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末人物”专栏自1995年创办以来,已连续三届成为中国新闻奖名专栏(第二、三、四届),其间经历了《大众日报》几次改版,“周末人物”也随着报纸改版的总体要求不断调整、完善和创新,但这个栏目始终坚持最初开办栏目的编辑思想,即内在诉求以提升读者人文素养为主旨,外在形式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读者为要求,对稿件始终坚持政治上高标准、思想上高品位、选题上高要求的“三高”标准。  相似文献   

2.
崔永刚 《青年记者》2007,(12):10-11
坚持“三贴近”,是一个媒体提升影响力的最佳路径。农村大众报作为中共山东省委主办的《大众日报》农村版,作为全省面向基层,服务三农的第一媒体,赖以生存的根基就在实际、生活和群众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对农村大众报来说,不仅是育人之计,而且是立报之本,所以,农村大众报始终把坚持“三贴近”作为报人的一种本能来打造和养成。  相似文献   

3.
崔永刚 《青年记者》2007,(12):10-11
坚持“三贴近”,是一个媒体提升影响力的最佳路径。农村大众报作为中共山东省委主办的《大众日报》农村版,作为全省面向基层,服务三农的第一媒体,赖以生存的根基就在实际、生活和群众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对农村大众报来说,不仅是育人之计,而且是立报之本,所以,农村大众报始终把坚持“三贴近”作为报人的一种本能来打造和养成。[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王冰 《青年记者》2004,(8):36-36
采写累得汗流浃背,出手后翘首期盼,不想到头来,稿件见报后或是被删得七零八落,或是原本为长通讯,最终删减成了短消息,再或如石沉大海,过些日子被压“死”了——眼下的这一情形让一些记暗自叫冤。其实,这可归结于部分记对《大众日报》改版后的不适应。  相似文献   

5.
大众日报自今年初全面改版起,整个报纸呈现出新的变化。从内容到形式都面目一新。占据主要版面的新闻报道实现“三贴近”,引  相似文献   

6.
2007年,《临沂日报》进行了新一轮改版。此次改版的指导总原则和要求是,坚持党报性质和沂蒙特色,积极实施新闻精品化工程,立足时政,体现综合,服务中心,面向市场,对《临沂日报》的新闻结构、版面结构进行全新调整和整合。力争版式更新颖,信息更丰富,内容更贴近,反应更及时,全力打造“主流媒体,时政大报”的品牌。  相似文献   

7.
王萍 《新闻传播》2006,(9):39-39
所谓民生新闻,就是关于人民大众生计来源、生活质量、生存状态、生命安全及其相关心态的报道。 2002年底,深圳广电集团都市频道在创办的《第一现场》栏目,多数的新闻属于典型的民生新闻。从2005年11月改版后的《第一现场》栏目,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节目更贴近民生,笔者现以《第一现场》为例,谈一谈个人对电视民生新闻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8.
济南新闻     
《青年记者》2007,(19):F0002-F0002
9月21日上午,大众日报《济南新闻》创办两周年座谈会在舜耕山庄召开。济南市委宣传部.市直机关部门、各县市区及企业和街道办事处的代表.与大众日报《济南新闻》的编辑记者进行了交流,对《济南新闻》做出的成绩予以肯定.并提出许多合理化建议。[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社区新闻的报道直接传递民声、反映民意、沟通民情,也是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直接手段,其报道内容要求记者必须践行“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走基层、进家庭,与居民交朋友。2010年《平顶山晚报》社区新闻版自改版以来,在探索社区新闻报道方面做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10.
在第2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2013年6月8日大众日报一版荣获三等奖。这个版面先后获得山东新闻奖和中国新闻奖的原因,一是大众日报在版式设计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二是体现了大众日报新一轮改版的理念。
  着眼新传播时代,创新版面设计
  2014年3月16日,大众日报实现新一轮改版。而自2013年以来,大众日报进行渐进式改版,为改版的最终落地做思想准备、理论准备和路径准备。新传播环境下,读者接收习惯已发生变化,纸媒必须在即时交互、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之中,扬长避短,改进编排,让读者读报成为一种愉悦体验。  相似文献   

11.
《传媒观察》2007,(5):5-9
今年3月1日开始,《新华日报》实施了以“高度、贴近、开放”为办报理念的新一轮改版。改版在许多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获得广泛的好评。为进一步巩固改版成果,听取各方意见,新华日报编委会于4月24日召开了“《新华日报》改版座谈会”,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对改版以来的《新华日报》予以了充分的肯定,本刊现将与会代表的发言摘登如下,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于伟 《青年记者》2008,(16):31-35
编者按:改版3年多来,大众日报按照"新闻强报,特色立报"的要求,全方位提升舆论影响力,取得明显成效,不仅读者叫好,而且得到中宣部、省委领导充分肯定.连续两年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也是对报纸改版探索的见证.但是,大众报人永不满足,永远走在向上的路上.本文·根据大众报业集团总编辑傅绍万同志去年在大众日报历次编前会上的评报意见整理而成,涉及报纸采编的各个方面,重在剖析问题以促改进创新,相信对业界同人有很大启示.  相似文献   

13.
《大众日报》刊发的长篇通讯《农村党员干部的杰出代表——王乐义》,曾引起较大反响。先后获得多个奖项,回忆采写过程,我们的体会是,贴近、贴紧人物才能写出人物的魂。人物通讯,如果依靠大量的参考资料,写起来可能很顺。但很容易写得干干巴巴,令人生厌。用句行话说就是:无魂的人物不活。所以,依靠材料写成(或者凑成)的人物是扁平的,而不是立体的、丰满的。  相似文献   

14.
梅华 《新闻前哨》2004,(1):27-28
2003年9月1日,武汉电视台新闻经济频道浓墨重彩地推出了一档贴近百姓的新闻栏目《百姓连线》。栏目开播不足一月,已经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据AC尼尔森收视调查,该栏目的最高收视率从改版之前的0.8(《百姓连线》栏目由《城区报道》栏目改版而来)一路攀升超过了1.5,远远高于同一时段其他栏目的收视率;新闻中心的热线电话从早到晚响个不停,80%的观众来电都是点名要《百姓连线》的记者  相似文献   

15.
卢鹏 《青年记者》2007,(17):35-35
在日照,宣传部的人都知道,如果大众日报的孙巍站长在采访时兴奋地站起来,那这稿子有了;如果他是拍案而起,且打着手势发议论,那肯定是抓着好新闻了。孙巍是大众日报的资深记者,得过四次中国新闻奖,《艰难的冲浪》、《填写一份真实的报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  相似文献   

16.
2月21日,趁着春天万物复苏、百舸争流之势,已走过15年发展历程的楚天都市报再度改版。这次改版的突出亮点是一举推出《楚天深读》、《楚天调查》、《楚天关注》、《楚天视点》、《楚天人物》、《楚天广角》、《楚天扫描》七个版头,由此聚合构成本地新闻的深度报道高地。其规模大、题材重、力度强.较充分体现了该报“权威、重大、深度、及时、贴近”的办报主旨。  相似文献   

17.
林建斌 《传媒观察》2007,(12):18-19
今年3月起,新华日报新一轮改版,《高端对话》等一批专版栏目相继亮相。新华日报此轮改版的全新理念是“高度、贴近、开放”。时任江苏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的刘向东对改版的评价和要求是,加强和改进深度报道,体现党报的高度、高端和深入。《高端对话》推出半年多来,围绕改版的核心理念,做了一些摸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8.
《新闻前哨》2013,(2):31-32
开播19年的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2013年第一天迎来开播以来首次大改版。新改版《焦点访谈》的时长增至17分钟,每期不再只关注一个焦点,而是关注两个乃至多个热点,并增加了新主持人。改版后的节目将坚持舆论监督特色,更贴近民生,并会强化"有深度、有锐度"的评论功能。央视的王牌新闻栏目《焦点访谈》  相似文献   

19.
《青年记者》2001,(3):8-9
本刊记者:朱总,您好。自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大众日报以新世纪改版为契机,实施了新一轮综合改革。请问这次改革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朱总:报业集团成立后,把办好报纸特别是办好大众日报,确定为集团工作的中心任务。进一步深化改革,解放新闻生产力,使大众日报在新世纪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是集团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全体干部职工的共识和迫切愿望,从外部环境来看,人世在即,国内外传媒竞争日益激烈,各兄弟省报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和新的探索。所  相似文献   

20.
汤山 《声屏世界》2004,(9):22-22
关注民生、反映民意是新闻发展的方向,也是坚持“三贴近”的具体体现。《南京零距离》自开播并取得巨大的社会反响以来,“民生新闻”这一概念越来越清晰,并受到大家的重视和关注。《1860新闻眼》《服务到家》《新闻坊》等栏目的共同特点是内容贴近受众,并给百姓“话语权”。但在“民生新闻”冲击波的作用下,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