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连、连连、一连"是一组意义相近的频率副词,三者的基本语义和功能相近,但又存在不少差异:"连连"只表示动作行为的反复,表示的动作频率最高,时间长度最短;"连、一连"既表示动作行为的反复,又表示动作行为的持续,表示的动作频率相对较低,时间长度较长。"连连、一连"是由"连"演化出来的,其语义强度和描写性比"连"更强;在句法结构和音节搭配上,三者也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2.
安徽岳西方言中表示“丑”、“劣质”义的本字来源于“村子”的“村”;表示“拼合”义的本字来源于“髓”;表示“无”、“没有”义的本字来源于“蔑”;表示“爱打扮”、“爱出风头”义的本字来源于“邵”;表示“推”义的本字来源于“送”。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人称代词+来+V(P)”句存在两种不同的语义,其一表示连动义,成分间关系松散;其二取整体义,框架中不宜插入其他成分,“来”语义虚化(学界称“来2”),重音在“人称代词”。本文认为,“人称代词+来2+V(P)”具有构式地位,构式义与“责任”义有关。本文以人称代词“我”为例,考察了“我来1V(P)”句大量真实语料,认为“我来2V(P)”的典型构式义为言者主动承担责任,非典型语义表示言者对行为/话语权的宣示。其中,V(P)的语义特征受到构式整体义的制约。在构式整体语义中,“来2”是起关键作用的成分。  相似文献   

4.
以介词“连”为标记的句式,是汉语一种特殊的句式,形成了独特的框式结构“连……都/也/还……”。“连”具有介引功能,引进强调对象,形成了五种结构模式。对这五种结构模式进行详细描写,既分析了句式形成的限制条件,又归纳了构句的规律,探讨了“连”字句的理据性。不同语境下的“连”字句的情景语义是不同的,可以把“连”字句的情景语义归纳为五种类型:强调义、隐含比较义、包括义、极性义、推测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连”字句的形式,也要重视“连”字句的情景语义,这样才有利于外国留学生习得汉语“连”字句。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构式语法框架内讨论了汉语“不就X”构式的句法、语义、语用特点,论述了“不就X”的主观量及历史渊源,认为:(1)该构式表示说话人主观上的“看轻义”,语用上有“不屑、轻蔑、轻松、容易、不重要”的含义;(2)整体上表示主观小量义;(3)“不就X”来源于“不就是X吗”结构,语气词“吗”的脱落与“是”的省略为其提供了句法上的可能,汉语双音化趋势与类推机制是“不就X”成为独立构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句法语义入手,对“是“字句中“是“的语义性质和“是“字句的句义类型进行了探索.认为“是“语义性质,是由“是“系连的前后项之间的语义关系确定的,“是“在句中具有可延续性、匀质性、无界性等语义特征.根据“是“系连的前后项之间的语义关系,可将“是 名“句分类作指别、等同、存现等句义类型,“是 非名“句可分为等同、陈述、说明等句义类型.  相似文献   

7.
“连连、连、连续、接连、一连”是重复类频率副词,它们在句法和语义特征方面基本上都以“连续”为中心,呈现一个连续统式的变化态势。在句法上,它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句中是否加数量词以及所加数量词性质的渐变。在语义上,它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重复义和持续义双重语义特征的渐变。另外,这几个副词的主观性和主观化程度也有差别。  相似文献   

8.
英山话的“NP1 让 NP2 VP 它”这个特殊句式表达的是对未然性事件的使然性处理,强调某种结果的实现,传达一种不满、责备的意味。这个句式中的“它”既可以复指NP1,也可以复指NP2;“它”既是一个语义成分,又是一个语法成分:作为语义成分,“它”帮助表示使役义,没有复指的这个“它”则表示非使役义;作为语法成分,“它”有成句功能,不能替换,不能省略。  相似文献   

9.
“一边VP1一边VP2”和“又VP1又VP2”是汉语中常见的格式,两者在语义关系、语义特征、格式义三个方面存在明显区别:“一边…一边…”格式中VP1和VP2存在并列、主次、对立、先后、修饰五种语义关系,“又…又…”格式中VP1和VP2存在同义、矛盾两种语义关系;前者要求动词具备[ 自主、 动态(±心理)]等语义特征,并要求语义具有区分度和不矛盾性,后者要求动词具备[ 相对(不自足)]或[( 心理、情绪)矛盾状态]或[ 同一语义范畴]等语义特征;前者表示纯客观的叙述,后者表示过分、超乎寻常。  相似文献   

10.
格式“看起来”的不同用法分为三种,并从句法、语义、功能方面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从“看起来1”到“看起来2”再到“看起来3”,这一格式从短语变为词,同时在意义上由表示动作到表示主观态度,功能上从实义词组到话语标记,“看”和“起来”的语义变化对此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秋"作为季节名词,它在双音化过程中,由于受其自身构词特点的影响,曾产生过不同的义项。从"秋"作为季节性名词的双音化过程,来讨论这个词在表示秋季时,其形式和意义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的不同,及其变化原因。  相似文献   

12.
对"微言大义"的理解产生分歧的根本之处在于对"微"的不同理解:一为精微,一为含蓄。通过历史考察,本文认为"微言大义"的"微言"可以作两种结构理解,一为动词性短语,有"隐晦、含蓄地说"之意;一为名词性短语,有"隐晦、含蓄的话语"之意。  相似文献   

13.
汉语的“名+了”结构的句法语义特点表明它是一个意为“由非N变成N了”的构式。构式“名+了”中名词是构式所表示的事件的结果,名词与构式义之间是一个结果代事件的转喻过程。与构式相连的名词的语义限制是有无“实现过程”。同时,能进入“名+了”构式的名词,通过隐喻的方式,从时间域向年龄域、客观事物域、经验/资历域、社交域、等级域扩展。  相似文献   

14.
"弟"的本义是"次第",引申有"顺序"、"平顺"义,而从"弟"得声的豑、梯、娣、绨、悌、鬀、鮷等字,恰是基于母文"弟"的本义和引申义通过加注类属标志孳乳分化产生的。同时,"弟"还含有"连续"、"更递"、"渐进"的义核,也孳乳分化出涕、焍、睇、<等字。这些字语音相近、语义相通,在字形上有发生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量词是名词的范畴化装置。"桩"具有"稳固"、"不易动"的内涵意义,此内涵意义与名词"义"、"事"的特征是吻合的。基于这一相似性,在一定的语境中,人们可以把二者划入同一范畴,并把"桩"用作对"义"、"事"等名词进行范畴化的装置。近代汉语中,能与"桩"组配的名词非常之多,从"桩"的内涵意义出发,均可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在学习使用《古代汉语》教材过程中,发现课本对"旋"、"以"等词的"旋"有"改变"义."以"通"有",也有"使"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构式语法的相关理论多角度地探究了现代汉语中常见构式“NP+好+V”的构式语义.“NP+好+V”存在着两个不同的构式语义,体现了构式的多义性.但这两个构式义之间并不是毫无关联的,而是紧密联系,一个构式义是对另一构式义的继承,二者属于次部分连接.“NP+好+V”的构式意义家族中存在着构式义的典型成员.  相似文献   

18.
《水浒传》前缀系统成员有“老”“打”“第”“生”“小”“初”“阿”等7个,从语音形式、内部结构和语义类别三个方面运用计量统计方法对它们进行静态描写,主要目的是勾勒出《水浒传》前缀使用的基本特点:由前缀构成的附加式词多为双音节词;前缀黏附的词根以名词、形容词、数词、动词为主;语义多已虚化,词义由词根承担。  相似文献   

19.
贺州桂岭本地话人称代词的数格和领格有着鲜明的族群特征。第一人称代词"侬"和表复数形式的"啦",在句子结构"人称代词+啦+名词+谓词"中受语境约束,语境决定了"侬"的单复数和"啦"的位移方向,也规约着相关语句的意义理解。  相似文献   

20.
随着"痴男怨女"怨女旷夫"等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广泛使用,不少人往往望文生义,受"怨"字常用义——"哀怨、怨恨"的误导,把"怨女"理解为"哀怨、怨恨的女性",把"怨"读为"yuàn"。其实,"怨女"中的"怨"不是"哀怨、怨恨"之义,而是一个通假字,通"蕴",读为"yùn",是"蕴藏、蓄积"的意思。所以,"怨女"是指"已到婚龄而无合适配偶的女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