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杜甫一生写下了许多爱国忧民的好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是他晚年的重要作品。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即公元761年。  相似文献   

2.
陈思 《双语学习》2007,(4M):91-92
本文通过对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分析,反映他公开大声疾呼建立“和谐社会”的伟大宣言。  相似文献   

3.
周亚敏 《考试周刊》2011,(50):24-2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古体诗,作品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理想与现实强烈比照之下的悲怆写照。  相似文献   

4.
《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于“安史之乱”后.定居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草堂所作的一首抒情诗.其价值取向应是感受杜甫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思想和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要让该诗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学生的精神领域中产生深广的影响.应在深入研究传统的  相似文献   

5.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以其高度的人民性、艺术性千百年来广为传诵,高中、职高教材长期以来选其为必修篇目。对于《茅》诗这样的传统经典教材,语教师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专篇研讨无疑是有必要的。基于这种认识,校语备课组进行了《茅》诗专篇备课教研活动。起初,大家认为:《茅》诗通俗易懂,“教参”和教材的提示、注释又提供了详细的说明资料,似乎再没有什么好钻研的;至于教法无非是一般讲授法、谈话法等,  相似文献   

6.
杜甫一生与“爱”和“悲”二字紧密贴合,在其诗中有十分重要的体现,本文基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爱人”之心谈起,走进杜甫,感受其酒入愁肠的博爱与抽刀断水水更流般的悲欢。  相似文献   

7.
丰小霞 《云南教育》2003,(35):40-40
一、创设情景巧设疑问上课伊始,教师用生动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描绘:“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位白发苍苍、衣衫褴褛的老翁拄着拐杖,在浣花溪畔踽踽独行,他,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前方不远,三间茅屋就是朋友帮他建的家……”此时,音乐声起,作飒飒风声。“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只听‘呼’的一声,庭院里百年的楠树连根拔起,屋顶的茅草也被狂风卷走,四处飞扬……”学生正听得入神,教师故意一顿,板书课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问学生有何疑问。立刻,便有学生问:“这茅屋被秋风吹破了,为什么还要歌呢?”“对啊,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研讨吧!…  相似文献   

8.
读一千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心中便有一千次不同的感触:触草木为之含悲的“安史之乱”的国度,感风云因而变色的苦难人民。其中,尤其是“娇儿”的身影始终挥之不去。在他“恶卧”的苦苦挣扎中,让我们更加立体真实地审视了那场毁灭性的战争,让我们更加深刻地领悟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高尚的人格。  相似文献   

9.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的古体诗.前者为杜甫所作,后者是岑参的神来之笔.两诗形式自由,语言流利,格调奔放.为唐诗中的精品。在教学过程中.我针对两诗的异同做以简要的辨析.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学校安排我上一节公开课,课题选择了杜甫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太有名了,大家对它的研究也太深入了,想再上出点新意,无疑有很大的难度。接到这个任务后,我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始终不能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1.
胡露珠 《语文天地》2013,(10):32-33
杜甫写了大量忧国忧民的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他晚年的重要作品。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流浪到四川成都,这首诗是杜甫寓居四川成都时所作。茅屋即浣花溪畔的草堂。这座草堂是由杜甫朋友高适、严武资助,经过几年才建成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约写在草堂盖好的那年八月,诗歌真切描绘了屋破  相似文献   

12.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不朽的原因在于本身极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杜甫的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存在的多种阐释异说进行了总结,分析了“比兴寄托说”和“人民性问题”的历史渊源,讨论了此诗与《楠树为风雨所拔叹》的创作时间问题,特别对于“三重茅”、“南村群童”、“为盗贼”、“寒士”、“恶卧”等语进行了综合辨析,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出发,探索杜甫的人生观,我们会看出他的除了大多都是体现忧国忧民的个人感情色彩之外,借描绘大自然来抒发人生情怀的内容居多。他顽强,富有牺牲精神和利他思想。大家知道,"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谓杜甫的思想政治观,说穿了这也就是他的人生观。他一生都关注政治,无论在朝野内外。他之所以热爱国家大事,是因为他的诗作具有较强的政治观点和爱民思想。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出发,探索杜甫人生观,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安史之乱”后 ,杜甫经过颠沛流离的生活 ,饱尝了饥寒交迫的痛苦 ,流浪到四川成都 ,得到严武等友人的帮助 ,在西郊浣花溪畔建立了新居 ,自称“浣花草堂”。这座草堂就是杜甫人生的落脚点 ,它不是一座纯客观意义的草堂 ,它是杜甫当时的生命象征。草堂未必很美 ,但杜甫离开了兵戈纷乱的大世界 ,眼前只看到蜻蜓上下 ,游鱼沉浮 ,水上有圆荷小叶 ,田间是细麦轻花 ,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都能引起他的兴趣。他眼前的花木是“杨柳枝枝弱 ,枇杷对对香”,眼前的虫鸟是“细雨鱼儿出 ,微风燕子斜”,春夜的雨是“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夜晚的幽静是“…  相似文献   

16.
杜甫的著名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现已选入高中语文课本。这是很好的教材,应当充分肯定。可是,郭沫若同志在《李白与杜甫》一书里对这首诗提出的三点意见,是值得商榷的。第一点是关于“茅屋”问题。郭老指出:“诗人说他所住的茅屋,屋顶茅草有三重。……这样的茅屋是冬暖夏凉的,有时候比起瓦房来还要讲究。茅草被大风刮走了一部分,诗人在怨天尤人。”这是带有指责之意。我认为茅屋不管有多少层,不管是否有冬暖夏凉的优点,终归不是高  相似文献   

17.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严格意义的叙事诗。叙事诗不同于抒情诗,就在于它必须具备故事情节、生活场景、人物形象三个要素,故此,成功地讲授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这三个要素的分析上。这首诗的线索说到底就是一个“屋”字。第一部分写秋风破“屋”,它是诗歌情节发展的始基。第二部分写无草补“屋”,挂林梢(太高)、沉塘坳(太远)的草自然弄不回来,而飘落在屋前屋后可捡的草又被群童悉然抢去。正因为如此,就有了第三个情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晚年的重要作品。这首诗以叙事与描写、抒情紧密结合的诗句,饱含着诗人当时所经受到的生活上和精神上的痛苦,以及由此产生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诗一开始就写茅屋被秋风吹破的情形。秋风“怒号”,显示了无情的寒风呼啸的威势。“卷”、“飞渡”、“洒”、“挂(?)”、“飘转”,  相似文献   

19.
<正>一杜诗自宋代经典化以来,备受历代推崇,甚至出现"千家注杜"的大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作为杜诗代表作,多次入选现当代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据统计,在百年中小学语文教材中~(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入选次数位居杜甫诗歌之冠。与此同时,此诗历来颇有歧解,即使进入当代亦不曾稍减,如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中关于"诗人的阶级立场和阶  相似文献   

20.
戴永青 《湖南教育》2007,(11):29-29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的传世佳作,现为新课标语文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笔者有幸观摩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新课改教学实践课。其中有一个细节耐人寻味:课堂中质疑探讨时有些同学说“群童抱茅”是杜甫的败笔。理由是“南村群童”中“群”字说明不是个别,有多个人,而且“欺我老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