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语言学大师黎锦熙先生说,汉语是"偏重心理,略于形式"的。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中也说,西洋的语法是法治的,中国的语法是人治的。具体地  相似文献   

2.
高文达先生主编的《近代汉语词典》(知识出版社,1992年3月)问世以来,因是“中国第一部”,从而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辞书研究》曾发表两篇评论文章:骆伟里《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可喜收获——近代汉语词典简评》(1993年4期),元白《评〈近代汉语词典〉》(1993年5期),从收词、释义、例证方面予以肯定,也指出了一些不足之处.本书的主  相似文献   

3.
黎锦熙先生是上个世纪最为杰出的语言学家之一,他的研究工作在许多领域都是具有开创性的,对近代汉语词汇研究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黎先生汉语释词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注意示范性,重视近代"国语文学"中的词汇,注重词义的系统性。在探求词义的方法上,以声音为枢纽,纯熟地运用一声之转;充分考虑古人的属辞之例,同时广泛地联系古今方言俗语。  相似文献   

4.
我国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黎锦熙先生,一九一二年在长沙创办《湖南公报》和《公言》杂志,几乎每日撰社论一篇,时评一则。主张民治,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在此期间,他结识了一些进步青年,  相似文献   

5.
黎锦熙是现代汉语语法学的奠基人,其语法代表作《新著国语文法》是现代汉语语法学的开创力作。本文以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及其开创的句本位语法体系为研究对象,简介《新著国语文法》的研究概况及其在汉语语法学史上的地位,探讨句本位语法体系的特点及其在当代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主谓谓语句是汉语句子按谓语的结构形式划分出来的一种句式。这种句式在汉语里虽然早已广泛存在,但对它的认识,却只是近半世纪的事。一九二一年,陈承泽先生最先提出“得以句为说明语”的看法①。一九二四年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里也谈到这种现象,但他队为是“宾在句首”、  相似文献   

7.
近代汉语的研究起步很晚,老一辈语言学家黎锦熙,张相,吕叔湘,等是这一学科的先驱者,此后断断续续有些研究的论著发表。五六十年代有两部重要的著作发表:张相的《诗词曲语辞汇释》(中华书局,1953)和蒋礼鸿的《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增订本,1981,上海古籍出版社。  相似文献   

8.
在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频繁使用的趋向动词“来”和“去”形成于哪一个时期,这是汉语史研究中迄今尚未解决的问题。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册中论述了“使成式”(即以形容词、动词作补语的动补词组)的产生及其发展,他认为:“依我们现在考察到的史料看来,使成式产生于汉代,逐渐扩展于南北朝,普遍应用于唐代。”但对于以趋向动词“来”、“去”为补语的动补词组的产生和发展,王力先生未作专门的论述。史存直先生认为“来”、“去”在其他动词之后表示动作趋向时是一种助动词,他在《汉语语法史  相似文献   

9.
吕叔湘先生是国内外享有盛名的语言学家,他也是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创始人。本文主要是对吕叔湘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进行介绍并对其结构特点进行剖析,同时指出其鲜明特点、价值地位及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0.
顾之川先生简介:顾之川,1958年生。河南省商水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博士。现为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兼任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秘书长。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育及近代汉语研究。主持编写人教版多套初中、高中语文教材,发表训诂学、近代汉语、语文教育学等论文40余篇,出版有《明代汉语词汇研究》、《语文论稿》、《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等论著多种。  相似文献   

11.
于娜 《现代语文》2007,(7):14-15
真正的现代汉语连词研究是从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开始的.在这本著作中,黎锦熙把连词分成了十类.其中,他把表示假设和条件的连词分别叫做"假设连词"和"范围连词".自此以后,汉语语法学界对现代汉语连词的研究就从未中断过.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世界语言研究的三大发祥地之一。早在先秦时代,我国就有了语言文字的研究,汉代以后逐步建立了文字学、训治学、音韵学三个语言文字研究门类。但由于“读经致用”的实用文化传统,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文字上,忽略了文法的研究,再加上汉语本身的形态上特征不明显,使得对汉语语法的研究大大落后于语言文字的研究,并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直至1898年,马建忠在西方语言学理论和语法学理论的影响下,才出版了有史以来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系统的文言语法著作《马氏文通》。在此基础上,黎锦熙先生于1924年推出《新著国语文法》,成为汉语白…  相似文献   

13.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黎锦熙先生在1924年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是现代汉语语法学的一部开创之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新著》出版到现在,其间对它的研究和评论一直没有间断过。自《新著》出版80年来,国内外先后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语言研究,也取得了显著成果。然而《新著》中对某些现代理论已经有所显现。  相似文献   

14.
近代汉语词汇的研究是汉语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已指出:“如果为了编写一部汉语大辞典,古人的研究成果还是不够用的,因为(一)他们只注意上古,不大注意中古以后的发展;(二)他们只注意单音词,不大注意复音词。所以这一方面的工作是还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才能有所成就的。”本文拟就唐释慧琳所撰《一切经音义》在近代汉语词汇研究中的特殊价值谈一些粗浅看法,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5.
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以下简称《新著》)是汉语语法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语法著作,它在汉语语法研究方面的贡献不仅仅在于第一次系统地揭示了现代汉语的语言规律,创造性地建立了一些适合汉语语言实际的语法理论,而且在于它在析句法方面也开了汉语语法分析之先河,对当时以及后世的语法教学和研究都有很大的影响。关于前者。语言学界评述甚多;对于后者,论述较少,且至今褒贬不一。我们认为以辩证的观点,从汉语语法学史的角度去正确地认识《新著》之析句法的历史贡献和不足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大家都知道90高龄的吕叔湘先生是蜚声国内外的语言学专家。在语言学领域内,他著述宏富,并多所开创,多所建树。最脍炙人口的专著是《中国文法要略》,还有包括若干关于近代汉语的精辟论文的《汉语语法论文集》,再就是他晚年的力作《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这仅仅是荦荦大者,其它专书专文尚多,不胜枚举。但是关于叔湘先生对于中小学语言教育的卓越贡献,言者不多。其实,叔湘先  相似文献   

17.
我很佩服光椿先生写作上的勤奋。他从古稀之年开始,陆续推出了《邹光椿文集》一至四集。虽说有一部分是过去已在报刊上发表过的,但仍有很大一部分为近几年的新作。不久前他来信说《文集》第五集《反璞集》业已辑就,希望我为该集写一篇序言。以往由于主持《修辞学习》杂志,有缘拜读过光椿先生寄给这家杂志的多篇修辞学论文,我很欣赏他从独特视角出手的“福建修辞学史研究”,这一组研究性论文从近代一直写到现当代,此前无人从此角度进行过系统探索。收入本集的《修辞学研究》(以下简称《研究》)是他写于1989年的修辞学教材。按一般惯例,既为“…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黎锦熙先生的专著——《新著国语文法》出版六十周年。《新著国语文法》是国语运动的产物,是汉语语法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揭示白话文内在规律”的第一部语法专著。这一部比较完整而又独具特色的开创巨作以句法成分为核心,将标点符号和修辞引进了语法专著,建立了“句本位”教学思想。时隔六十年,汉语语法的研究不断深入,但“句本位”教学规制的基本思想却一直在指导着传统语法的教学工作,并且在某种意义上也给研究语法施加了一定的影响。史存直先生提出的“回  相似文献   

19.
黎锦熙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不仅在语言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在语文教学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并且在方志学、目录学、辞书编纂等方面有独到的见解。本文将关于黎锦熙先生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从三个层级进行:黎锦熙先生自己的论著、收入黎锦熙先生资料的专著、研究黎锦熙先生的文章(主要以期刊和论文为主)。整理后的文献从三个方面进行综述:语言学、语文教育、其他专业。其中,关于语言学和语文教育的文献较多,会重点论述。本文也会对黎锦熙先生的生平经历进行简单论述,旨在将黎锦熙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为当前关于黎锦熙先生的研究作总结,亦希望能选取某些研究不足的角度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20.
<正>劭西先生向以倡导汉字改革、推广国语及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名世。实则先生于近代白话(今通行称之为近代俗语)之研究亦有先驱之功,而学界鲜有论及。如《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