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活味"是基础,它帮助我们理解抽象的数学;"数学味"是本质,它帮助我们认识生活世界,解决生活世界中的问题.教师应努力使"生活味"和"数学味"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2.
在新课标教学的推广过程中,一些课堂出现了偏重“生活味”,忽视“数学味”的现象.那么,到底什么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数学味”呢?根据当下有关“数学味”的不同看法,阐述了一些对“数学味”的认识:解决问题时过程的逻辑性和结果的准确性,本质是一种客观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3.
王刚 《甘肃教育》2010,(11):31-31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中,数学和生活得到了有效的融合与连接。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只注重生活化,而忽略数学化,使数学和生活的本末似乎有些倒置。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要调和好“生活味”与“数学味”之间的比例,使数学教学既有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味道,也不缺失数学本身应有的味道,使生活味与数学味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4.
吕菊华 《新疆教育》2013,(14):156-156
“生活味”是指数学课堂上教师针对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在导入新课时,创设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数学问题的存在,从而产生探究的需求。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趣味性,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使数学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5.
“三味”是指:体现数学教学本质的“数学味”,是数学课堂的原味;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活力和灵性,“生活味”是课堂教学的调味;数学知识背后蕴涵鲜活的文化背景,需要适时而又有效地渗透“文化昧”。只有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有效融合,才能构建“三味”合一、“多滋多味”而又充满魅力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6.
“学科味”与“生活味”一直以来就是课程实施的一对主要矛盾。“学科味”是由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积蓄而成的。它是学科教学的本质,是学科教学个性的体现。语文学科有着自己的“语文味”,数学学科有着自己的“数学味”……不同学科的“学科味”,展示着不同学科的价值和特征。由于学科知识的产生主要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或自身的矛盾运动,因此...  相似文献   

7.
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味与数学味既互相制约又互相依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小学数学教学离不开生活味。在数学教学中要调好数学味与生活味,使数学教学既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又不缺失数学教学本身应有的数学味道,使数学味和生活味相映成辉。  相似文献   

8.
朱怡虹 《生活教育》2014,(13):61-62
数学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们都善于运用各种手段来体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本文从挖掘生活素材,设计数学提问;理解生活情境,凸显数学思考;链接生活经验,发展数学素养三个方面探讨了有效结合"数学味"元素,寻找适合的"生活味"元素。  相似文献   

9.
刘玉梅 《陕西教育》2008,(12):57-57
数学的本质是一种抽象,一种模型。正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一样,数学也是极具个性的。严密的逻辑使它精确,高度的抽象使它深邃,广泛的应用使它美丽。数学教育中要让数学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在小学阶段尤其要凸显数学的应用意识。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时,既要明确地反对数学教育完全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又应该防止以“生活化”完全取代数学教学所具有的“数学味”。  相似文献   

10.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与超越。新课程强调数学生活化,但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内容的置换。数学生活化不是用“生活味”完全取代数学教学所应具有的“数学味”,而应是借助现实、有趣的内容沟通生活数学与书本数学的联系.实现两者在更高层次上的融合。可以说,数学课堂是“数学味”与“生活味”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1.
"等量代换"是一个量用它相等的量去代替的数学方法,它是代数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在小学三年级进行这个内容的教学,教师如果凸显"三味":即,生活味、探究味和生成味,能有效帮助学生认识、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丰富学生的"等量"表象,掌握"等量代换"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数学“生活化”普遍受到重视的今天,我们常常见到两种情况:一是有了教学内容和素材的“生活化”,却少了“数学味”;二是有了“数学昧”,却少了生活的真实性。那么,如何将二者辩证地统一起来,把生活化的素材上出数学味,让数学思想和价值蕴涵于生活内容中,就成了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试从统计教学的3个片断比较中认识“生活化”和“数学味”二者关系的适度把握。  相似文献   

13.
我们常常听说某节数学课很精彩,某节数 学课很有“味”。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使一节数 学课上得精彩,上得有“味”呢?我细细地琢 磨了一下,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从事 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探究数学问 题,在数学活动中应用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去 解决实际问题,在数学活动中去感受数学独特 的文化魅力。也就是说,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体现出三“味”——探究味、应用味和文化味。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这实质上就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问题。在数学“生活化”的命题普遍受到重视的今天,我们常常见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有了教学内容和素材的“生活化”,却少了“数学味”;另一种情况是有了“数学味”,却少了生活的真实性。那么,  相似文献   

15.
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味"更多地强调体验和感受,具有内隐性,长期的品味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性循环,获得更多解决问题的策略,深层次体验数学。所以,让学生在数学课上品出"数学味"应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根本追求,也是数学教师所要真正把握的。  相似文献   

16.
有数学“味”的课堂不但是指能够充分暴露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慧、越来越会学的课堂,还是实现教师获得工作快乐、学生获得学习愉悦的课堂.本文着重从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推导中如何突出数学“味”,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意在引导一线教师突出数学本质,从本原上进行数学教学.  相似文献   

17.
“数字生活化”的课堂使我们的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得越来越紧密。过分追求“生活味”,使我们的课堂多了几分热闹失缺了数学的本质,变得不像数学课了;过分追求“数学味”,又使得我们的课堂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而变得枯燥与沉闷了。怎样协调两者的关系呢?我们首先来看看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执教的《平移和旋转》中的一个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18.
小小说是以小见大、以少胜多、含蓄隽永、耐人寻味的精美的学艺术样式。它不仅要有“味”而且更要有“味外味”。“味”即是读在进入审美时空时从小小说本中获得的“某一韵味”,“外味”则是读在获得“某一韵味”的同时又从本中获得的另一种或多种韵味。“味外味”是小小说固有的审美特性,它具有延展性、多层性的特征。它一般运用发散思维的方法加以营构。  相似文献   

19.
何天利 《教师》2008,(4):112-113
最近。我好几次参加了长沙市小学数学学会组织的“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体现数学课堂的数学味”的专题活动,我开始思索,什么是数学味,我也努力追求着数学课堂特有的“味”儿。如何让课堂充盈数学味呢,下面我谈几点肤浅的看法,请同行指正。  相似文献   

20.
数学,唱响了人类追求科学的愿望。我爱数学,更爱他那种朴实的精神。数学并不复杂,也不困难,只要抓住方法,数学就会隐中有升。语文课本中不是有“三味书屋”吗?数学也同样有“三味”。它们是:学习数学有趣味;探讨问题有新味;不断练习有韵味。这个意思是说,在学习数学时要培养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