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讲话写文章,动辄千万言的啰嗦先生当然是不受人欢迎的。清代有位钱秀才,多年应试不第。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他在京赴试时给妻子的家书中得到启示。信曰:“吾妻:前时啰嗦今日不复啰嗦矣。吾在下月即将返里,不在初一,即在初二,不在初三,即在初四……(引者从略)不在二十八,即在二十九,所以不在三十,乃下月为小月之故也。”难怪他妻接信后扼腕长叹说:“今年又要名落孙山了。”今天生活的节奏明显的加快了,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金钱。遗憾的是有人却无视这一时代  相似文献   

2.
编辑要勤于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羡林先生曾撰文呼吁编辑要多写文章。在《希望编辑多写文章》一文中说:“我向来非常支持和赞赏编辑们也能多写写文章。我的不少老编辑朋友写出的文章都很有特色,其结果让读者和编辑自己都会收益不浅。”在这里,季先生表达了他对当今的编辑不写或少写文章的现状的担忧以及呼吁  相似文献   

3.
真正的语言艺术总是非常纯朴的,它生动如画,而且几乎是肉体可以感觉到的。应该写得能使读者看到语言所描写的东西,就象看到了可以触摸的实体一样。只有在作家本人非常熟悉他所描写的东西的时候,才可能掌握这样的技巧。如果他写得不够朴素和清楚,这就意味着他本人还没有看清楚他所写的东西。如果他写得过分奇巧,这就是说他写得不够真诚。如果他写得罗哩罗嗦,  相似文献   

4.
从报上得知,5月26日,我们爱戴和敬重的丁聪先生过世了。我们的爷爷叶圣陶、父亲叶至善,都是先生的好朋友。父亲是丁聪先生的同龄人,他钦佩先生的为人,欣赏他的漫画,还喜欢和他饮酒聊天。如果父亲还在,一定会写文章纪念他的这位好友。长辈们的相识、相交与合作,我们知道的不多,在父亲写的《父亲长长的一生》中,提到在抗战胜利前1945年初,爷爷和丁聪先生的一次诗画合作,使我们了解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事业,文化人是怎样和黑暗势力做斗争的,尽管画画的和写文章的,他们的手中有的仅仅是一支笔。  相似文献   

5.
舒乙 《档案天地》2012,(12):4-7,36
老舍的写作老舍先生写文章并不慢,可是,也不快,架不住一生勤奋,成了多产作家。年轻的时候,他一天能写两千字。当时,一部长篇小说大约十五万字。暑期里可以天天写,一天两千字,七十天左右即可完成。时间的分配大致是这样:早早的起来,打拳,吃早饭,七点钟就坐下来写,写到九点,得两千字。九点以后,天已大热,  相似文献   

6.
题目在哪里     
给报刊写稿,或写新闻报道,或写文章评论,都得有个题目。就是说,写稿首先总会遇到一个写什么的问题。而初学写作的人,往往不知道题目在哪里。从前有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人给一个秀才出了个文章的题目,秀才三天三夜没写出来,苦得要命。他老婆说:“你写文章好像比我们女人生孩子还要痛苦。”秀才说:“你们女人生孩子,肚子里还有一个孩子,我肚子里却是什么也没有。”这个比喻生动地说明,写文章必须有东西,如果脑子里空空,谈何文章报道,谈何题目?  相似文献   

7.
听到柯灵先生去了的消息,是在熙熙攘攘的下班的路上。朋友从手机里传来的声音穿越了周遭鼎沸的市声,我知道了柯灵先生去世的消息。有些吃惊,也不是特别地吃惊。有些出乎意料,又有些在意料之中。想起去年秋天最后一次见柯灵先生的时候,不知为什么,心里总在响着一个声音:“来不及了,来不及了,赶快写一写柯灵先生吧。”  相似文献   

8.
在我们一般人的想象中,现代诗人朱湘应是一位脾气乖戾、性格孤傲的“奇人”,奇得让人不敢接近、令人无法忍受。可他的朋友告诉我们:“熟识子沆(即朱湘——引者)的人,方始知道子沆的人是这样的清高,这样的直爽,他待友人的心情是这样的忠厚。”(柳无忌:《我所认识的朱湘》,载《二罗一柳忆朱湘》,三联书店1985年版)在同一本书里,我们还发现,朱湘原来颇有几分洒脱呢。有一年冬天,有人在上海的《幻洲》上写文章骂朱湘,把他的诗比作程砚秋的戏。他的朋友罗(日岂)岚气不过,写文章替朱湘鸣不平,并把这事告诉了朱湘。朱湘回信道:“骂也好,赞也好,反正我的诗不会损害毫末的。(日岂)岚,你让他们去吧。”(罗(日岂)岚:《朱湘》)朱湘生前树敌颇多,他的仇敌们恐  相似文献   

9.
来函摘登     
《历史档案》编辑部: 贵刊1991年第二期邱捷先生的《为孙中山祖籍东莞说答疑》一文中有误。文中载:“孙中山的祖先十二世祖连昌公生于乙酉年正月十三日,卒于戊申年二月初二日,寿五十三岁。罗香林先生早已指出,乙酉年当是康熙八年,即1669年”,  相似文献   

10.
我谈写文章     
《新闻战线》编辑同志要我写一篇文章,谈谈写文章。我自己的文章写不好,这个题目我怎能谈得好呢?我推辞了几次都不行,只好硬着头皮谈几句。文章是写下来的语言。文章和语言都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我们不应该把文章和语言分割开来。现在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新闻记者、大学教授,拿起笔来写一篇文章的时候,心里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写得“文”一点,多加上一些辞藻,多加上一些政治名词,多绕一些弯子。这些人在小学  相似文献   

11.
时尚人物     
《中国新闻周刊》2004,(2):72-72
影坛 憨豆先生:喜剧明星也抑郁 现代人工作压力过大,连憨豆先生也无 法幸免。英国著名喜剧演员罗万·阿特金森 ——憨豆先生的扮演者,因其最新影片《英 国间谍约翰尼》受到批评而备感压抑,患上 了抑郁症,不得不在一家美国医院接受为期 五周的治疗。憨豆先生表示,在未来的一年 内不会再拍摄任何作品,他对妻子说,他需 要时间来进行自我调节。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净面条?净面条者,即不加任何油盐酱醋等佐料干净纯粹之白面条也。佐料者,附加物、添加剂也。 新闻与面条何干?此说事出有因。 拙作《新闻:拒绝罗嗦》中有一例:当年笔者刚从事编辑工作的时候,就遇见过记者找编辑抗议的场面。那记者不满地说:“我的稿子本来是一碗佐料齐全的打卤面,可经你们一删呢,光剩下面条了!”笔者议论道:然而编辑这么删难道不对么!只要编辑没把“面条”删了光剩下“佐料”,就是好编辑。 拙作刊出后,本报一位同仁见到笔者,对笔者的“净面条说”表示有不同看法。这位同仁认为:有时  相似文献   

13.
阅读梁实秋先生的散文集,我几次联想到了浑身是戏的演员:会表演的演员演什么都像,而梁先生是写什么都“中”。人们日常的一言一行,生活中的琐碎小事或普通物品,在他的笔下都能熠熠生辉。借用《苍生》中田大妈的口头语:他咋恁能写呢! 初读时,我曾有过上当感:诸如《喜筵》、《喝茶》、《洗澡》、《超级市场》等等,不就是“吃喝拉撒睡”之类的事嘛!不能再简单了,恐怕连中小学生也能写一通。后来,才发现我的领会和认识,乃系“荞麦皮打浆子——不沾板!”在《鼾》里他有这样一段描写:“…  相似文献   

14.
在一次新闻培训班上,人民日报社王黎江先生曾对我说,写文章要注意与人家文章的距离远一点。此话说得有点含蓄,但意思很明白,那就是写文章选题应忌随人后,要力求出新,写人未写或没有写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看了标题,也许有的新闻界同仁会说:这还用你说么?新闻本来就不允许罗嗦。但是且慢,这个道理也许谁都懂,可不见得谁都知道该怎么写、怎么编,才能使新闻不罗嗦。尤其是这几年,报纸扩版,电视增加频道,广播延长时间,使新闻队伍迅速扩充,大量新手进了新闻界。有的对新闻的一些常识性的要求还似懂非懂、一知半解,就干起了编辑、记者的工作。笔者看到,一些文章废话连篇,应该压缩而不压  相似文献   

16.
雨儿 《新闻天地》2006,(2):45-48
15年前,妻子患怪病成了半植物人,罗建国不惜一切照顾妻子,知情者无不称赞他是世界上最好的男人。一位江西女孩慕名而来罗家当保姆,在细心照顾罗妻的10年里,小保姆深深地爱上了这个重情重义的男人,并发誓非罗建国不嫁。罗建国为此陷入了深深地痛苦之中:他知道自己无论哪种选择,都会伤害一位善良的女人……  相似文献   

17.
我知道这话说出来近于无知,谁不知道没有一二三的框架,也能把文章写得很好。然而,作为编辑却经常面对着这样一个现实,即许多来稿的行文动辄就来个一二三,不仅如此,有的还在大一二三里套中一二三,中一二三里套小一二三。似乎离开一是什么、二是什么、三是什么,第一如何、第二如何、第三如何,首先、其次、再次……就不会写文章了。面对这一情况,我想任何一个对写文章还讲点技法的人,都不可能不生出一点感慨。对于文法问题先人多有著述。三国时代曹丕就说:“文本周而末异。”晋代陆机在《文赋》中说:“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  相似文献   

18.
“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当年为师长的老同事这样告诫我; “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今天我作为编辑对来访的通讯员也这样讲。“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这是经验之谈,是不刊之论。它的“版权”属于伟大的鲁迅先生。1931年12月27日,当《北斗》杂志的编辑要鲁迅回答“创作要怎样才会好”时,他挥笔写下了著名的《答北斗杂志问》一文,“将自己所经验的琐事”一共写了八条。第一条是“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第二条便是“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其余各条,诸如“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  相似文献   

19.
《读书》杂志1981年第4期,有一篇雷梦水同志写的《朱自清先生买书记》。看了以后,很有感触。雷梦水同志解放以前在北平琉璃厂的通学斋古书店工作,为了向各大学兜售书籍,每周都要到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去几次。有一次他扶着书来到清华大学,遇见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朱自清先生。朱先生翻看书的时候随手挑出一本问他: “这书是干什么用的?”“这书的作家是哪一朝代人?”“这个作家还写过哪些书?”这本书有几个版本?哪个本子  相似文献   

20.
1994年下半年,《语文学习》准备在10月号上发一组文章纪念爷爷叶圣陶诞辰100周年。他们当然不会放过爸爸至善先生,约他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内容由他自己定。爸爸那时候在做26卷《叶圣陶集》的编辑收尾工作,实在没有时间。他对我说:“小妹(注:爸爸、爷爷经常叫我“小妹”,叫我弟弟永和为“小弟”),你来写一篇吧。”我很少写文章,要写有关爷爷的纪念文章,更觉得题目太大,一时间不知道从哪里说起,觉得非常为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