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2005年的11月1日午夜过后,从《尼伯龙根的指环》的末场走出来,我忽然发现,在这一年的文化事件中,竞没有留下关于戏剧的记忆。诚然,令人欣慰的是享誉50年的《茶馆》首次远赴美国,在纽约数地巡演,以及国家话剧院的《怀疑》创造出与纽约百老汇同时上演的新纪录,但是比起2004年由《厕所》“粗口”引出的喧哗,  相似文献   

2.
王洪玲,国家一级演员,第2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1978年考入河北省艺术学校,师从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贾桂兰先生,主工青衣。198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分配到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2004年调入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她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现为中国戏曲学院第四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学生。  相似文献   

3.
11岁,王洛勇孤身一人去外地一所戏曲学校学习京剧:17岁,因受伤和变声,不得不改行,到武汉音乐学院主修乐器,毕业后当了一名“洋吹鼓手”;24岁,赴上海戏剧学院报考话剧表演专业,毕业后留校担任教师;28岁,他只身来到美国学习西方戏剧。  相似文献   

4.
杨义 《新闻爱好者》2010,(7):153-154
表现主义是继象征主义之后的又一主要文学流派。尤金·奥尼尔被视为美国最出色的戏剧家之一,也是美国表现主义戏剧的先驱。作为美国最重要的剧作家,他成功地将欧洲舞台艺术引入了美国戏剧舞台。并且首次在美国戏剧界探索严肃题材作品,成功地将其运用到了美国戏剧改革运动。他的代表作之一《毛猿》(1922年)广泛运用了一系列的象征手法,是最集中体现了尤金·奥尼尔表现主义写作特征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世界经济、文化转型期的语境中,中国传统戏剧或像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一样在人类的文化行程中驻足?或以何种姿态伴随着历史的脚步而同行?齐建华先生的《中国传统戏剧的文化行程》(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以下简称《行程》)从戏剧文化学的角度对此作了精彩的论述和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闻周刊》2006,(16):79-79
《西区故事》是百老汇的经典音乐剧,1957年在百老汇冬季花园剧院首演,立即引起了观众和评论家的赞誉,连演723场不下档。这次作为第三届北京戏剧演出季的开幕大戏美国百老汇巡回演出团把它搬上了首都的舞台。  相似文献   

7.
李敏 《图书情报工作》2008,52(8):119-119
分析《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下简称《中图法》)(4版)在中国戏剧文学作品类目设置上存在的问题,以我国戏剧发展史中的两大戏剧形态划分的两个层次作为立类、列类的依据,结合当前戏剧文学文献出版情况讨论中国戏剧文学作品的具体类目内容及其类目设置。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闻周刊》2006,(41):83-83
在大陆曾推出过《红色的天空》《千禧夜,我们蜕相声》和《他没有两个老婆》等3部戏剧作品均受好评的台湾“表演工作坊”,11月将开始《暗恋桃花源》内地版的演出。这部话剧由国家话剧院与台湾“表演工作坊”共同制作。  相似文献   

9.
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对推动我国的戏剧发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以及对翻译界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中国莎剧翻译第一人,他的翻译风格独特,形神兼备,堪称中国译界的楷模。  相似文献   

10.
王少华 《档案》2011,(5):36-41
一、改造历代编剧杂说以求规范题材 一些治中国戏剧史的学者常把《闲情偶寄》看作是与王骥德《曲律》相对峙的作品,认为是李渔对《曲律》不满,而有订正续补的意思。从戏剧史的发展过程来比较明末清初这两大戏剧理论专著的审美异趣,对中国古代戏剧理论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是中国戏剧创作和发展的高峰期。《大公报》针对当时戏剧发展的热潮,于1927年9月13日创办《戏剧周刊》,通过刊登新剧发展动态、评论新剧亟待解决的问题,构建了新剧发展与传播的公共舆论平台。同时,采用图片、连载等形式,增强传播效果,发挥了报刊的宣传和舆论动员功能,推动了中国戏剧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生活品质     
盛名之下的百老汇音乐剧《吉屋出租》将在新年之交开始它在中国的巡演。除了女主角换成了莫文蔚之外,其余均由美国原班人马出演。这部音乐剧通过一群年轻艺术家因房屋出租而引发的故事,展现了他们在面对艾滋病和死亡时享受生活的乐观精神。它1996年在美国首演,获得了当年美国几乎所有重要的戏剧奖。在过去的几年里,它在全球的巡演也为百老汇赢得了比其他音乐剧都要多的利润。和传统的百老汇音乐剧不同的是,《吉屋出租》没有奢华的舞台布景和庞大的演员、乐队阵容,它属于那种内  相似文献   

13.
一出中国百姓不熟悉的高水平的百老汇音乐剧在中国演出受冷遇是可想而知的。可《吉屋出租》在中国的尴尬并不是观众对百老汇或异域文化的陌生,而是在中国甚至没有人知道该如何把一场真正专业的高雅演出介绍给观众。[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张佩佩 《今传媒》2012,(8):106-107
《上海戏剧》于1959年10月创刊,1964年曾被迫停刊,早期《上海戏剧》以政治为导向,以促进戏剧事业的发展为己任,并以此为编辑方针。根据侧重点的不同,早期的《上海戏剧》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编辑重点有所不同。而这一时期的《上海戏剧》还重视群众的参与,在版面和栏目编排上突出戏剧特色,体现戏剧专业性,并坚持介绍其他地区的戏剧创作和国外的戏剧理论和艺术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闻周刊》2007,(25):79-79
近年来,随着《猫》《歌剧魅影》《狮子王》等音乐剧的频繁引进,中国观众对注重歌舞场面和娱乐性元素的美国百老汇音乐剧有了一定了解,而对取材于名著、更为古典和精致的法国音乐剧则比较陌生。这个夏天来自法国的音乐剧《小王子》将飞到上海,让观众领略到原汁原味的法兰西音乐剧风情。  相似文献   

16.
《大观周刊》2010,(37):119-120
本研究以王佐良的《雷雨》英译本为例,探讨以表演为目的的戏剧翻译, 旨在分析怎样在“目的论”的指导下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使戏剧译本具备“可表演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闻周刊》2007,(10):79-79
《艳遇》的剧名、明星演员的阵容以及都市白领爱情故事的情节——诸多商业戏剧的元素很难让人联想到这是先锋戏剧导演孟京辉的作品。但一向喜欢奇思妙想的孟京辉却说他会延续他先锋实验  相似文献   

18.
葛存壮,1929年出生于河北饶阳,10岁随父母迁至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1947年东北解放后,葛存壮考入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文工团当演员,两年后随团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演电影,1953年调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工作。几十年的演艺生涯中,葛存壮饰演了众多角色,且尤以《红旗谱》中的地主恶霸冯兰池,《矿灯》中的日本经理“岛田”、《小二黑结婚》中的“金旺”、《小兵张嘎》中的日军龟田队长、《南征北战》中的蒋军参谋长等最为成功和著名,并因此享有“反一号”的美誉。表演之余,葛存壮还撰写过一些理论文章,有《扮演反面人物的点滴体会》、《从冯兰池到闻一多》等。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理事、国家一级演员并享受国务院津贴。  相似文献   

19.
南迅 《新闻记者》2003,(7):25-25
南京大学新闻系丁柏拴教授的两部新闻学新著 《中国新闻理论体系研究》、《中国当代理论新闻学》分别由新华出版社和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丁柏栓主编的《中国新闻理论体系研究》一书,是由他主持的教育部“九五”社科规划项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闻理论体系”的最终研究成果,也是由他主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闻周刊》2006,(27):79-79
以现实批判为特点的戏剧导演张广天,推出了他的新剧《圆明园》。这部舞台剧将延续他一贯的辩论式风格,把批判的目光聚焦污染圆明园环境的《无极》剧组,圆明园塑料防渗事件等,并以此探讨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