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农村学生普遍怕作文,作文内容枯燥,要么是写假人假事的“胡编式”作文,要么是东摘西抄的“拼凑式”作文,甚至是全文照抄的“移植式”作文。究其原因,是农村学生生活单调,知识面狭窄。学生手中“无米”,只能“喝白开水”或“偷窃”。其实不然,生活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源泉,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认识生活,挖掘素材,开发资源,为学生的作文开辟一条通道。  相似文献   

2.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最为难的是“无米之炊”,这从问题的侧面说明了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指导学生用书把素材垫高、用活动把素材夯实、用生活将素材激活。乃是素材积累的“绿色通道”  相似文献   

3.
“作文是检验学生语文素质的最雄辩的证明.”提高中学生的作文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之根本.本文主要从指导学生从观察中积累素材、从阅读中积累素材、从生活中积累素材、从强记中积累素材、从练笔中积累素材等五方面来阐述如何“立足素材积累,提高中学生作文能力”.  相似文献   

4.
杨洪艳 《现代语文》2010,(9):138-139
现在的老师一提起作文就头痛,学生一谈作文就皱眉头,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对作文如此的惧怕,难道它就成了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让我们都停步不前吗?我们都说写作文没有素材是不行的,要心中有素材才能写作,可是素材从哪里来,到哪里才能找到能用的素材呢?怎样引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才能提高,远离“假”“大”“空”的危害呢?  相似文献   

5.
一、将作文教学融入学生生活,开放学生立意视野,丰富学生写作素材 新课标要求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遵循贴近学生生活的原则。事实上,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的学生都十分害怕作文,其主要原因就是习作远离他们的生活,学生习作时往往是盲目模仿式的“无病呻吟”、“无物言之”,从而导致作文“语言成品化”“结构模式化”“人物、事件虚构化”。开放式作文教学的首要价值取向就是将作文教学融入学生生活,以开放学生的立意视野,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6.
作文教学中,常遇到一些过去写过的题材相似甚至题目相同的“老”作文。如果教师不注意指导,学生作文往往会“岁岁人相似,年年人相同”,不能真正提高作文能力。我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指导学生写好“老作文”。一、有意识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之所以“文相同”,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原因。我们组织课外活动为作文提供素材是必要  相似文献   

7.
小学生作文最感头疼的莫过于无材料可写。为此,必须想方设法拓宽学生的生活范围,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寻找素材、发现素材、找“米”下锅,倡导学生经常练笔,写“生活作文”。  相似文献   

8.
夏云 《语文天地》2011,(7):11-12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高中作文写作训练与考试中,我们只有“先利其器”,对写作素材进行合理的运用,才能“善其事”,写出优秀的作文来。随着教师对学生作文提出对素材重视的要求,学生平时也花费了一定的精力去进行素材积累,但是在对素材的运用上却出现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刘兰萍 《四川教育》2010,(10):41-41
作文教学的第一要义是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叶老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这番话十分精辟地道出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生活是学生作文素材的唯一源泉。作文素材积累的途径之一,就是直接体验生活。体验生活,首先要教会学生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相似文献   

10.
作文是世界性难题。根据调查显示,要解决作文难的问题,首要的是要解决学生的习作素材。本文根据我县教师的研究成果。从“教材”、“学科整合”、“阅读”、“经历”、“视听”等五个方面阐述如何解决习作素材问题,帮助学生突破作文难关。  相似文献   

11.
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农村中小学生作文仍存在“假”“空”“套”怪圈,或胡编乱造,或空洞无物,或千人一面,毫无生活情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难道学生的写作素材真的少到了“无米”的地步了吗?其实不然,生活就是天然的“米仓”,留心生活处处皆素材。因此,笔者组织我校语文教师开展了“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市级课题),指导学生立足生活,关注生活,从而表达生活。在学生写作素材的生成教学实践中,笔者的做法主要有:  相似文献   

12.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正如巧妇做饭一样,如果脑中无感性认识,手中缺乏作文的素材,是难以写好作文的。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不应仅仅注重课堂上的指导和评讲,还应致力引导学生阅读积累,观察生活,寻找素材,赋予学生“找米下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有些学生一写到作文就“头痛”,作文成了学生难以攻破的“堡垒”。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学生作文难的是素材的搜集,总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如果这个问题能够解决,学生写起作文来就不会犯难。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呢?一、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要想使学生有东西可写,就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阅读大自然,吮吸大自然的乳汁,在大自然的七彩阳光中寻找写作素材。每年不同的…  相似文献   

14.
所谓录像素材作文 ,就是选取适合学生作文实际的有关电视录像 ,让学生以之为作文素材进行写作的作文。所谓录像素材作文教学就是这种以录像为材料所进行的作文教学。本课题拟研究的主要问题 :改变方式、激发兴趣 ,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在这里 ,“改变方式、激发兴趣”是“提高效率”的前提。也就是说要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就必须改变作文教学的常规模式 ,也只有彻底改变了作文教学以往的陈旧方式 ,才能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心理学研究指出 :“注意是进行认识活动的必要条件。俄国教育心理学家乌申斯基曾把注意比作心灵和窗户 ,认识的阳光只…  相似文献   

15.
“炼意”指导,是作文指导深入学生写作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学生把观察生活得来的素材形诸文字之前,首先要思考这个问题;运用这些素材写成的作文,将告诉人们一点什么?处理这些素材时,自己独特的感受或见解是什么?这“什么”所要得到的回答,实际上就是该篇作文的题旨,也就是立意。作文选用不同的素材,可以有不同的立意;即便是同一素材,其立意,也往往会因作者的感受不同而相异。一篇文章的立  相似文献   

16.
新高考背景下,作文教学要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使学生自主搜集、整合素材,根据不同的立意和文体,合理地选择不同的素材,由此创作出素材丰富、立意深刻的作文。从读写相融、观察生活两个视角,探索高中作文素材积累的策略,引领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积累语言、历史典故等材料,并深入观察和积累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为写作储备丰富的材料。  相似文献   

17.
<正>一、反观问题,明确引领方向(一)作文教学的困惑1.滥用生活素材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习作与素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之所以在写作中出现“虚假作文、空话作文、老三篇作文”,就是因为写作素材的缺乏。而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是写作积累的重要来源,学生对习作无从下手,就是没能从大自然、生活中、社会里去捕捉素材,导致滥用生活素材频频发生。  相似文献   

18.
李丽芹 《辅导员》2009,(10):18-18
新课标明确指出:中学生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多方面地积累写作素材。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作文的“粮草”和“米”指什么呢?当然指写作素材。笔者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从以下两种途径积累写作素材,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此愿与同行交流共勉。  相似文献   

19.
在作文教学中,怎样改变“通过空洞说理与堆砌素材完成作文”的普遍现象,引导学生以理性的分析思辨代替“言不成理”和感性的列举演绎,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写作素材的积累及论证方法两方面来探讨,以求让学生作文内容充实、论证有力、分析透彻、思想深刻。  相似文献   

20.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而又让学生最头疼。作文训练时,学生或是嘴咬笔杆,或是抓耳挠腮,可谓“苦不堪言”。即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出的作文还是言之无物。究其根本原因,是写作素材的欠缺,导致动笔时“无米下锅”。南宋诗人陆游所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说明了要注重写作素材的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