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9 毫秒
1.
199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段功伟仅用17年的时间走上了长江韬奋奖的领奖台,其间,获中国新闻奖4次、广东新闻奖14次。17年间.他在抗击非典斗争中一举成名;在《南方日报》10年改版征程上取得了骄人成绩:作为新闻人对社会公益的支持和推动更彰显着年轻新闻人的社会担当。如果把从入行新闻到获得长江韬奋奖的过程比作一场“马拉松”。  相似文献   

2.
伟大的爱国先驱韬奋先 生在世上只走过了四 十九年,但他一生英勇斗争与艰 苦卓绝工作的精神,永远值得我 们学习。在艰苦的环境里,他无时 无刻不在出刊、编书、撰写文章。 在他短暂的人生中,其劳作成果 令人赞叹,后世出版的《韬奋全 集》(上海人民出版社)竟有14 卷,达800万字之巨。他在世时,针 对时局,抨击时弊,为国家和民族 呼号。在共产党引导下,他成为一 位真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不愧 为中国出版事业的楷模。 我在青少年时代,就读过不 少韬奋主编的书籍,这些书籍中 的许多内容,我现在还记忆犹新。 当时这些书籍对于我后来走上革 命道路,有着很大的关系。不是个 别人或少数人,而是许多青年都 喜欢阅读韬奋主编的书刊。可以 说,他引导和培养了一代青年人。 我们重温他在短暂的人生中 谱写下的不朽篇章,会激励我们  相似文献   

3.
十年前,我刚刚走上新闻工作岗位的时候,曾求教一位新闻老前辈:怎样才能当好一个新闻记者?他回答得非常简单:"建议你多看点韬奋的东西,尤其是他关于报刊的一些论述."这之后不久,我又以同样的问题求教于一位大学新闻系的老师.出乎我的意料,他的回答几乎与那位新闻老前辈的回答如出一辙,他说:"如果你认真看看韬奋的东西,特别是他关于报刊的一些著述,会受到启发."这位老师把他的一套《韬奋文集》借给了我,并为我在目录上圈出了重点,还说:"我再找些韬奋的东西给你."开始,我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理来看《韬奋  相似文献   

4.
贾娜 《军事记者》2011,(4):27-28
他步伐矫健、语速很快、灰白的短发根根竖起,似乎昭示着在压力和辛劳中从未丧失的斗志。 从事新闻工作20年,他担任过编辑、评论员、新闻评论部主任、新闻节目部主任、新闻中心主任、《中国之声》副总监、副台长等职务;组织参与了中央电台的多次重大改革,刷新了广播界乃至新闻界的诸多新闻报道记录;获得国家级新闻奖23个,其中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包括其前身中国广播影视新闻奖)特别奖、一等奖项12个,荣获中直机关"十大杰出青年"和"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他就是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得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王晓晖。  相似文献   

5.
对于61岁的茅廉涛来说,获得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是他新闻生涯的最高荣誉,是对他37年新闻人生的肯定和褒奖。从他手上被笔磨出的厚厚老茧,从他面前那摞厚厚的新闻作品集  相似文献   

6.
韬奋同志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新闻记者和出版家。韬奋同志为人民的革命事业,为革命的新闻出版文化事业,进行了艰苦的战斗,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韬奋同志最后离开我们的时候,才四十九岁。在短暂的一生中他走向进步,走向革命,用笔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作斗争,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唤起亿万的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为抗日、民主、进步而奋斗。他创造了不朽的光辉业绩。毛泽东同志说:“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  相似文献   

7.
韬奋是中国新闻出版业的一位伟大先行者.在纪念他诞生110周年之时,我们老一辈出版人的心情是很激动的,不少人思绪万千.我们不仅期望韬奋精神能浩然长存,韬奋著作能永垂青史,更期待今天的出版界,涌现出像韬奋一样优秀的出版带头人,领导从业者开拓新局面.希望他们不仅学习韬奋的精神,还要研究借鉴韬奋创造的经营管理经验和他倡导的优良敬业传统,求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求得出版业的大发展、新繁荣.  相似文献   

8.
邹韬奋(1895—1944)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他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办报思想和经验,尤其是他把报业“事业性”与“商业性”有机统一起来的经验,对于我们今天搞好新闻工作和新闻改革颇有启迪。一、注重为人民大众利益服务,是韬奋办报的宗旨。韬奋强调,办报要“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以社会的改进为鹄的”,“替  相似文献   

9.
韬奋同志长期从事新闻采写、编辑、出版工作。他一方面继承了我国民主报刊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接受了无产阶级的新闻思想,在我国近代新闻史上最早提出了人民报刊思想,并身体力行,不遗余力地贯彻这种思想。正如毛泽东同志所高度概括的:“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这种精神犹如一条红线贯串于韬奋的新闻工作实践中,成为他办报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10.
周立华 《青年记者》2020,(12):106-107
邹韬奋是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与出版家,"韬奋精神"是其远大志向在新闻实践中的结晶,是韬奋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在新时代学习韬奋精神,挖掘其精神内核,追寻其新闻志向的践行足迹,对加强新闻志向教育、对广大新闻学子与新闻工作者树立正确的新闻志向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今天,我们集会纪念我的父亲、新闻出版战线的先辈邹韬奋诞辰110周年。我和我的家人都很欣慰,人民没有忘记他,我们新闻人、出版人没有忘记他。特别是,今年是中国全民抗战取得伟大胜利的60周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60周年,这时刻纪念韬奋更有着特殊的意义。我代表亲人、代表家属,向今天到会的同志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和敬意。韬奋是在风起云涌的抗日烽火中涌现出来的一名卓越战士。在这场全民族反击侵略者的战争中,韬奋“跟随诸先进”(韬奋语)发挥了他独有的舆论宣传上的鼓动作用。当年中共中央给韬奋家属的唁电中说:“韬奋先生二十…  相似文献   

12.
韬奋与发行     
邹韬奋(1895-1944)是我国杰出的政论家、新闻记者,也是著名的出版发行家。在抗日战争期间,他以所从事的新闻、出版、发行工作为阵地,以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敌人作殊死斗争;同时对祖国、对人民表现了极大的热忱,他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他为我国进步的文化事业,为民族的独立解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三十、四十年代,韬奋所办的生活书店蜚声海内外,影响极大。从大城市到穷乡僻壤、从内地到港澳、从国内到东南亚和欧美各国,都有生活书店发行的足迹。尤其是在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韬奋领导的生活书店,“为适应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新闻界有这么一位学者,始终辛勤耕耘在实用新闻学研究的园地上,先后出版了<新闻发现论>、<新闻记者论>、<新闻编辑论>、<新闻典型论>、<论突发事件报道>和<舆论战>等实用新闻学专著,并且发表了100多篇新闻论文和新闻工作评论,在新闻界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他就是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得者、解放军报社高级编辑、我国唯一的军事新闻学术核心期刊<军事记者>杂志的主编朱金平.  相似文献   

14.
6月25日下午,在北京政协礼堂召开“韬奋基金会”成立大会,首都新闻出版界新老同志济济一堂。在诸多老同志中,夏衍同志被人搀扶着走进来,我想起他的《懒寻旧梦录》,书中写到他同韬奋曾合作办报的可贵经历。夏衍与韬奋,一人已逝,一人尚健,但他们的办报经验却是永远值得汲取的。记得夏衍同志在香港曾问韬奋办刊物有何经验,韬奋回答,他的经验是“抓头尾”。“头”就是社论,“尾”就是读者信箱。读到这里,我似乎大有所悟,不但认识了韬奋办报思想的精华,而且这“抓头尾”三个字也触动了现在我们新闻工作人员中的某些痛处。 50年前,我是韬奋所办刊物的读者,他所辛勤培植的那些刊物的坎坷经历,我至今还能记得很清楚。他那些多次改名换姓的刊物,大多是周刊,每周一本,而编辑者却只他一人(后来事业扩  相似文献   

15.
中国韬奋基金会、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上海市出版工作者协会、上海市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和本刊联合举办“韬奋研究首届学术研讨会”,于11月2日至3日在上海长兴岛前卫农场举行。新闻学术界人士认为,这次研讨会标志着韬奋研究揭开了新的一页。韬奋毕生为人民新闻出版事业呕心沥血,他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著作,这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然  相似文献   

16.
韬奋一生主办过六刊一报,《生活》周刊于1926年创设的“读者信箱”专栏是他最早与读者建立的信息通道。此后,他坚持亲自拆阅和认真答复读者来信,一直贯穿于韬奋18年的新闻、出版生涯,成为他须臾不离的办刊法宝。韬奋曾把办好“读者信箱”专栏当作重要经验之一,他对夏衍讲:办好刊物的经验是亲自抓“一头一尾”。“头”是社论,而“尾”,就是答读者来信。通过它,韬奋不仅实现了早期“以读者利益为中心,以社会的改造为鹄的”的办刊目的,也在与广大读者的精神互动之中汲取力量,逐渐认清了自己的历史责任,在努力追求实现广大群众的最高利益的同时,完成了由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到共产主义者的思想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7.
活动会议     
陈挥 《出版参考》2010,(4):22-23
同病痛作顽强斗争 1943年2月,韬奋从华中抗日根据地回到了上海。他再次来到法租界辣斐德路东升里1号,找到了陈其襄。陈其襄和张锡荣、张又新等生活书店的同事,根据党的指示,作了周密的考虑和布置,决定要不惜代价,使韬奋在绝对安全、绝对不能暴露的条件下,得到最好最及时的治疗。当时韬奋夫人沈粹缜还在内地,他们就找到了韬奋的二妹恩俊。恩俊是一位医药化验师,有一定的医学知识,也认识不少医生。经过商量后,他们决定先请曾耀仲医生为韬奋检查。曾耀仲约请了医务界的几个朋友给韬奋会诊,一致认为是癌症,必须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青年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京,积极报名参加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认真聆听了蔡元培、徐宝璜、邵飘萍的新闻学讲座,系统学习了新闻学知识和办报经验。在五四运动的革命风潮中,他学以致用,将在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学习的新闻学知识和办报经验相结合,先后创办《湘江评论》,改组《新湖南》,指导《女界钟》出版,创办平民通讯社,发动和参与政治运动,成为新闻舆论工作的行家里手。青年毛泽东在五四时期学新闻干新闻的这段学以致用实践活动,奠定了他在一生革命生涯中娴熟地借助新闻舆论宣传革命、发动群众、组织斗争、指导工作的能力,成为当代青年新闻学子的学习榜样。  相似文献   

19.
记者部落     
他是一位实践经验丰富的新闻学者,先后出版了20多部新闻学专著,发表了100多篇新闻论文和新闻工作评论,在报告文学、摄影等领域亦颇有成就。本期传媒骄子,介绍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解放军报社高级编辑、《军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同志作为一代伟人,不但是革命领袖,实际上也是卓越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他青年时在北京大学就参加了“新闻学研究会”。他26岁就创办《湘江评论》“以宣传最新思潮为主旨”。此后,他担任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