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王廷相是明代中期气学的代表人物,他以元气为世界的本原,将理纳入气中,认为理为气之理,没有超越于气之外的理。在理气论的思想指导下,提出了性出于气,人物之性无非气质所为,离气不能言性,气质之性之外无本然之性;性出于气,有善有恶,人性可通过教化和习行而为善。  相似文献   

2.
明代著名思想家杨东明不但是北方王门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晚明时期气本论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其哲学思想主要有"以气为本"的本体论、"理气断非二物"的理气论、"气质之外无性"的人性论、"本性之善,乃为至善"的性善论、心性合一的心性论。他不但继承和发扬了气本论唯物主义的思想传统,而且还为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哲学作了必要的理论准备,在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明代哲学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高拱建构实政哲学体系的本体论基础,是他在宇宙观上阐发的“天地之间惟一气”的气本论。这一命题有三层意涵:一是“常久不息,化生万物”的元气本原论;二是“气具夫理”、“理具于气”的气本体论:三是“人只是一个性,此言气质之性”的气质人性论。高拱气本论思想在宋明气学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地位,朱熹建构了自己的人性论和伦理学说,并且提出了"天命之性"、"气质之性"、"道心"、"人心"、"天理"、"人欲"思想。"天命之性"属于社会属性,"气质之性"既包括社会属性还包括自然属性;"人心"离不开"道心","道心"也离不开作为物质基础的"人心";"天理"和"人欲"根本对应,要以"天理"消除"人欲"。朱熹把"三纲五常"提升到"天理"的高度,从而虚构了作为绝对精神本体的"理"。朱熹的人伦哲学是当时农民的精神桎梏,是统治阶级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王延相是明代中期气学的代表人物,他以元气为世界的本原,将理纳入气中,认为理为气之理,没有超越于气之外的理.在理气论的思想指导下,提出了性出于气,人物之性无非气质所为,离气不能言性,气质之性之外无本然之性;性出于气,有善有恶,人性可通过教化和习行而为善.  相似文献   

6.
《嘉应学院学报》2017,(10):34-37
朱熹的命论思想与其理气学说相联系,朱熹认为理是一而气有万,理纯粹而气驳杂,由秉气的状况决定了人的命运的差异。气禀之不同不仅直接决定人的贵贱贫富寿夭等,同时也影响到对性、理的障蔽实现状况,由此产生出气命、理命、正命、性命等命论的主要内容。朱熹命论的主旨在于通过修身养性、变化气质复返性理、回归正命。  相似文献   

7.
宋明理学人性论从天理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对立中引申出禁欲主义说教,明清之际人性论从不同的理论途径对理学禁欲主义进行了批判。“理欲合性”论通过修正传统的德性主义人性论而肯定了欲望的合理性;自然人性论则把人性完全归结为人的感性欲望等自然属性,并由此出发揭露、批判了理学禁欲主义的反人性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人性论历来是理学的中心议题之一。明代中后期,由于陆王心学的渗透,理学独尊的地位有所动摇,徽州学者汪应蛟在对朱熹人性论进行了改造。文章对《中诠》(亦称《汪子中诠》)一书有关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并加以探析,将汪应蛟的人性论归纳为三个方面:天命之性是性,气质之性不是性;坚持性善一元论;主张躬行实践的养性论。  相似文献   

9.
人性论历来是理学的中心议题之一。明代中后期,由于陆王心学的渗透,理学独尊的地位有所动摇,徽州学者汪应蛟在对朱熹人性论进行了改造。文章对《中诠》(亦称《汪子中诠》)一书有关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并加以探析,将汪应蛟的人性论归纳为三个方面:天命之性是性,气质之性不是性;坚持性善一元论;主张躬行实践的养性论。  相似文献   

10.
朱熹建立了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的一元论体系。他以“理在气先”回答世界本原问题,实际上是把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宇宙的最高本体。他以“理一分殊”与“物无无对”说明本原与存在、一与多的关系。他以“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道心”与“人心”、“天理”与“人欲”解释人的本性、人的思想意识、人的行为,提出一套系统的封建社会伦理道德思想。他以“格物致知”阐述其认识论和方法论。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巨大,所以探析他的哲学思想对剖析中国传统思想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哲学史、思想史来看,心性关系在先秦儒家那里远不如仁义、仁礼关系重要,甚至也比不上人性论重要。但是,其时人性论的兴起自是与对心性关系的探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不仅如此,随着郭店简的被整理,人们发现其中有着对于心、性、物之间关系的讨论。鉴于此,本文将从心:性与物之间的中介;志:从心到物的指向性;性:物取而出与心弗取不出三个方面,来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期引起相关学人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对于公安派领袖袁宏道的"性灵"说,论者一般从历史分析的角度出发,强调其反对七子派模拟剽窃习气的积极意义,肯定其体现明末追求个性自由思潮的进步价值,这是无可争议的.但相对地,立足于其诗学理论自身的考察就少了些.结果就是,在笔者看来,导致了某种对"性灵"说的不适当的高估.本文不揣浅陋,力图集中探讨一下"性灵"说的理论面貌及其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13.
明代理学家薛瑄提倡"复性",理论依据就是他所继承和发展的孟子"性善论"和张、程、朱的本然之性、气质之性理论。他认为本然之性是纯粹至善的理,气质之性是"兼理气言",是与气质相结合的本然之性,是本然之性的现实体现。性本来"善而无恶",由于"气质之拘"才产生了恶。只有通过"变化气质"之功,才能使人最终去除物欲,实现复性。  相似文献   

14.
清人对明词创作多持否定态度,多有不够允当之处,相对来说况周颐的意见较为中肯。究其原因,明代词学推举性情,重视作品中性情的抒写,浙西、常州词派虽不废性情之作,但于性情内涵以及抒写方式的界定上与明词有根本的差异,他们倡导“醇雅”、“比兴寄托”、“沉郁”之论,反对明词创作中性情抒写俚俗化的倾向,而况氏在性情论上却与明代主情论词学思想存在着一致性。另外,《草堂诗馀》在明代词学建构与词坛创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浙西、常州二派对《草堂诗馀》多持批评态度,往往将明词的衰靡不振、创作中的俚俗化与《草堂诗馀》联系起来,而况氏对于《草堂诗馀》却有着与浙、常二派不同的看法。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况氏在评论明词时才能不废有明一代词作,并给出中肯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狂禅思潮中的三教论,继承了晚明以前三教融合的成果,经历了王阳明将佛禅的心性论说成是儒学的固有之学、王龙溪与颜钧等人的三教是心性的名称之异、焦竤与李贽等人提出以心性统摄三教三个阶段,是此前三教融合的延续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董仲舒的人性论有其内在的理论结构,他的人性论是在天人感应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并渗透到社会政治、教育等各个方面,他的“性三品”“性情说”等人性论思想无疑在儒学历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其人性论不单单是一种思想,更是在汉代大一统背景下为政治而服务的理论工具,是儒家思想重新被重视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理论原因。  相似文献   

17.
朱熹理学的核心价值就是 :天理与人欲、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道心与人心、公与私、义与利、王道与霸道。其中天理、天地之性、道心、公、义、王道是居于主导、积极、正面意义的价值 ;人欲、气质之性等是居于从属、消极、负面或应被消灭的价值。朱熹理学的这种二元对立源于其体系内天人不合一的深刻矛盾 :一是宇宙论理路与人性价值论理路的矛盾 ;二是对天人合一之理———仁的内涵揭示的不一致的矛盾。明清时期的儒学发展基本上是围绕消解理学自身矛盾而展开 ,直到戴震完成这一矛盾的解构 ,颠覆了理学核心价值的霸权话语地位 ,为重建天人合一之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亨利·戴维·梭罗的《瓦尔登湖》不仅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幅美丽如画的自然风景,而且向人们展示了一种简单朴素、修身养性、回归自然的乐观积极精神。中国佛教的某些思想在作品《瓦尔登湖》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明末清初,钱谦益转益多师、唐宋兼宗的诗学宗尚建立在反思明代诗学的基础上,扩展了人们的师法对象,对唐宋诗做出了新的评价。入清后,钱谦益的诗学思想与佛学思想融合,并融通诗论中的世运、灵心、性情、学问等概念,从诗学基本理论的层面对师法宗尚做出解释。钱谦益的诗学思想在明清两代唐宋诗之争流变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承接明末诗学思潮,给清代诗学确立了更宽阔、更深入的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