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设计思路对于“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一课,《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内容要求是: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教科书“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三个子目之间因果相连,《马关条约》的签订是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则是甲午中日战争引发的后果,甲午中日战争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一个诱因。甲午中日战争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和戊戌变法。《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同时也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也唤醒了中国人民空前的民族意识,这正是戊戌变法的重要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2.
依据新的《历史教学大纲》规定:“清朝政局的变化。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些内容为学生阅读内容。不列入考试范围。对此考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19世纪末,帝国主义争先恐后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进行资本输出,实行“门户开放”政策,帝国主义形成同盟宰割中国,使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民族耻辱。牢记历史教训,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4.
<正>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20世纪创立了“认识发展阶段理论”学说,并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实践,助力教育的发展和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本文以统编版初中教科书“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课为例,探讨认识发展阶段理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叶赫那拉氏,即“慈禧太后”或“西太后”。她在八国联军之役逃亡西安时期的罪行,虽是她四十八年统治期间的一个片断,然而,却是她一生的罪恶史中最为黑暗的一页。敲骨吸髓的盘剥,骄奢淫逸的生活十九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一八九九年爆发了以反帝为主要目标的义和团运动,打破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美梦。一九○○年,日、俄、美、英、法、德、奥、意八个帝国主义国家,悍然发动了对中国又一次大规模侵略战争。  相似文献   

6.
设计思路"甲午中日战争"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十二课内容。甲午中日战争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战败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同时巨大的国殇也刺激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真正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山东问题,产生于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之际,是腐败的晚清政府留给中国人民的一个“世纪之痛”。山东问题,实质上是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问题,它直接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成为20世纪初期国人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以资本输出的方式加大对外侵略扩张的力度,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当时处于清王朝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也不得幸免,列强纷纷在中国强占租界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相似文献   

9.
甲午中日战争是列强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发动的一次侵略中国的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日本强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此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这节课的内容,请同学们以自学的方式来完成。现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内容,边阅读,边思考、设计自测题,然后大家一起讨论、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先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记下疑问。时间5分钟左右)。  相似文献   

10.
关于戊戌变法的背景,教材主要谈了两点:(1)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  相似文献   

11.
关于戊戌变法的背景,教材主要谈了两点:(1)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  相似文献   

12.
清末津镇路权的收回和自办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它们争夺政治贷款、投资兴办工厂、修筑铁路、开采矿山、设立银行,并以赤裸裸的军事掠夺手段,夺取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迅速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铁路投资在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铁路投资便于商品的倾销和原料的掠夺,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是帝国主义在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国家中争夺势力范围的重要手段。因此,中日《马关条约》签定之后,伴随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中国狂潮的高涨,铁路投资的竞争也达到了空前激烈的程度。一般地说,这场竞争,首先是由1895年6月法国取得从越南境内的谅山入中国境内龙州的铁路修筑权,和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末,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垄断组织要求加快资本输出,重新分割世界,在这一背景下,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他们以做中国债主,夺取路权、矿权和开办工厂等方式,在中国投资,扩大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势力;与此同时,他们又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为了各自的利益,列强问出现激烈的争夺,以至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在列强侵略中国的各种方式中,对铁路权的抢夺尤为激烈。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马关条约》内容及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2.思想教育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甲午战争是日本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发动的侵略战争,是日本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步骤;清政府在战争中的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的可耻行径,广大爱国官兵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国力弱、社会制度腐朽、军事技术装备落后是中国近代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中国只有强盛起来,才不会挨打;《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最为严…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末,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德国充当了瓜分中国的急先锋。在中国沿海的众多优良港口中,德国为什么偏偏选中了胶州湾呢?19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就企图在中国掠取一地作为其侵略据点,故派“中国通”———柏林大学校长、著名的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前往中国摸底。李在中国作了7次旅行,跑遍了中国的13个省,曾详细调查了山东的矿产、物产情况,盛赞山东的富庶,惊叹胶州的险要。虽然李从未到过胶州湾,但其从各种文献中,认定胶州湾是一个天然良港。1870年他向政府建议“欲图远东势力之发达,非占领…  相似文献   

16.
小码头街——历史文化名城镇江的一条最古老的街。这条街上的许多名胜古迹和历史遗址,还有坐落在这条街东西两头的由原英国领事馆改建成的镇江博物馆和镇江革命历史博物馆,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史一幅壮丽的画卷,它们是对学生进行“二史一情”教育的生动教材。镇江市京口区小码头小学充分利用这些教育环境,对学生进行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开展了许多生动活泼的活动。让“国耻”铭记在学生心头小码头古街的东北面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割让给英帝国主义的租界和英领事馆,它是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见证。为了让学生了解这段历史,小码头小学多次带  相似文献   

17.
<正>美国教育家福茨曾说:“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也是最大的之一”。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合作学习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一线教学的实践之中,它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王坦《合作学习: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观论》)。但对大部分老师来说,合作学习能否有效开展却是一个难题,本文以统编版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一课为例,探究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随着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的出现,爱国救亡成了历史主旋律。留学目的较前带上了更加鲜明的政治色彩。 甲午战败在封建朝廷上层引发的震动是剧烈的。清政府被迫寻求政治变革途径,在一些资产阶级改良派人士的推动下,开始推行所谓的“新政”。日本“明治维新”成了仿效的范例,派人赴日本留学也成了挽救朝廷命运的重要措施之一。如果说,此前中国封建朝廷面对的外敌主要是欧美几个先起的列强,留学生集中派往这些国家作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一种策略的话,此后,随着日本遽然成为当前的大敌,  相似文献   

19.
一、维新派教育思想与其变法理论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救亡的时代主题。 十九世纪末,中国处于严重的民族危机之中,甲午战争失败,各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维新派奔走呼号,倡言变法。主张全面学习西学,以西方模式改革现存腐朽落后的经济政治制度。严复曾大声疾呼“夫士生今日,不睹西洋富强之效者,无目者也”;“谓不讲富强而中国自可以安;谓不用西洋之术,而富强自可致;谓用西洋之术,无俟于通达时务之真人才,皆非狂易失心之人不为此。”①倡导西学本身就要求改革教育,因为教育毕竟是传播西学的主要途径。这样维新派不  相似文献   

20.
(一) “时事政治”是中学必选课之一,它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渠道,又是一门涉及面广的知识课,在高考中也占有相当的比重,应该认真上好。首先,时事形势教育对中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和世界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国近代史上一张标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局图”,曾引发多少知识青年的爱国热情,使他们毅然投身救亡图存的洪流;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认识,也将转化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行动。对国内外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