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荀子是《春秋穀梁传》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荀子学习和教授《春秋左氏传》当在与赵孝成王议兵于赵之前。荀子一生思想的发展是有脉络可循的,他早年学习儒家的传统思想,偏重于古代礼乐制度;中年居于稷下学宫开始创立新说,主张法后王;晚年见秦政之暴,弟子李斯相秦,荀子为之不食,荀子思想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荀子一生思想发展变化的脉络及其学习和教授《春秋》三传的先后顺序有利于认识《春秋》三传思想的差异。荀卿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因家于兰陵,在“亲亲上恩”的文化大环境之下传授《春秋穀梁传》,使《春秋穀梁传》“亲亲上恩”的文化因素得到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2.
通过贾谊对《左传》的引用可以看出贾谊在西汉《左传》学史中的重要性,证明前人关于贾谊传《左传》的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同时,由贾谊的《春秋》观和他对《春秋》之元的认识上,可以看出他对《公羊传》的熟悉程度。证明了在西汉初年,《春秋》三传之间并没有森严的壁垒。  相似文献   

3.
余治经宗古文家言。孔子作《春秋》,左丘明为之《传》,世称为《左氏传》。解经记事,翔实可读。左氏为古文说,此无可疑者也。诠释之书,有晋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唐孔颖达等《春秋左传正义》、清洪亮吉《春秋左传诂》。最后有仪征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其书宗法高邮王氏,以声音训估转相证发,而又熟于史事典制,广罗前人之说,故所得为独多。惜三世传经,未及蒇事,稿止襄公五年而止。解放后整理出版,保存原稿,学者奉为圭桌。五十年代初,余识民盟同志吴静安教授,好学笃行士也,有志赓续其乡贤刘氏未竟之业,辛勤纂集…  相似文献   

4.
经书浅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五经》、《九经》和《十三经》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古籍中地位最高,权威最大的是经书。当时的读书人要熟读所谓《四书》《五经》。五经即《诗》、《书》、《易》、《礼》和《春秋》。唐代分《礼》为《周礼》、《仪礼》和《礼记》,世称三礼。析《春秋》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世称三传。因而唐代称《九经》。后至宋代,又将《尔推》、《孝经》、《论语》和《孟子》,崇奉为经,合《九经》称为《十三经》。并汇刻了《十三经注疏》本。  相似文献   

5.
古类书《琱玉集》残卷中六则引自《春秋》的材料,与现存《春秋》、《春秋左氏传》的内容有很大不同,彰显出编者在编辑词条时文献来源的非单一性。《琱玉集》对原始文献进行删改、润色,更注重情节,使之故事化,追求一种民间叙事,传达出《琱玉集》明显不同的写作性格和写作诉求,也彰显出早期类书的编写特点。  相似文献   

6.
以诠释表思想,以诠释成经典,是中国学术思想的两大形式特征。要研究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就有必要研究中国古代经典诠释。中国古代经典诠释,形成了许多诠释体式。具体研究这些诠释体式,是研究中国古代经典诠释的基本做法。"传"是中国古代经典诠释之最初体式。"传"体开创于《春秋左氏传》,完善于《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后衍生出"内传""外传""大传""小传""别传"等形态。"传"体在创立和衍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古代经典诠释的两大诠释思想传统,即"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  相似文献   

7.
根据贾谊的思想言论集《新书》,论述贾谊如下的政治法律思想:(1)制定法律应适应时代变迁,即“变法因时”。(2)兴礼义、定经制,主张以礼义为中心对旧法进行改革和重建。(3)尊君重民,省刑慎罚。(4)从重礼思想出发,提出“黥劓之罪不及大夫”的别刑罚观点。(5)主张实行“权势法制”削藩。(6)提出解决西汉与匈奴间民族矛盾的多种策略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美学概而言之就是礼乐美学。从美学角度研究礼乐,它的核心是美与善的关系。孔子在中国美学史上最早奠定了礼乐相亲、善美相成的基本美学原则,这一原则成为儒家美学的核心。孔子以克己复礼为己任,他所要复的礼即为周礼,其核心是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是继承制。礼乐美学的最终目标是仁,仁即是美,美即是仁。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中有许多内容是具有创造性的,为其后几千年中国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本的美学原则。  相似文献   

9.
刘文淇为纂辑<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而完成的前期资料汇编--<左氏长编>不明去向,所以刘师培是否整理过<左氏长编>,晦暗不明.刘师培<春秋古经旧注疏证>与刘氏家族<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没有内在的关联,不是疏理<左氏长编>的结果.虽没有任何材料显示刘师培曾续纂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但他确实有过此信念,并作为未完之业,被后人引为憾事.  相似文献   

10.
左丘明姓名来源失载,单姓、复姓说均有疑。左丘明当以义命名,即“佐孔丘明史”义。“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或可释为“佐孔丘明史而有失明细,于是有《国语》之继”。左丘明并非盲史官。《左传》可称《左氏春秋》、《春秋左传》、《春秋左氏传》甚至《春秋传》、《春秋古文》乃至与《国语》合称《春秋》.《国语》,但却不可称《国语》或单称《春秋国语》。  相似文献   

11.
构建“大思政”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着重阐述的重要思想,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必要环节。本次调查以佛山市现代学徒制学生为主,通过问卷的方法对在大思政视野下现代学徒制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困境及解决措施进行研究发现:大思政视野下现代学徒制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出现的种种现状和现实困境;由此可知,在社会大思政学习格局的确定下,高职院校和企业必须同步采取一系列措施,在大思政背景下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拥有匠心的准工匠人才。  相似文献   

12.
王焕然 《丹东师专学报》2009,(3):115-120,126
兴礼乐促进了汉赋的繁荣,汉赋则是礼乐的重要载体。赋家赞美兴礼乐之行为。批评背礼乐之行为。礼的表述方式影响了汉赋的铺陈。赋家运用讽谏。与大臣进谏之礼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3.
孔子并未对人性善或人性恶下定论。他重视"仁"和"礼"对人性的塑造,推动了人性理论及道德教育的进步。自律的"仁"和他律的"礼"辩证统一于孔子的德育思想中,"仁"学思想和"礼"学思想的内在联系体现了他人性论的矛盾性。正是孔子矛盾人性论的这两种不同的内在取向给了孟子和荀子不同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民法是中华法律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独树一帜的风格与特征。文章结合“礼”的含义与功能,阐析了“礼”之渊源与制度重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礼貌是会话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各种语言文化都遵循的一条原则,但由于各种语言文化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礼貌表达方式,在跨文化交际有其各自不同文化选择不同的礼貌准则和不同的礼貌策略,这些差异会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本文简要分析了中英电话语中的礼貌原则在礼貌准则、礼貌方略、礼貌程度等几个方面所体现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是应对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7.
儒家伦理思想“爱有差等”与“推己及人”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且这两者关系正是儒家伦理原则从“礼”到“仁礼”结合的集中反映。这一伦理原则有其合理性,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它本身也存在缺陷和不足。因此,探讨如何完善这一伦理原则,有利于提高我国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三代以还,我国就有统一名号、制定语文标准的传统。至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名号变乱,孔子循名责实于前,墨子取实予名于后,引发了诸子旷日持久的名实之辨。荀子后出,折中儒墨,综合百家,顺应时势,提出“制名以指实”、“循旧作新”、“约定俗成”正名主张,将名学纳入礼学的范畴,成为其帝王之学的有机构成,并对此后中国社会的语文规范发生了久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黎庶昌,生于世代相传的诗礼之家。深厚渊博的家学、严谨求实的家教、薪火相传的家风,激励着黎庶昌先生自幼便树立起远大志向,奋发进取,为他日后逐渐成长为一位著名的学者、散文家、外交家打下了良好的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易经》是筮法与思想的融合体,秦汉间的易学发展史是筮法与思想互动的历史。孔子儒学有着坚实的礼乐文化背景,而《易传》哲学则是战国时期礼乐文化被消解时的产物,因其对“天人关系”这一传统论题给予重新而系统论述,完成了先秦儒学对于以天为本体的宇宙论和人性论的构建。西汉董仲舒将人和天的关系推到极致,构建了“天人感应”的新天道,但其并没有完成占验新天道的筮法构建。西汉中后期的官方易学出现一系列对民间数术之学的吸收与改造运动.最终由孟喜、京房在其新易学的体系内完成了对推演“天人感应”之术的系统构建,由之也形成了“易为经首”的经学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