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工作的一项神圣职责。如何搞好舆论监督,更好地为党和政府、为人民群众服务呢?笔者认为,舆论监督要做到帮忙不添乱,要着眼于帮助党和政府改进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增进人民团结,维护社会稳定。要做到这一点,新闻工作者在开展舆论监督时要有“三心”,即公心、真心、细心。  相似文献   

2.
舆论监督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新闻工作的职责、人民群众的愿望、党和政府改进工作的手段。正确开展舆论监督,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有利于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有利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有利于弘扬正气,针砭时弊,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3.
所谓“分寸”,就是“界限”、“尺度”、“深浅”。批评报道是大众新闻媒体特别是主流新闻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党和政府运用媒体在施政工作中进行新闻舆论监督不可缺少的重要依靠力量。但是,批评报道也是把“双刃剑”,做好了,有利于改进工作,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做不好。也会添乱,也会损坏党和政府的形象。如何消除批评报道所容易引发的负面效应,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的正面效果,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实行新闻舆论监督是党报的重要使命,我们不但要敢于监督,而且要善于监督,讲究监督的策略和艺术,把握好分寸,使舆论监督产生最佳效果,这样才能做到批评的现象是消极的,所起的作用却是积极的。那么,怎样做好批评报道“分寸”的把握呢?  相似文献   

4.
郑文强 《青年记者》2012,(27):73-74
当前舆论监督的形势舆论监督,是指公众运用舆论手段所实行的社会监督。搞好舆论监督,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反映人民群众意见和呼声,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联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维护党和政府良好形象;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等,都起着重要  相似文献   

5.
金笛 《记者摇篮》2007,(8):71-71
舆论监督是指人们通过新闻媒体对社会的一种监督;是国家监督体制的一种,是其它监督方式不可替代的。正确开展舆论监督,对于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改进党和政府的工作,密切党和政府同群众的联系。对于针贬时弊,弘扬正气,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维护社会安定,都具有重大意义。如何才能成为密切党和政府与群众关系的催化剂?[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舆论监督是党报的重要功能,但是,党报所扮演的双重角色往往使这一功能难以发挥。党报作为一种现代传媒,它必须要尊重受众的知情权,将公共信息及时报道给受众,并允许公众通过党报监督党和政府的工作。而在另一方面,党报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这就要求党报不能站在党的对立面,挑党和政府工作中的毛病,跟党和政府的政策唱对台戏。党报身份的独特性,使一些党报深感在舆论监督上难有作为,并且错误地认为,党报不适合开展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7.
舆论监督对改进党和政府工作,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促进社会稳定,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党中央历来重视舆论监督工作。作为党报,搞好舆论监督是自身的一项重要的职能,非搞好不可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搞舆论监督又很艰难,往往不是“胎死腹中”,就是使发出去的监督稿件成为虚发的“炮弹”。  相似文献   

8.
舆论监督实质是人民的监督。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新闻传媒反映呼声、提出建议、揭露丑恶、抨击错误,是对党和政府工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的必不可少的群众性的监督。因为它具有很强的时效性、针对性及公开性等特点,所以新闻舆论监督无疑居各类监督之冠,也特别能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对舆论监督稿件,被批评单位总会戴着高倍放大镜、显微镜从字里行间照来照去,发现失实或不当之处,对不起,有的先礼后兵,有的横加指责,有的干脆“公堂见”。近年来此伏彼起的新闻官司,几乎百分之百是由于舆论监督引起的。为了尽量减少和避免负面影响及不必要…  相似文献   

9.
进行舆论监督是党报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我党三大作风的具体体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实施,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日益增强,对党报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的要求越来越多.适应新形势要求,搞好舆论监督,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党报必须予以重视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0.
夏文冰 《新闻界》2003,(3):48-48
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职能和优良传统,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尤为重要。党报开展舆论监督,是要揭露问题,发挥批判作用,但并不是只管揭露,不管改进,只管批判,不讲效果。我们的舆论监督是负责任的监督,是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帮助党和政府缺点、错误,改进工作的监督,是夔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帮助改进社会风气的监督,既有批判揭露,又有建设性。搞好舆论监督必须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必须注重良好社会效果。这样,党报的舆论监督就能发挥权威性和指导性,就能得…  相似文献   

11.
搞舆论监督不能不考虑到“度”的问题。“度”有态度、力度、密度、速度与准确度之分。 首先是态度问题。新闻媒介开展舆论监督要本着扶正祛邪、治病救人的态度,要注意社会影响与效果,力争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促进工作。党政部门对批评报道要“开、好、管”.自觉接受舆论监督,积极支持舆论监督,并学会运用舆论监督指导和推动工作。舆论监督是党和政府检查、推动工作,加强与广大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纪检、监察等部门同新闻舆论监督结合起来,有利于借助社会舆论的力量,提高纪检、监察工作的效率,有利于取得广大干部和社会的广泛理解和支持,强化监督效果。  相似文献   

12.
欣闻珠海市作出规定,对批评报道“免检”。规定云,批评报道刊播前,任何被批评对象不得要求审稿;被批评单位和个人对舆论监督的新闻有异议时,可通过正当途径反映,不得以任何手段干扰新闻舆论监督工作。身为报人,对批评报道在珠海获“解放”振臂欢呼! 批评和自我枇评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勇于利用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是我党这一优良传统的具体体现。舆论监督也是生产力,有效运用可以收到免费疗疾、治病救人的奇效。正确对待舆论监督。诚恳欢迎舆论监督是党风正的表现。但是,目前批评报道处境不容乐观,叫做“上边放,下边望。中间一道顶  相似文献   

13.
欧阳华 《声屏世界》2000,(11):33-34
要不要新闻舆论监督,似乎人们不会有异议党和政府历来强调舆论监督的重要性,人民群众也为之拍手称快。然而,谁也不能否认舆论监督之难,持别是新闻界同仁都程度不同地有昕体验。叫好和犯难,实际上从两个方面说明了舆论监督的倍受重视与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4.
新闻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依法通过媒体将政府机构等公共权力部门和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反映出来,进行公正恰当有力的批评,以舆论的力量达到约束和监督的目的,具有时效性强、辐射面广、透明度高、震慑力大的特点。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舆论监督,从党的十三大到十七大,都要求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新闻舆论监督是党和政府赋予各类新闻媒体神圣的职责。然而,现在的舆论监督实际上相当程度上是党和政府某种权利的延伸和补充,很容易使记者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自己手中也握有什么"权力",甚至有人提出采访权应是"权力"之权而不是"权利"之权,更有人主张实行强制性采访,要求对记者的调查采访,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抵制、隐瞒。在此种思想的作用下,  相似文献   

16.
舆论监督(包括批评报道)“走麦城” ,在新闻传播中并不鲜见 ,出现这样的现象 ,无疑会给承担舆论监督的新闻传媒(包括记者、编辑)的形象蒙上阴影 ,更会给舆论监督带来人们不愿意看到的负面效应。舆论监督如何避免“走麦城”?我们认为关键一着在于“把关”。“把关”是传播学的一个概念 ,是传播过程的一个环节 ,其基本内涵为 ,参与传播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从各自的观点出发 ,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 ,而这种“筛选和过滤”的行为就叫“把关”。实施舆论监督 ,既是新闻传媒的一项传播活动 ,又是党和政府赋予的社会责任与神圣使命。从…  相似文献   

17.
做好舆论监督报道,必须着眼大局。做好舆论监督选题需要关注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发现大政方针政策在落实中出现的温差、偏差、误差,从“中央明令禁止”和“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结合处选择“靶点”。心怀大局声自扬,只有把报道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舆论监督才能产生强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丹亚  程希平 《声屏世界》2000,(11):52-52
广播电视报作为党和政府的新闻媒体组成部分,积极正确地开展舆论监督,是其应尽的职责。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批评的稿件,是舆论监督的前期工程的话,那么综合各方面的反映,继续报道被监督的人和事,则是舆论监督的“后期工程”。它的核心就是:真正贯彻引导的方针,指出问题的解决办法,显示党和政府克服消极现象的决心和力量,使报刊行使的舆论监督的武器,真正起到针砭时弊、鼓舞和教育人民的作用。这个命题,是根据党报的性质以及我们面临的问题提出来  相似文献   

20.
舆论监督是社会大众通过新闻媒体同偏离或违背社会正常运行规则的行为相斗争的一种手段。它实质上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工具对党和政府的工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的监督。舆论监督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党报权威地位的重要基础。通过舆论监督政府及全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行,是传媒政治功能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