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出版史料》2012,(3):94-94
《国学治要》是民国年间张文治编撰的一部集中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文献的丛书。其以中国传统文献按内容分类的经、史、子、集四部为经线,从《四库全书》中精选最具代表性的文献桑集而成,故被人们称为“小四库全书”,是民国期间影响颇深的国学经典文献丛书。  相似文献   

2.
回眸历史,诸子百家,争奇斗艳;思想论著,汗牛充栋。若要谈及中国式的管理思想,就不能不讲到诸子百家中首屈一指的儒家学说。而提及儒家文化,是不能不说《论语》的。《论语》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若干弟子言行的书,是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辑的“接闻于夫子之语”的思想汇编。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汉时称之为“传”,宋以后列为“经”,一直被儒家奉为最高经典。古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它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写作《史记》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黄宇和治史是求得真知,勿忘历史,珍惜和平。朝着既定的治史目标, 走“天下为公”的治史之道,黄宇和在鸦片战争研究、孙中山研究、国际关系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出版英文著作9部、中文著作2部, 并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40余篇中英文论文。其中《鸩梦·第二次鸦片战争探索》、《孙逸仙伦敦蒙难真相:从未披露的史实》等著作以其全新的观点受到世界学术界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4.
教育部批准立项的《中国档案事业史》包括有“一库”(知识库)“三史”(《中国档案史》、《中国档案管理史》、《中国档案学史》).本文对“三史”的总框架和主要内容以及少数民族“三史”的总框架和主要内容进行了论述,同时对于《中国档案文化史》的编写,提出了要继承已有的中国档案事业史、考古学、中国图书史和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成果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礼俗辞典》一书,融学术性、知识性、普及性于一体,但错谬之多却令人不寒而栗,平均每页至少有3处错误,有的多达20余处。不知责任编辑责任何在焉。这里仅就《辞典》第一部分服饰类择举数例。 一、张冠李戴 第1页衣条《说文》:“上曰衣,下曰常。”引文当是《释名》而非《说文》。裳条两处引《说文》:“裙,下裳也。”查遍《说文》不载斯文,且有一处将裙印成了繁体。第4页芾条引《说文》:“市,(韦毕)也,古知蔽前而已。”此为段玉裁的注文,而非《说文》经文,且古字前脱上字,知为衣之误。引郑玄注文“古者因渔而食,因衣其皮”当为“古者佃鱼而食之,衣其皮”。第6页燕衣条《周礼·天官·玉府》将孔颖达疏错成了郑玄注,并将王府之玉错成了王。第48页屐条  相似文献   

6.
《瓶史》是明代公安人袁宏道的一部以综述插花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著作,在明、清两代有许多刊本流传.《瓶史》东传日本后,在日本国内产生了巨大影响,并直接催生出日本花道的一个派别——“宏道流”.本文拟对《瓶史》在中、日两国的刊刻流传状况进行梳理和探讨,分析《瓶史》在中国诞生的思想渊源,并结合中、日两国不同的民族特性、文人情趣,对广泛流行的中国“有《瓶史》而不曾发生花道”的观点(周作人语)进行剖析,希望对袁宏道《瓶史》一书的相关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7.
郑慧 《中国档案》2008,(5):67-68
对《论语》的定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有人把≤论语》喻为”心灵鸡汤一、有人认为《论语》是研究先秦饮食文化的典范、有人判断《论语》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在此,笔者不揣浅陋,试从档案学的角度对《论语≥进行定位,以见教于各位方家。  相似文献   

8.
对于中国古代是否有“报纸”这一文献类型,学术界历来说法不一。史学界基本上持否定态度。而报学界则认为“邸报”就是我国古代的报纸,它又名“邸抄”、“条报”、“杂报”、“朝报”、“状报”、“录报”、“塘报”、“驿报”等等,道光以后称为“京报”,因而“一部中国古代报纸史基本上就是一部邸报史。对“邸报”产生的时间,报学界有的人认为产生于先秦或两汉,有的人认为产生于唐代,目前后一种说法占上风。如梁家禄在《中国新闻业史》中称:“最早的报纸是距今一千二百余年出版的《开元杂报》”;郑如斯和萧东发在《中国书史》中也称:“‘邸报’  相似文献   

9.
《<史记>故事精选连环画》是21世纪出版社近期推出的一部重点图书。《史记》是我国人民所熟悉、所推崇的一部历史名著。它“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指司马迁所处的当代)”,可谓中国的第一部通史。《史记》冠“二十四史”之首,不独在中国古代史学史上所处的地位无与伦比,且在  相似文献   

10.
一部由众多的广播电视史专家学者精心撰写的大型历史性图书《中国广播电视通史》历经十余年,终于在近日由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通史》系统梳理和剖析了自中国广播电视诞生伊始至2 0世纪末的成长历程,是迄今国内涉及最为全面、时间跨度最长的一部广播电视史学专著。在该书问世之日,笔者专门采访了《通史》主编,我国著名广播电视史学专家赵玉明教授,以探求其十年磨一剑,只为豁显历史真实的治史之道。范晓晶(以下简称“范”) :据我所知,《中国广播电视通史》是北京广播学院获得的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今天面对它的结项,您最想说的是什…  相似文献   

11.
著名华裔史学家何炳棣先生的《中国会馆史论》是其制度史研究的重要著作.作者学贯中西,不仅具有扎实的传统考据根底,而且对西方治史的方法相当了解.《中国会馆史论》借鉴了传统史学研究方法,以及用西方史学理论挑战传统史学研究,代表了当前史学研究的一种趋势.《中国会馆史论》中的诸多治史方法,对今天的史学研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尤贞 《兰台内外》2010,(5):30-30
“民生”在《辞海》中的释义是“人民的生计”,它包括民众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方面。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的发展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中国该词自古以来就与“国计”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13.
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楚、汉相争之际,韩信初从项羽,因不被重用,转归刘邦。刘邦从萧何之荐,设坛拜将,重用韩信。韩信果然为刘邦屡立战功。项羽惊恐,便派辩士武涉往说韩信,欲使其背汉归楚。韩信回答道:“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信于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郎中:最低的官职,掌管宿卫殿门之事。画:谋画。倍:同“背”。解:脱。“衣我”之“衣”、“食我”之“食”中的“衣”和“食”均为使动用法,两句意谓把好衣美食都分给我享用。  相似文献   

14.
童话史是什么?韦苇先生认为,童话史是历史上的童话作品与童话史家现在审美视野的直接交融;童话史的撰写实际上是以史构架形式出现的一种审美批评活动。韦苇先生的新著《外国童话史》正是一部矗立在历史与审美契合点上的童话专史,它有着三个方面的特征。一、用中国“童话”概念来写“外国童话史”。一部童话史不能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童话”概念。而中国“童话”概念所指称的  相似文献   

15.
一部《红高粱》让许多外国人误以为中国家庭多是三妻四妾,一部《卧虎藏龙》又让他们误以为在中国大街上随便拦住一位就是武林高手.当“非主流”占据了西方关注中国的“主渠道”时,“主流”就沦落为跑堂的“小二”.  相似文献   

16.
鐵血三國志     
公元一八四年,由刘邦开创、刘秀中兴的大汉王朝日益走向了衰落。汉灵帝昏庸无道,远贤臣,近小人,十常侍把持朝政,外戚官僚争权夺势,豪强地主兼并土地,正直的大臣被疏远。各地诸侯拥兵自重,人民颠沛流离,苦不堪言,生活陷入“衣牛马之衣,食犬豸之食”的境地。人心思乱,盗贼蜂起,伴随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太平道首领张角利用太平道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发动了大规模起义,一股黄色的旋风开始席卷中国大地。汉室王朝的政权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摇摇欲坠。乱世,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17.
赵璇 《今传媒》2024,(2):75-78
长期以来,“《定军山》能否称得上中国第一部影片”是电影史研究争论不休的问题,学界持续关注这桩影史公案并源源不断地发掘相关史料细节,以此揭开其背后的疑点。但是本文无意发掘并提供更权威的史料以回答《定军山》“是或不是中国第一部电影”的问题,而是希望通过一种“新文化史”的研究范式将《定军山》视为萨义德笔下的“开端”,阐释其媒介文化意义,并通过结合媒介技术发展、传统文化与新兴媒介文化的交融互鉴等方面的讨论,为电影史研究提供一种新视角。  相似文献   

18.
中国华俗出版公司1991年8月出版了一本叫《移民与近代美国》的书(署名“李其荣著”)。作者在《前言》中自称,他在该书在“理论上”、“内容上”、“方法上”有三大“突破”;一位美国史专家为该书作了一篇热情洋溢的《序》,称这“是一部严肃的具有相当学术水平的著作”,在国内“起到了填补空白的作  相似文献   

19.
自陈文忠的《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和尚学锋等人的《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问世以来,国内从事中西接受理论比较研究的学者一直翘首期待一部与之相对应的本土接受文论史的产生。邓新华教授的《中国古代接受诗学史》(以下简称《接受诗学史》)出版,标志着本土接受诗学体系建构取得了崭新的进展。邓新华自始至终以敏锐的洞察力和超前的判断力坚信,在文学接受论域,中西理论都有许多共同的思考结晶和相通的话语命题。在我看来,邓新华教授的这种学术努力,并没有陷入有人担忧的“以西套中”或“以西代中”的陷阱,恰恰相反,它为解决当下文论界颇感焦虑的“失语症”打开了一个有效的理论突破口。  相似文献   

20.
四库文化工程与古籍数量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晓平 《图书馆杂志》2001,20(11):54-55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宝藏丰富的国家。在总结和继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过程中,人们自然想到先人留下的古代典籍。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自汉以来,史官列其名氏篇第,以为六艺、九种、七略;至唐始分为四类,曰经、史、子、集,而藏书之盛,莫盛于开元。”唐玄宗开元年间收罗天下图籍,分藏于长安、洛阳两地,“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从此以后,“四库”成为经、史、子、集四部的代词,也是中国古代典籍的代称。中国古籍有多少?至今仍然是个难以准确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