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班级规范是指在班级人际交往与互动中,调整班集体要求与个体需求关系的幼儿普遍拥有的认知、态度、行为的持续的参照标准。幼儿园班级规范教育是指在班级的人际交往互动中,使幼儿认识、遵从规范,以形成自觉习惯的活动。幼儿从认识规范到自觉遵守规范,经历了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幼儿初步社会化的过程。心理学家一般将社会化分为有意的社会化和无意的社会化。有意的社会化是指成人为使下一代接受某些规范和价值,依照预定的计划,采取适当的步骤直接教导他们遵从这些规范和价值。幼儿园班级规范的直接教育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组织…  相似文献   

2.
正幼儿人际交往是指幼儿在生活、游戏、学习中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互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社会领域分为两个子领域,其中一个子领域就是人际交往,并明确指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还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由此可知,对幼儿进行人际交往教育,不仅有利  相似文献   

3.
一、强化班级的社会化功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班级,作为“社会与儿童”相互作用的特殊中介,是一个相对独立并具有稳定性的系统。班级的社会化职能,就是教师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在班级教育教学人际交往中,以班级组织目标为导向,借助课程,集体规范、班级文化组织等载体,使青少年学生从一个自然有机体转化为社会成员。  相似文献   

4.
<正>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班级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是幼儿每天所处、所接触的,幼儿的身心发展、社会化发展以及个性发展无一不受到它的影响。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不应只是强调"美化、绿化、净化",而更应该是幼儿与环境互动的结晶。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应以幼儿发展的需要为目的,应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幼儿与环境积极互动。因此科学地进行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在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活动中是  相似文献   

5.
李海燕 《考试周刊》2009,(12):226-226
一、问题提出师幼互动,简单地说是指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具体地讲是指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是教师与幼儿之问在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中基于课程内容、操作材料、人际交往而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幼儿礼仪教育是在幼儿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中,帮助幼儿学习社会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活动中对人表示尊重、友好等行为规范,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社会交往,并在这种交往过程中习得、建立、维持、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对幼儿而言,是其社会化体现之一。采取什么样的方法,促进幼儿实现这一社会化过程,研究中我们认识到班图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给了我们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幼儿纠纷现象的调查与分析邢少颖一、问题的提出纠纷现象是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因认识、观念等方面不一致而导致的争执或攻击性行为。幼儿之间的纠纷现象是幼儿在生长、发育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正常的人际交往形式,它主要通过幼儿的行为表现出来。在幼儿的人际交往中...  相似文献   

8.
情绪社会化(Emotional Socialization)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幼儿在原始情绪产生的基础上。在人际交往和社会行为的反馈中,那些蕴涵社会意义的情绪的产生过程(刘云艳,1995)。这一过程的顺利实现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和良好个性的形成,有助于他们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父母作为与幼儿相处时间最长、关系最为密切的重要他人,是影响幼儿情绪社会化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直接影响幼儿情绪社会化的发展方向和水平.而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以下四种机制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韩金霞 《山东教育》2002,(15):24-25
同伴互动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幼儿之间的互动。国内外众多的研究表明,同伴互动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班际活动为不同年龄、不同班级的幼儿提供了广泛的交往空间。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发现同伴互动是影响班际活动质量的重要因素,而且发现在班际活动中展现出的同伴互动,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深层次的意义。为了了解班际活动中幼儿同伴互动的特征,在每次班际活动中,我运用两种方法记录同伴互动的案例:一种是个案跟踪记录法,即选取两名幼儿跟踪记录了他们在每次活动中与同伴互动的情况;另一种方法是轶事记录法,即在…  相似文献   

10.
鲍欣钦 《教育导刊》2005,(10):13-15
幼儿园班级规范是指在某种程度上为班级幼儿和教师所接受并履行的行为准则,这种行为准则作为一种参照系来调整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每个班级成员行为的调节器.班级规范是幼儿在幼儿园学习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认识自我,调节自己的行为,逐步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意识到集体和社会的存在,意识到自我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责任,学会与人相处。混龄的同伴交往,是指打破班级界限,不同年龄的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活动。  相似文献   

12.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心理环境下为学生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即以班级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和方法,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增进调适能力,以预防或解决心理问题并激发个体潜能的心理辅导过程。  相似文献   

13.
徐丽娟 《学前教育》2009,(12):38-39
家园互动指的是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目的是加强幼儿园与家长的相互理解和配合,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班级中,家吲互动的方式非常丰富,有家园联系栏、家园联系手册、幼儿成长档案,还有短信平台、班级论坛等等。  相似文献   

14.
孙丽丽 《家庭教育》2003,(11B):12-13
移情是对他人情绪、情感的理解并作出相应情绪反应的能力。移情是幼儿产生亲社会行为的基础,并能预示他们今后在人际交往上的发展趋势。具有良好移情能力的幼儿,能敏锐地觉察他人情绪,具有较强的合作能力。在个体社会化中,最初和首要的是情绪的社会化,而在早期的情绪社会化过程中,移情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相似文献   

15.
桑林林 《动漫界》2022,(4):59-60
幼儿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阶段,幼儿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渐认识他人、习得人际交往技能.但在交往中,冲突、争抢行为屡见不鲜.面对幼儿的争抢行为,家长也屡屡犯难.本文剖析了幼儿争抢行为产生的原因,引导家长及时与幼儿进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支持幼儿自主解决问题,学习与同伴交往的技能,逐渐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  相似文献   

16.
互动是指对象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彼此发生积极改变的过程。互动学习区是指打破班级界限,让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区域,通过与环境、材料、同伴的互动,实现互补、互助、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形式。  相似文献   

17.
张雪 《教育导刊》2004,(14):8-10
师幼互动是指教师与幼儿在游戏活动、教学活动、生活活动中,基于课程内容、操作材料、人际交往而引起的认知、情感上的相互作用。维果茨基认为:教育作为一种代际之间的文化传送活动,实际上就是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发生的“社会共享”的认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观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任感”。教育是双主体间的对话过程,没有互动的教育将很难促进幼儿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幼儿园混龄教育,是指突破年龄、班级等因素的限制,让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可以在相对真实的同伴交往情境中自主活动,从而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提升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混龄游戏使不同班级、不同年龄的幼儿聚在一起,更加贴近社会中人际交往的真实环境,  相似文献   

20.
覃丽 《教育导刊》2008,(5):28-30
道德社会化是指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互动学习道德规范、内化道德价值、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 [1]换言之,幼儿道德社会化的过程是幼儿通过社会互动接受社会道德规范,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能力,从而在生活中表现出相应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