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种"信息"和"人体的一种延伸",大众传媒自诞生之日起便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加快了人类信息交流的速度。但大众传媒在推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它营造的"拟态环境"、运行的规则和追求商业利益的目标也促使人发生了异化。  相似文献   

2.
试论威廉斯的大众传播文化社会学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传播研究而言,大众传媒业究竟给人类社会文化带来了什么可说是一个常议常新的课题。长期以来,随着媒介产业的蓬勃兴起以及新的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涌现,有些人赞叹大众传媒在促进信息、意见流通,帮助公众提高文化素质方面的作用;另一些人则悲叹大众传媒大量提供粗制滥造的娱乐性产品、降低人的原创造力、以消遣代替文化。学术界始终以喜愁参半的心情,关注着大众传播的社会文化效应,既为传媒在帮助人类(在越来越高的程度上)克服传播活动中的时空限制,不断扩大分享信息的能力方面所显示的巨大力量而感到欢欣鼓舞,又为高效的传媒…  相似文献   

3.
基于媒介发展史角度的手机媒体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媒介技术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人类不断打破时空枷锁的过程,也是人类追求更个性化、人性化地获取与表达信息的过程。挣脱时空枷锁的束缚、对原始部落理想沟通状态的向往,构成了媒介技术发展的两大内在动力。本文拟从这两个角度对3G时代下的手机媒介进行探讨,说明手机媒介将成为未来的"第一落点媒介"与"第一个人媒介"。  相似文献   

4.
当代社会的社会关系,可以说,在不同角度正向两个相反的方向发展,一是,随着大众传媒的日益发达,人与人的信息交流也更直接更频繁,信息流量增大,意见也增  相似文献   

5.
高钢文 《中国广播》2012,(11):94-95
一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它拓展着信息传播的自由时空,使得人类之间的信息交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得以实现,从而推动着人与信息之间的连接、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人与物质世界的连接,使得信息传播得以在全天候、全地域、全社群中实现。二是智能便携终端的发展,它提供了网络信息技术多元社会应用的个人平台。与互联网直接连接的便携智能终  相似文献   

6.
新闻与传播:走向网络空间的时代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延续至今的大众传播系统 ,体现了一种典型的信息传播的“沙漏”模式。在这种模式中 ,编辑、记者们享有配置新闻信息资源的行业特权 ;而在计算机网络营造的虚拟时空中 ,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受者则可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的交流伙伴 ;许多大众报业时期孕育出来的新闻守则 ,也将由此让位于新型的交流规范。另一方面 ,这种电脑化的虚拟时空亦给现存的新闻传播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条件。面对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大众传媒将如何设计自己的未来之路 ?进入虚拟时空的新闻报道怎样保持其特有的优化人类生存质量的信息品质 ?传统的受众如何学习掌握利用电脑网络进行信息交流的技能……凡此种种 ,都需要传播学者们认真地思考与研究。  相似文献   

7.
张京京 《东南传播》2011,(10):14-16
本文从对话文化角度,梳理媒体变迁过程,探索媒体发展趋势。研究认为,传统咖啡馆带来了对话文化的一时兴盛,而大众传媒的兴起抑制了对话文化,致使商业驱动的、单向传播的媒介形态大行其道。但同时,大众传媒也提升了公众关注新闻事件的热情,为对话文化再次兴盛打下基础。网络传播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大众媒体中对人际互动交流的束缚。"网络咖啡馆"快速兴起,双向互动的信息传播模式正在回归。  相似文献   

8.
正公平是人类追求的最普遍的价值目标。信息公平是在信息交流中人类追求自己所选择的信息方面,个人应享有均等机会,而且最终不应出现有用信息匮乏和无用信息爆炸的结果。信息交流中的这种公平,既不等于人际对话的平等、组织交流的平等,  相似文献   

9.
人际情报网络的开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人际情报网络的兴起 在人类的交流过程中,人际交流一直占据着 重要的地位。而人际交流的重要载体是存在于人 类社会中的各种人际网络。人际网络又称社会网 络,是为达到特定目的,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 和资源利用的关系网,是一个由某些个体或组织  相似文献   

10.
传播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之一.服饰,作为一种生动的信息传达媒介,既负载着人类的文化和历史属性,又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服饰传播的行为是一种信息上的直接交流,可以说,服饰传播是人类借助服饰语言和媒介方式进行信息交流的活动.传播媒介如何作用于服饰流行,服饰流行又如何影响传播媒介,是本文所要探讨并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马强 《传媒》2015,(8):61-62
电视作为大众传媒时代视觉艺术的“发轫器”,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集中凝练地表现了人类的情感世界及万物百态的信息.舞蹈与电视两种艺术形态在发生之初便注定要结合并产生全新的艺术形式,这种全新的艺术形式被称为舞蹈类电视节目.舞蹈类电视节目的兴起与发展,是观众对剧场舞蹈的审美心理逐渐大众化的转型.舞蹈与电视融合会形成的新的美学思维,电视为舞蹈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更加适应大众审美的广阔平台.  相似文献   

12.
大众传媒的根本缺憾 ,恰恰就在人造物的强化与人的异化所导致的矛盾的激化之中。因此 ,对于大众传媒的根本缺憾的讨论 ,应当从“大众传媒作为世界”的角度入手。面对大众传媒 ,人类必须是也只能是主体 ,大众传媒必须为人类而存在 ,必须体现人的目的、价值。作为一部欲望机器 ,大众传媒只有在人类的手中 ,按照人类的意志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发展 ,同时 ,大众传媒只有作为人类的朋友、只有作为“你” ,而既不是作为人类的工具、不是作为“它” ,也不是作为人类的敌人、不是作为“他” ,才有可能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13.
王诗秒 《新闻世界》2013,(9):280-282
大众传媒的兴起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在人类进入电子信息时代以来,麦克卢汉所预言的“地球村”已经成为了现实。消费社会成型后,我们已经置身于一个无物不媒介的社会中,广义大众传媒社会已悄然来临。  相似文献   

14.
康玲玲 《今传媒》2021,29(4):76-78
交流对于有意识的人类来说,是一个人与人关系的问题,这种信息流动传播的过程,是一个集自我思想、社会认知和时代冲突等为一体的复杂体。彼得斯在《交流的无奈》一书中从哲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人性的解读构建出不完美交流的认识论框架,又从历史观出发辩证分析精神与精神之间不可交流性的现实与人类追求心灵互通的幻想之间矛盾关系的社会意义。本文以彼得斯在该书中的思想观点出发,简述人类不懈追求的完美交流最终会走向失败"宿命"的现实,继而立足当下分析互联网新技术时代在四个层面的不可交流性: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媒介、群体与群体、文化与文化,最后试图探讨走出交流困境,弥合交流鸿沟,走向和谐交流的应对态度。  相似文献   

15.
电视是遭受批评最多的大众传媒。英国《泰晤士报》曾有文章抨击道:“如果马克思还在世的话,他一定会认为腐蚀人们的鸦片是电视而不是宗教。”《中国电视报》上有人撰文:《远离电视》……为什么电视会让人恨它到如此地步?这一切都来自于电视在传播过程中出现的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它虽然连结了世界,将地球缩小为一个“村”,却淡漠了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日益减少,甚至成为拆散家庭的分离器;它给了人类信息,却没有给人类以信息结构,使人们乐于接受而疏于思考;它的高投入使它为金钱而迎合一般受众文化品味而制作低劣产品…  相似文献   

16.
王胜源 《青年记者》2007,(20):56-56
"愿你拥有健康、财富和享用它们的时间",一句西方流行的的祝辞,表达出了人类对自身健康的永恒关爱。毋庸讳言,这种关爱必须建立在一个基础之上,即人类对健康信息的获取。那么,健康信息从何而来?当下,作为保健知识传播主体渠道的大众传媒,却存在着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7.
信息交流形式与社会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每一次社会变革,在每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下都会出现一种新的信息交流形式。农业社会中信息交流主要为“一对一”的形式,工业社会中则兴起了“一对多”的信息交流形式,而信息社会中,则又有了“多对多”的信息交流形式。人类的信息交流活动就是这样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进步的。  相似文献   

18.
媒介技术进步与人类的时间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潇 《新闻前哨》2008,(9):36-37
传播的时空条件决定了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程度。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的具体存在的人,拥有的时间空间是有限的,为了突破时空的限制,就需要不断推动媒介技术的进步。迄今为止,五次重大的媒介技术进步,无不是人类追求时空无限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卢红霞 《新闻知识》2012,(9):111-112
大众传媒不仅具有信息传播的功能,还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文学,作为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大众传媒必然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其中代表性的是:印刷传媒催生现代文学,影视传媒促成文学视觉化,新媒体促成网络文学的兴起。  相似文献   

20.
论媒介产业信息传播的互动性传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信息传播中所突显的互动传受特性,表现出人类传播信息能力的某种延展和对自然人际交流状态的找回,并模拟和营造了人类真实生活的表达与交流场境,体现出人类作为社会主体在信息传受行为中始终在场的自信与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