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图书馆的藏书配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明确标记的丛书、套书、多卷书之类。如“走向未来丛书”,五卷本《毛泽东选集》等等。另一种是没有明确标记的,如购买了廖静文的《徐悲鸿一生》就该配以蒋碧薇的《蒋碧薇回忆录》。蒋碧薇是徐悲鸿的前妻,如果不配上这本回忆录就难以全面地、多角度  相似文献   

2.
郑伯奇(1895—1979)原名隆谨,陕西省长安县(今西安市)人。人们都知道他是文坛名将,他还是一位创办报刊的骨干。 郑伯奇1910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活动。1919年与郭沫若在日本东京京都帝国大学学习,在学习期间,共同关心和探讨出版文艺刊物的事情。1921年和郭沫若、郁达夫、田汉等在日本组成“创造社”。创办  相似文献   

3.
记者的实力     
朱建中原是经济日报记者,北大中文系毕业,高个大眼,一表人才。本已登至经济日报财贸部副主任(副局级)的位子,却死活非要“下海”,于是1993年初成了北京一家生物制品公司的总经理。据说是当时中国“下海”级别最高的记者。我与朱认识时,朱尚为记者。同行间原本少有兴致,但朱的一言令我过耳不忘并引以为戒。他说:“人得凭实力活着。”人不能凭什么活着,朱没说。想来无非虚名之类。  相似文献   

4.
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少年就刻苦学画,后留学法国,是我国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他绘画有极高的造诣,所画花鸟、风景、走兽,简练明快、富有生气,尤以画马驰名中外。是我国美术界的一代宗师。徐悲鸿的座名铭是他高尚品质、气节的概括,不失为做人的两句箴言。“人不可有傲气”。傲气,就是骄傲自满之气,这是人生一座可怕的陷井,而且,这个陷井是自己亲手挖掘的。“一个骄傲的  相似文献   

5.
1895年7月19日,徐悲鸿出生于江苏宜兴.在父亲徐章达的启蒙下,徐悲鸿7岁时开始习书法、练绘画.1919年3月,在友人的帮助下,徐悲鸿赴英考察并到巴黎求学.在欧洲8年的留学生涯中,师从弗拉孟及法国古典主义画家达仰等先生,其间有机会就在法国卢浮宫、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临摹大师们的杰作.经过8年的精研,使徐悲鸿具有素描、油画等西画的深厚根基和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  相似文献   

6.
忆孙源兄     
孙源兄,我是1946年认识的。当时他在旧时南京法国使馆新闻处工作。因为有一法国经济代表团来宁,我作为记者去采访,这样就认识了。他满头华发,看上去像个小老头儿似的,其实他年龄并不大,当时大约也不过三十四五岁光景。人身材不高,瘦瘦的,戴着一副角质边近视眼镜。他是个好动的人,只见他精神抖擞地转来转去,动作敏捷。自那以后,我有时就去临湖村他家(这地方在中央路,靠玄武湖很近),或是他的办公室坐坐。他办公的地方在傅厚岗。这里原是徐悲鸿住宅的前楼,整个园子布置得十分精致、幽深。在我的印象里,园中有高大的白杨树、棕榈,植物繁茂,夏日…  相似文献   

7.
赵芳 《湖南档案》2010,(7):39-39
一九三九年一月,徐悲鸿经由香港,来到新加坡举办个人面展。画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除非卖品外的作品,很快销售一空。徐将所得款项,全部捐献给了抗战中的祖国。同年七、八月间,徐悲鸿还替当时新加坡的总督汤姆斯爵士绘了一张巨幅画像,这幅面像现陈列在新加坡博物院的“国家面廊”中。  相似文献   

8.
1940年夏,我和李文、王华三人,作为三家书店的代表,到太行山八路军野战总部(朱、彭总副司令所在地)驻地山西辽县(现左权县)麻田开办华北书店。当时李文同志三十来岁、王华二十出头、我则将近二十,三人经历略有不同,但都是南方小伙子(统称“上海人”),都是上海书店出身,对名闻四海的“太行山八百里”、“太行山,八路军”,充满  相似文献   

9.
12年前,朱建元是国家计委政策法规司的一名官员,让他记忆犹新的是当时举国上下办亚运的情形:各地的企事业单位甚至在校生都为当时的亚运会捐了款。 “当时政府将场馆的规划、融资、建设、运营都大包大揽了下来。”朱建元所在的部门还为亚运会出台了一些条例,但最终却留下了许多一直靠政府补贴勉强度日的体育场馆。  相似文献   

10.
启蒙运动 15世纪开始,启蒙运动的兴起擦亮了千年来法国人蒙昧的双眼.他们与当时所有的欧洲人一起,开始了寻找能远离“中世纪黑暗”的光明的征途。  相似文献   

11.
照相技术和照相机是舶来品,是谁译出了“摄影”这个贴切的中文词语呢?11月18日开馆的我国首家摄影博物馆--中国丽水摄影博物馆展示的史料显示,广东人邹伯奇在1844年写作了《摄影之器记》,他是“摄影”一词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12.
李宇 《声屏世界》2013,(6):66-68
法国是世界上电视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其电视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和技术水平都较高。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法国总人口约为6544万(2011年),其付费电视用户总数约为4261万(2012年)。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法国人每天平均看电视的时间是282分钟。发展历程概述法国电视业肇始于20世纪30年代。法国第一家电视台创办于1935年,台址就在巴黎埃菲尔铁塔附近,当时主要是试验性播出。1937年,  相似文献   

13.
戈东(Jean Gaudon)教授是法国雨果研究界“大师级”的人物。这“大师级”三字不是我的形容词。1990年,有三位雨果专家在巴黎索邦大学作雨果专题的讲演,主持人布吕内尔(PierreBrunel)教授本人也是法国文学研究大师级的专家,是他向听众介绍时称戈东为雨果研究的“大帅”, 戈东教授又是法国雨果专家中惟一来我国访问过的人。1985年,雨果逝世100周年,戈东曾来我国武汉大学、北京大学等学校,参加我国学术界纪念雨果的活动,他的几次讲演,至今给我国学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1989年访问法国时,曾专程拜访过他,我们当时的谈话主题,是他正在编定出版的《雨果通信全集》。当时第一卷由拉丰出版社(Pobert Laffont)出版。1000页左右,仅收信600余封,包括的年  相似文献   

14.
家父珍藏着一幅照片:著名画家徐悲鸿坐在藤椅上,穿着深色厚衣,上身前倾,眼睛盯着面前的画布,左手拿着画笔,手臂搁在椅背上;右臂伸直,手里握着一支长长的画笔尾端,正在聚精会神地作画。油布上已出现瞿秋白和鲁迅的形象轮廓——瞿秋白穿着长褂坐着,右手臂弯曲搁在椅背上,手里夹着一支香烟。鲁迅也坐着,手指间也夹着香烟,在徐悲鸿身旁的墙上还贴着一幅如今大家所熟悉的“奔马”画。这张照片是徐悲鸿于1951年春在创作油画《鲁迅与瞿秋白》素描草稿时的留影。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他是近代中国美术史上有过重大影响的著名画家。新中国…  相似文献   

15.
为推动文学创作和文学图书出版业的发展,自20世纪初以来,法国陆续创立一些文学图书奖,以此来鼓励作者、促进文学创作。主要奖项如下: “龚古尔文学奖”,设立于1903年,是法国最大和最具权威的文学奖。 “勒诺多奖”设立于1926年,初衷是与“龚古尔文学”争一高低,现在已分别评选。 “梅迪西奖”,设立于1958年,评选范围较广,除了评选法国的小说外,还评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近代画坛,张大千从事艺术活动六十五载,曾被美国世界美术协会公推为“当代第一画家”,被徐悲鸿定为“五百年第一人”,世人称之为“古今最负盛名之国画大师”、“东方之笔”、“中国美术集大成者”。然而由于他自1949年之后即离开内地漂泊于海外,晚年定居台湾,所以其事迹、其作品不为内地读者所熟知,更受中国内地出版界冷落近50年,目前有关他的作品在中国内地出版得非常少,仅有的一些著作,不是与他人绘画作品的合集。便是戏说味浓厚的传记小说,难以全面反映张大千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7.
人们都说,法国人太“罗曼蒂克”.了,“罗曼蒂克”一词在法语中本意是“小说化”,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种生存形态。如果将这一形容词还原到名词就成了“小说书”。可见,法国人特有的浪漫、高雅的品味和气质是与读书联系在一起的。法国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法国人2007年人均读书20本,对于“阅读大国”这个称号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18.
近日笔者发现一件来自台湾地区的档案,内容是1947年“国立北平艺专学生自治会”呈报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的秘密报告,报告指控徐悲鸿掩护共产党及民盟追随者而解聘国民党籍教授,经与吴铸人商榷,要求速将徐悲鸿撤换、续聘国民党籍教授。吴铸人(1902—1984),原名寿金,江苏盱眙县人。1924年加入中国国民党并成为骨干分子。1946年,作为国民党中央派系的代表,在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以下简称“中统”)的支持下当选国民党北平市党部主任委员。任内,利用过去国民党中央训练团高级班学员的人脉以及“中统”的力量积极反对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9.
一辆图书车,三、五个劲头十足的工作人员,一点微薄的经费,加上一些热情很高的图书寄存点义务管理员和一所小学校、几十册图书……这是法国传统的出借中心图书馆形象的典型写照,今天看来已近乎天方夜潭了。五十年代被人戏称为“图书救急小姐”的出借中心图书馆”与八十年代新型的出借中心图书馆已不能同日而语。法国的出借中心图书馆系统始创于1945年。它是为了适应本国具体的人口状况和行政区划,由教育部负责创立和管理的。当时居住在农村的法国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半数以上,居住点也很分散。许彩乡镇,特别是人口较少的乡镇没有能力建立并维持自己的图书馆,形成居民读书难的局面;加上其它一些社会政治因素,致使法国自二十世纪以来国家公共阅读事  相似文献   

20.
1895年7月19日,徐悲鸿出生于江苏宜兴一个贫苦的家庭。在父亲的启蒙下,悲鸿7岁时开始习书法、练绘画。1919年3月,在友人的帮助下,徐悲鸿赴英考察并到巴黎求学。在欧洲8年的留学生涯中,师从弗拉孟及法国古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