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叶紫是我国三十年代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他虽然初露头角就倏然逝去,创作生涯十分短暂,但是,“他以严谨的态度创作的作品,却如同不可撼动的石碣,屹立在新文学的里程上”,对革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作品所表现出的鲜明的时代精神,浓郁的地方色彩,朴实的艺术风格和炙人的创作热力等方面的特色,不仅在左翼文坛上光彩夺目,而且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宝库中至今熠熠闪光。本文想就他的这些特点中的一点,即作品的地方色彩问题进行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2.
一周立波创作的民族化道路,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三十年代;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建国以后。三十年代,中国的革命文学还处于幼年时代,迫切需要外国革命文学的滋养,周立波便“借翻译的作品来肥沃素来穷乏的园地”。他曾经翻译过普希金的《杜布罗夫斯基》、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基希的《秘密的中国》以及其他许多外国作品。他还写过许多文章,评介巴比塞、肖伯纳、马克吐温等作家和波兰、西班牙的文艺运动。发表过研究外国传入的新兴文学形式——报告文学的论文,并写过许多报告文学作品。一九三七年他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任编译处长兼文学系教员,讲授《名著选读》课程,分析过歌德、左拉、莫伯桑、托尔斯泰、高尔基等许多作家。  相似文献   

3.
一茅盾是位有多方面成就的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象他这样渊博和所得的成就,是很少有人可与之比肩的。从创作来说,他的主要成就是小说。三十年代的新文学运动,是在血腥的战斗中度过的,茅盾参与并推动了这残酷的文化思想战线上的斗争,写出了《子夜》这样誉满中外的作品,成为革命文学史上的盛事,有力地驳斥了反动文人对  相似文献   

4.
叶紫(1912──1939)在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坛上,是一位引人瞩目、具有鲜明的精神个性的作家。他的作品继承和发扬了五四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以高度的真实性,火一样燃烧的热情,深沉的思想力量和清新的艺术风格,展现了中国农民反抗斗争的宏伟画面,引起进步文艺界的关切与重视,为左翼革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鲁迅先生当时就指出:“作者已经尽了当前的任务,也是对于压迫者的答复:文学是战斗的!”这是对叶紫创作的最精湛的概括和评价。  相似文献   

5.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崛起的"革命文学",有着强烈的政治功利性追求,文学的宣传性、煽动性得到了充分肯定与极度张扬,艺术审美性则遭到了空前的集体性忽视。大多数"革命文学"作品因对政治观念的简单图解而沦为粗陋不堪的标语口号;艺术性的缺失更使人觉得"革命文学"实乃"革了文学的命"。  相似文献   

6.
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的创作核心就是“五四”反封建的思想,其强大而沉实的创作力就是潜藏在作家灵魂深处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经过近十年的“咀嚼”和“扩大”,到三十年代就演变成为一股强大的革命力量,文艺此时也充分显示出了革命性和行动力。所以,二十年代乡土小说是从思想到行动的过渡,没有这种深沉的“挑战”式的悲剧意识,就没有文学后来者的越来越敏锐,越来越稳健;没有这种积极的“应战”式的悲剧意识也就没有中国文学的进一步的觉醒、改变,以及三十年代以后的革命文学了。  相似文献   

7.
<正> 在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叶紫的名字是举世瞩目的。他才华横溢,本应留下大量的“纪念碑式的”宏篇巨著,却英年早逝——仅在世间停留了29个年头;他才思敏捷,本可以更多地思考中国革命文学的重大问题,推进新文学的进程,却不得不因贫病交加,匆匆走完  相似文献   

8.
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的创作核心就是“五四”反封建的思想,其强大而沉实的创作力就是潜藏在作家灵魂深处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经过近十年的“咀嚼”和“扩大”,到三十年代就演变成为一股强大的革命力量,文艺此时也充分显示出了革命性和行动力.所以,二十年代乡土小说是从思想到行动的过渡,没有这种深沉的“挑战”式的悲剧意识,就没有文学后来者的越来越敏锐,越来越稳健;没有这种积极的“应战”式的悲剧意识也就没有中国文学的进一步的觉醒、改变,以及三十年代以后的革命文学了.  相似文献   

9.
著名作家秦兆阳的早期作品,发表于三十年代中期的散文和诗,因为种种原因,过去未曾结集出版,鲜为人知。本文对这些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及其在作家创作道路上的地位,作了具体评析。文章认为:第一,这些散文和诗是秦兆阳的发韧之作,起点很高,它们本身所达到的艺术成就,它们对作者后来创作的深刻影响,都不能忽略。第二,从四十年代中期开始,秦兆阳恢复文学创作并自觉追求走“笔下流情之路”。“笔下流情”,是他作品的艺术个性;而这种术艺个性,却最鲜明最自然地体现在他三十年代的散文和诗中,虽然当时这还仅仅是一种自然状态的艺术情趣,而并非作者的自觉追求。第三,作家的性格气质决定作品的艺术个性;而这又是同作家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及其环境,有着内在的极其深刻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老舍虽然一向以其特有的幽默著称,还因此被誉为“幽默大师”、“笑匠”.但他的幽默一开始就带着苦涩和酸辛,幽默的笑脸上流淌着痛苦的热泪.他的小说中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总是熔铸在一起,而且常常是喜剧其外而悲剧其内的.到了三十年代中期,他完全走上了以悲剧格调为主的创作道路,其悲剧艺术也发展到了一个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茅盾始终与时代脉搏的跳动保持着一致,在作品中显示出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特征,他的中长篇小说毫无例外地表现的都是重大题材。三十年代初,他完成了《子夜》这部五四运动以来新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长篇小说,展现了三十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生活的生动画卷。当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茅盾又以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度的热情,创作了长篇小说《腐蚀》。茅盾在创作《腐蚀》时,对艺术武器的战斗作用有十分明确的认识。《腐蚀》是他实践自己文艺为抗战服务、为人  相似文献   

12.
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在文化战线上奋斗三十年,以他全部的精力和心血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述。鲁迅在世时,将自己的著作按照年代和种类陆续分册编集出版。到了晚年,他曾打算将他三十年来的著作集成一部,分为十本出版。在他的遗稿中,至今还保存着他为了编印“三十年集”而亲手拟定的两件著述目录。鲁迅的这两件手迹,作为文物保存至今,这是十分珍贵的,透过它,不仅看到鲁迅光闪闪的战斗成果,而且为鲁迅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13.
《萌芽月刊》是革命文学的策源地之一,也是"左联"机关刊物之一,是1930年代鲁迅与新月派交锋的主战场。鲁迅的许多战斗名篇都发表于《萌芽》,他的许多有影响力的文艺理论见解和翻译也见诸于《萌芽》,《萌芽》因鲁迅的加盟而灼灼其华,熠熠生光。  相似文献   

14.
《河西学院学报》2016,(6):92-98
在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中,鲁迅在文学的内部论争、派别论争和批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革命文学批评理论。鲁迅的革命文学批评理论认为,革命文学是一种以无产阶级性为内核特质,以战斗和讽刺为应有的创作态度的文学,也是宣传的功利性与艺术的审美性相统一的文学。  相似文献   

15.
“四人帮”的狗头军师张春桥自吹是“一贯正确”的“坚定左派”.但是,这只不过足无耻地篡改历史.他在三十年代炮制的黑文篇篇俱在,他在三十年代的罪恶活动桩桩有案,铁的事实雄辩地说明他是一个老反革命、老投降派.三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民族灾难深重,中国人民正处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党内两条路线的斗争十分激烈和复杂.以伟大领袖毛主席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而战斗.烽火连天,战歌动地.可是,蒋介石却实行不抵抗主义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反人民的反动方针和政策,阴  相似文献   

16.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自1928年1月冯乃超发表了《艺术与社会生活》开始,差不多延续了一年之久。这是一次对革命文学运动具有极大促进作用的论争。但一开始就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大半扭缠着私人的态度、年纪、气量以至酒量的问题。至少,这里都表现着文人的小集团主义”。而把这个论争扭转到原则和理论研究上来的最主要的力量,则是鲁迅。在论争的过程中,他以他的丰富的经验,深刻的认识,对革命文学运动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同时,他觉得可供论争参考的理论根据太少了,所以大家都有些糊涂,于是他默默地作着那些别人不肯做的工作,为了使论敌咬嚼有些味道,他介绍了一些马列主义文艺理论。“打着我所不佩服的批评家的伤处了的时候,我就一笑,打着我的伤处了的时候,我就忍疼”。只希望“于社会上有些用处,看客所见的结果仍是火和光”。就这样,他弄清了许多革命文学的糊涂问题,也纠正了开始时自己认识不够正确的地方,从而把革命文学的论争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醉眼中的朦胧》是鲁迅第一篇对革命文学的论战文字。因为是论战文字,自然不免有些尖锐。所以在发表后,弱水就认为是“尖酸刻薄”,“态度太不兴”了。李初梨也认为是“一片神经错乱者的呐喊”。成仿吾更认为“词锋”“刁滑得很”,是“他们师爷派  相似文献   

17.
(一) 巴金是我国一位多产的很有影响的现实主义作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艰苦岁月里,他以锐利的笔锋写了大量反帝反封建和揭露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作品。《家》是巴金的代表作,是“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史上一部颇有影响的名著。曾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世界各国去。象这样一部有着广泛影响的作品,却被“四人帮”诬蔑为大毒草,判以死刑。他们胡说《家》是“对封建制度的维护和美化”,是“三十年代的一股反动逆流”,硬把它定为“三十年代文艺黑线”的产物。作者也横遭“四人邦”的残酷迫害。张春桥曾狂叫过,对巴金的处理,“不枪毙就算落实政策”了。“四人邦”一伙疯狂迫害革命文艺工作者,反革命气焰嚣张到了何等地步!  相似文献   

18.
50年代初,上初中,迷上了文学,课业之外,看古典文学,看外国文学,19世纪英俄等名家名著,凡能找到的,都拿来读,万其迷恋被鲁迅称为“残醋的天才”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不知不觉间,便受到了‘人道主义”的影响,以至到了见乞丐忧愁,遇穷人悲伤的地步。恰巧那时文艺理论界有位黄秋耘,敢说实话、敢露真情,他的一些观点,立刻把我抓住了。他说:“假如艺术不能将真理的火种散播于人间,假如艺术不能为人类的现在和将来而战斗,假如艺术不能拂去人类心灵上的锈迹和灰尘,假如艺术不能给受难的劳动人民以支援和裨益,这样的艺术就…  相似文献   

19.
在1920年代后期的革命文学论战中,鲁迅提出的“革命人”这一概念颇具特色。实际上,这一概念援引自托洛茨基《文学与革命》的日文版。本文拟在鲁迅1927年论述的革命文学中探寻托洛茨基文艺理论对其产生的影响。鲁迅遵循托洛茨基的理论,在《革命时代的文学》一文中主张文学对革命并无什么影响。在该时期,《革命文学》《在钟楼上》《文艺与政治的歧途》《文艺和革命》等文中还多次提及苏联的“同路人”作家。“同路人”这个概念也是托洛茨基首次提出的。鲁迅当时把自己也看成是个“同路人”。由此可见,从1920年代后期到1930年代初期,鲁迅确曾受到托洛茨基文艺理论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对该时期他的文艺思想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1938年因“对中国农民生活史诗般的描述,这描述是真切而取材丰富的,以及她传记方面的杰作”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赛珍珠,因她的代表作《大地》而闻名于世。本文概述了我国三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及七八十年代以来对赛珍珠及其作品的研究状况以及我们现应本着“实事求是”,“客观评价”的态度重新看待赛珍珠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