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当过教师的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那些使你费尽心血、绞尽脑汁去教的学生,往往不是那些功课非常优秀的学生,而是那些所谓的"差生".而且,差生又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不但学习成绩差,而且经常违反课堂纪律、学校规章制度,成了众矢之的.  相似文献   

2.
《新华字典》1998年修订版上对“差”有这样的定义:“差,不好,不够标准。”那么,差生自然也就有不好,不够标准之意了。可我们评价差生的标准是什么呢?只要走进学校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差生”,无一例外的都是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往往是成绩达不到及格的标  相似文献   

3.
“差生”是各级各类学校中普遍存在的教育现象。“差生”通常是指那些成绩或表现不好或兼而有之的学生,如今一般称为“后进生”、“问题学生”、“困难学生”、“待进步生”等。在应试教育的所谓“择优录取”面前,“差生”成了学校、老师和父母的心头痛。  相似文献   

4.
近20年来,我一直带毕业班的语文课.而我所带班的语文高考成绩一直是全县和全校第一.这些成绩的取得.如果说有什么诀窃的话,那就是我在语文教学中始终坚持了“低起点教学”.一个班中少数学生成绩好,算不上教学成绩好;只有绝大多数学生的成绩好,那才称得上真正是教学成绩好.所谓的“低起点教学”,旨在提高绝大多数学生的成绩.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在教学中就应不但不忘掉中差生,而且要以中差生为主要教学对象;在提高中差生学习效率的同时,不但不能抛弃统编教材,而且要让中差生前进的脚印一步一步都落在统编教材上;在训练中差生掌握学习技能时,不仅不能去搞“花拳秀腿”,而是要从“稍息、立正、齐步走”的基础训练开始.  相似文献   

5.
在习惯意识里,学业成绩不好的学生,被称之为“差生”,如果再加上言行举止不合约定的行为规范,就被称之为“双差生”。笔者曾有这样一个观点,并且现在依然是固执己见:“差生”都是“差师”培养出来的。如果这个命题成立的话,那么庞大的“差生”队伍后面肯定有一支同样庞大的“差师”队伍。当然这里的“差师”包括“差生”的第一任老师——为人父母者。英国教育家尼尔说:“问题孩子是问题父母的产物。”且这“问题父母”在制造“问题孩子”方面发挥的“作用”相当之大。在此,本文抛开那些“问题父母”不说,单就“差师”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在班级管理中,班任们常说这样一句话:“抓两头,带中间。”“两头”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优生、差生”,中间自然就是“中等生”了。平时,班任接触最多的就是“优生”和“差生”了。“优生”是学习上的尖子,班级的佼佼者。所以,班任时时注意“优生”的一举一动,为他们提供一切优越的条件。“差生”是让班任最费神的学生,他们不仅学习差,纪律也不好,常惹是生非,给班任找麻烦。班任要想管好班级,首先要管住他们。因此,“差生”也成了班任经常关注的对象。而且有的差生并不什么都差,他们往往在文体活动中表现很优秀,为班级争得荣…  相似文献   

7.
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惯于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当几位学生举手时,就迅速点一位学生起来作答,答错了就换点一名……这样,被老师点名的往往是几个思维活跃的优秀生,大部分学生成了“陪客”。这种情况在某些“公开课”、“竞赛课”上也常常可以看到。这种“点名答问”的模式亟待改变,其一,信息交流面窄:教师提出的问题,中、差生还来不及想好,就被老师点起来的尖子生回答了,从而使中、差生失去了思考、交流的机会;其二,信息反馈失真:少数尖子生代替全班同学,中、差生的问题被掩盖,教师自以为教学效果好,其实不然;其三,信息沟通受阻:有的同学虽然举了手,但被老师一点名站起来,心里就慌,回答问题发挥不  相似文献   

8.
加强领导做好“三差生”的转化工作阎占义人们把那些品行欠佳,学习后进,纪律涣散的学生称为“三差生”。这些学生虽然数量不多,但在同学中的影响和破坏力却很大。而且我们的任务是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尽量不使一个学生掉队,所以如何转化“三差生”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龙幸艳 《教师》2010,(20):50-50
在现行班级授课制的教学中,一个老师同时面对几十个学生的教学工作。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管是学习能力还是学习习惯都良莠不齐。在教育学上。“后进生”一般是指那些学习成绩差但表现尚好或学习差、纪律差、行为习惯差的学生,过去人们把他们叫做“差生”,现在称为“后进生”,即“后来进步”之意。后进生的培养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学业不良学生”频频见诸于报端杂志上,许多人将“学业不良学生”与“差生”等同起来。探讨“学业不良学生”问题,必须将其作一严格定义并划清其界限,这样才有可能继续把握发展的基点。一、正确认识学业不良学生首先,我们有必要区别“差生”与“学业不良学生”。笔者认为,“差生”是指那些智力属于正常范围,但由于某种原因,不能适应普通学校教育条件下的学习生活或在品德方面出现偏差的学生;而“学业不良学生”主要是指学业而不包括品德方面。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所谓学业不良学生是指那些要比其他学生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才能…  相似文献   

11.
每个学校。每个班级,在学习和其他方面都有程度不同的学生。如:那些学习成绩与学习纪律都表现好的学生被称为“优生”;相反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被称为“差生”。目前,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中,每一个学校,每一个班级的管理;对每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如何抓好“差生”工作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因为,  相似文献   

12.
我是差生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有了“好生”和“差生”这样的名词和概念。我记得我们七八十年代读书时, 尚没有这样的概念,但现在几乎每所学校都普及了。我不知道这是教育在进步了,还是我们的观念已经过时了,不过,在我有了小孩而且已经上到了初二,听到从儿子口中冒出的“差生”和“好生”的名词时,我是颇有些吃惊的。我当初也几乎是无法接受这样的名词和概念,我想,这对被号称为“差生”的学生来说,在心理的成长上,可能负面的影响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也许会因此背负着这样的阴影而沉沦一生,不过,这只是最极端的情况,我想,大多数学生会在以后的努力中,逐渐消除这种负面的对心理的压力,这也是我对现今教育的渴望——一个人性化的,一个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是需要对每个同学都能尊重的。他们并不差,只是在某门课业上不能达到教学要求的“好”成绩而已。从另一面来说,他们也许在某些方面有着更为不为人知的超强的一面……  相似文献   

13.
每个学校。每个班级 ,在学习和其他方面都有程度不同的学生。如 :那些学习成绩与学习纪律都表现好的学生被称为“优生” ;相反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被称为“差生”。目前 ,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中 ,每一个学校 ,每一个班级的管理 ;对每个教育工作者 ,特别是班主任如何抓好“差生”工作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因为 ,“优生”的优点常常表现得比较明显 ,在学习、思想、劳动、文体等方面 ,都有突出的表现 ,容易被发现。同时 ,作为教师也往往处于自觉不自觉之中偏爱他们 ,这无疑激发了“优生”各方面的积极性 ,使他们的…  相似文献   

14.
在一个学校里,在一个班级中,总会有“差”的学生和“好”的学生。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之下,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即教师在关心“优生”的同时,也要关心“差生”。所谓的“差生”,即是指那些成绩差、思想落后及行为习惯差的学生。对于这类学生,在班上的人数虽然并不是很多,但却是班上的消极因素,他们不但会影响一些处于中间状态的学生和先进的学生,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班级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对于教师教学工作的提高起到了制约作用。因此,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是我们教师当务之急的任务。“差生”的转化对于树立良好的班风,维护良好的班风,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盾量县有+分蚕萼的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据全国少工委的一项统计,在我国现有的3亿学生中,被老师和家长列入“差生”行列的学生已达到5000万人,每6个学生中就有一个“差生”,什么是差生呢?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把那些不遵守纪律、学习成绩不好或“人品”存在明显“缺陷”的人,称之为“差生”、差生现状的存在,已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影响了社会对教育的评价,不利于国家对合格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中有6000万名“差生”,这些孩子要么是网吧的常客,要么游荡在社会的边缘,成了未成年人犯罪人群的主体,对他们的教育也成了很多家长的心病。而北京通州二中的退休教师李圣珍却是这样一个以教“差生”出名的人,她通过教50多个“差生”,找出了这些孩子之所以差的原因,并把他们一个个由“差生”变好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反映的家教理念很值得读者朋友们思考。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教育》2007,(5):24-25
何为“差生”?片面的理解,所谓的“差生”,也就是那些“不想学、不会学、学不好、不学好”的学生吧。但在教育部门一再规定不能给差生定义、不能在班中排名次,甚至考试成绩保密的情况下,何来那么多差生?这说明,教育部门的规定是“有令不行”的,这样的规定根本就无法被执行,因为社会的高考、中考指挥棒没变,在升学率仍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这个前提下,  相似文献   

18.
科任老师眼中的差生,与班主任眼中的差生有一定的区别,往往是指那些学习有困难,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笔者长期从事普通高中数学教学工作,数学成绩差的高一学生所占比率逐年递增,而我国现阶段教育原则是“以人为本”、“为了一切学生”。面对这样一群成绩上的弱势群体,该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呢?值得我们数学工作者思考。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个长期处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看到了一些做法令人痛心。今摘取几则,以示大家。 一、折算评比 期末县、学区教学效果评比规定:中心校学生参评数=学生总数×90%,完小校、初小校学生参评数=学生总数×85%。这样折算评比,那些10%—15%的差生即使考零分也不会影响评比,无需转化,因此,他们常被有些老师列为“不治之症”,不愿下药,并安排他们长期坐“特座”。这样的评比自然造成差生越越差,  相似文献   

20.
巴班斯基差生教育思想述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在他主持的“教学最优化”实验中,非常重视差生教育研究,并对之从理论上进行系统总结。关于差生教育的思想观点,在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也有较高的借鉴价值。一、学校中差生产生的原因分析研究差生问题,一般都以分析和探寻差生形成的原因为起点。“差生”的界定依据和特征主要是学业不良。巴班斯基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其普遍性和典型性,必须对二者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经过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巴班斯基指出,学生“实际学习可能性”的缺陷是学生学业不良的普遍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