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部分就开篇明义,强调语文教育应在培养现代社会公民的“人文素养”上发挥重要作用。这无疑对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何为“人文素养”?笔者认为,理解其内涵,应该抓住三个关键词:“人”、“文”、“素养”。关键之一“人”,即“人”的素养,“人性的、人道的、有精神的、世俗的、幸福的”是其基本属性;非“物”的,非“神”的,因而是有生命的,鲜活而独特,真实而素朴,不能把它圣化、伪化。关键之二“文”…  相似文献   

2.
“文”与“质”,在孔子的学说中,不仅是指文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在更多的场合,它们分别是指一个人的品格修养和这些素养的外显。本文从德与文、德与言、美与善等方面,探讨了“文”与“质”的内涵及其二者之间的对立互补关系,并评析了孔子“文”、“质”并重又以“质”为主的文质观。  相似文献   

3.
《老王》一文,在授课的时候,老师传统地都偏向 讲老王形象、“我”的形象、分析“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 愧怍”。学生对课文的解读流于表面,文本内容未使之动容。 故而笔者设计了三个环节,分别是“老王的素养”、“杨绛的素 养”、“你的素养”,用素养带动思维品质。“老王的素养”意图让 学生知其人、明其德,了解老王友善的品质;“杨绛的素养”通过 分析“心上不安”来剖析杨绛的自我反省品德;拓展活动“你的 素养”旨在让学生在具体学习情境中,实实在在体会文本情感,并迁移至自我体悟中,从而培养学生自身良好的素养。  相似文献   

4.
提升儿童的言语表达能力是培养小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任务。低年级的语文课堂如何从“教课文”走向“教语言”,从“识字读文”走向“言语训练”呢?笔者在教学中注意挖掘教材资源,开展了提升儿童言语表达能力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一、教育电视要肩负起对青少年进行人文教育的责任(一)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的内涵“人文”在当今中国社会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许多人都在谈论“人文”“、人文素养”“、人文关怀”“、人文科学”“、人文学科”“、人文主义”“、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等等。随着北京申奥的成功,现在又出现了“人文奥运”的说法,就连2004年浙江省语文高考作文题也与“人文”有关。但究竟什么是“人文”?我们从“人文”一词的起源和内涵演变的历史可以看到,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人文”自始至终含盖着“人”与“文”两个概念。在立论的意义上“,人”归…  相似文献   

6.
所谓“人文”,是一个具有动感的概念,各个时期各个人的定义不同。我认为在教育的范畴当确定为“人文科学”(诸如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文学、法律学等);而“素养”不容置疑,肯定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其实,对于人文素养的理解,关键要搞清人文素养的灵魂,它并不是我们平时所指表现出的各种“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7.
教育为什么要讲“人文”的理念,塑造“人文”环境,培养“人文”素养?究竟什么是“人文”?我认为,它表现在政治上,就是基于民意至上、民权至上的坚定信念。对于个人来说,就是爱憎分明的历史良知、旗帜鲜明的尊严意识和忠厚的人道主义倾向。对于社会来说,就是尊重少数人的意愿,允许发出不同的声音。更重要的是,使这个理念成为一种“正常的习俗”,成为一种规则。说到底,“人文”就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合作、竞争的一个“平台”。每一个人都是既有权力又有  相似文献   

8.
“人文”,在这里当为“人文科学”;“素养”,由人的“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9.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是提高大学生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的途径之一。其教学目的是从“文”入手,为学生释“道”。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可从“陶冶美好情操,提高综合能力”、“传承优秀文化,提升文明品质”和“挖掘励志哲理,引发人生思考”三个方面入手,实现文学素养与人文素质的同构,致力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相似文献   

10.
大纲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15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文言文教学的指导思想理应是重诵读、重思想、重积累,全面提高学生文言素养。但毋庸讳言,不管从“人文”“工具”,或从“兴趣”“方法”“手段”等各角度看,文言文教学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兴趣”“素养”等方面为“分数”而头疼不断;教师在“人文”“工具”两大方面,为取舍而左右为难。  相似文献   

11.
以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五年制高职教育,在文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结合学校办学特色,搭建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桥梁,积极构建“文+专”融合教学模式。通过架构多维目标、创新教法学法、推动智慧学习、改革课程评价、拓展课外实践等路径,全面落实“文+专”的深度融合,促进高职学生文化学科素养与专业能力素养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育内容观是对语文素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语文教育意识的核心。语文教育应突破.传统藩篱,从“语文是介质”的本体论出发,处理好文与质、知与行、古与今、中与外等关系,树立新内容观,紧扣“文质相称”、“知行合一”来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3.
楼宇 《学语文》2021,(1):84-86
文言文教学中“文”“言”结合的教学策略应该是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强调语言的建构和运用的基础上,实现“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多维度教学内容的整合。文言文教学中“文”“言”结合教学策略要通过历史情境、审美心理情境等学习情境的建构,形成思维支架,帮助学生形成文言文学习的认知图式。文言文教学中“文”“言”结合教学策略要通过真实、有效的言语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文言语感,在语言的运用中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4.
文言文教学中存在“文”与“言”的脱节,因此造成高耗低效的局面。相当一部分学生谈“文言”而色变,究其原因是教师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没有把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放在首位。本文就如何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谈谈自己的研究和实践心得。  相似文献   

15.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了教育教学的重点。“核心素养”的概念首先出自于2014年教育部所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一文。在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核心素养”的概念更加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即在知识、技能、情感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人的综合能力与整体素质。所以,可以认为...  相似文献   

16.
语文“综合性学习”现在是中学语文课程的一部分,分析语文“综合性学习”相关内容,进而提出有效改进的建议,对于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十分赞同新课标在总体导向上作出的界定和规范。尤其是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观点,以及“语文素养”等提法,正是我多年来的主张。近些年来,在语文教育界,强调语言的,被称为“语言派”;偏重文学的,则被冠以“文学派”。据说,“语言派”的标志是“工具论”,“文学派”的主张是“人文  相似文献   

18.
2009年全国高校的“自主招生”画上了句号。从北京的北大、清华,到上海的复旦、同济、交大,不论是理科见长、还是文科出彩的高校,似乎都热衷于“人文”方面的考题。同济大学副校长陈以一认为,这实际上是“偏爱”综合素养。“自主招录的学生仍要参加高考,那么在考试内容上就不会重复应试试题,相反更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人文情怀、领袖气质、专业奉献精神等。”  相似文献   

19.
“名栏”是学报具有较高的学术品位、技术水平和编校质量的品牌栏目。它是高校学报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文科学报要创办自己的“名栏,”必须注重自身特色的凝练,加强编辑素养,正确处理“名栏”建设中的矛盾问题。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初中语文课程思政校本研训,建构思政模式,提升思政素养,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设计,拟定评价系统,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更多的“大先生”和“四有”好老师,学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一定能得以大力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