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试谈叠喻     
修辞包括遣词造句、句式选择及修辞格运用等几方面的内容,比喻是修辞格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比如在《天山景物记》中,碧野就运用比喻句近四十个,可见比喻是最常见的一种修辞格。  相似文献   

2.
在杜牧的《阿房宫赋》中,对秦统治者的残民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文中主要的句子是:“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对这几个句子进行分析时认为此处使用了“排比和比喻”修辞格.此处作者使用的修辞格的确有比喻,实际上是五个比喻和一个比较,而非六个连续的比喻.同时作者在这里所使用的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形式—较喻.  相似文献   

3.
在古典诗词中诗人常常运用比喻的修辞格,这种辞格,我们往往容易辨认,可在有些诗人笔下,为了强调本体的属性,故意把它同喻体颠倒过来,如果不注意就难于辨认,其实这就是古诗词中的另外一种修辞格——倒喻。  相似文献   

4.
博喻 互文     
博喻、互文这两种修辞方法 ,在语文教材中常有出现 ,而教科书和常用修辞书上对这两种修辞格的介绍却“语焉不详”。下面我对这两种修辞法的定义、作用等略作介绍 ,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博喻又叫复喻 ,是比喻中表现力最强的一种格式。博者 ,多也。当有时用一个比喻还不足以淋漓尽致地状写某一些事物的特征 ,或者需从众多方面 ,借助通俗鲜明的形象来加深对这个事物特征的认识时 ,就要运用一系列喻体来说明或描绘本体 ,使之更精密、更形象 ,这就叫博喻。如《荷塘月色》中把羞涩地打着朵儿的白荷花比作“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修辞格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其对语言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语言的发展做出了难以估量的巨大贡献。修辞格借助多种语言表达方式、词汇、语法等,可以使语言表达更为生动、活泼和形象,也更为准确。比喻作为修辞格的一种,是文学作品中最为常用和最为重要的修辞方法和语言表达方式之一。钱钟书在《论比喻》中,把比喻视为语言表达的本质,足见比喻在语言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在英语中,常见的比喻修辞格有转喻、暗喻和明喻等,本分即对英语修辞格中的暗喻与转喻做多维辨析探讨。  相似文献   

6.
博喻的妙用     
比喻这种修辞方式,是人们喜爱的表现形式之一,几乎每一种文体中都可以用到比喻。比喻之中套用比喻,或是比喻连用,习惯上称之为博喻。运用博喻可以将原来板滞、平淡的内容,通过层层作比,而写得  相似文献   

7.
Figures of Speech,比喻,可能是语言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修辞格,也是最常用的修辞格.比喻的作用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它能使复杂的道理变得简洁明了;能以形传神,使得事物形象更为生动.正是由于比喻的这一功能,人们逐步认识到它不只是一种点缀:好的比喻使文学作品平添神韵和光彩.秦牧先生说,如果文学作品完全不用譬喻,那么文学作品将象一只被拔掉尾巴的孔雀.比喻是人们认识、评价、解释事物的一种综合方法.可以这样说,  相似文献   

8.
比喻的本质是"两者似是而非",由本体、喻体、相似点、相异点和喻词等要素构造.着眼事物(概念|词语)的相似处设喻,是事物性比喻,简称物喻,长于状物;抽取事件(命题|句子)的共同点设喻,为事件性比喻,略为事喻,传统语文学称作比或引喻,重在明理;而在事物和事件之间打比方,形成混合型比喻,简称物事喻,便于摹态.中学语文里,三类...  相似文献   

9.
该文以对比修辞学为理论基础,以比喻修辞格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的视角把英汉比喻修辞格加以对比,阐述了文化与语言和修辞学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减少交际失败或失误。  相似文献   

10.
郑帅 《文教资料》2008,(20):48-49
比喻性修辞格是文学作品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修辞手段.英语中的比喻修辞格又有明喻、暗喻和转喻之分.本文对这三种比喻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文化、语言、修辞学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本文重点研究的对象是中英文化差异和比喻修辞格。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中英文化交流,减少交流上的障碍和误会,我们应从文化的视角,将英汉比喻修辞格进行对比,通过比较和研究,得出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英语中常见的比喻修辞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语中的修辞格丰富多彩,比喻是其中较为常用的一种,英语中的比喻修辞格又有明喻、暗喻、转喻和提喻之分。本文对这四种比喻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虚喻     
比喻,是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具体化,将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明白化。它的喻体通常是实在的、易于捉摸的东西。但有时我们可以大胆地突破它,把喻体虚化.使构成的比喻呈现出一种虚无、空漾、奇幻的意象美。这种变具体为抽象的比喻手法我们称之为虚喻。  相似文献   

14.
请看下面的例句: ①那一片春色啊,比起滇池的水不知还要深多少倍。(杨朔《茶花赋》) ②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一般读者不会将它们视为修辞格,其实,它们确实是一种特殊的比喻修辞现象。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必须满足“甲比乙或  相似文献   

15.
喻证,是“比喻”修辞方式在议论中的应用,是古往今来最常见的论证方法之一。我们阅读古代的典籍,既可以看到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事物的例子,也可以看到通过比喻深入浅出地阐明事理的例子。有人统计过,“十三经”中共有比喻多达七千三百九十一条。这许多比喻里,就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论证的构成因素。先秦诸子如孟轲、庄周、韩非等人,几乎无一不是喻证的能手。战国时代纵横各地的游说之士,更是广泛地把比喻作为议论的工具。现在人们所熟知的“揠苗助长”、“东施效颦”、“守株待兔”以及  相似文献   

16.
“那些小混混儿们像蚂蚁一样成群地附在这个所谓的‘老大’周围。”和“那些小混混儿们蚁附在这个所谓的‘老大’周围。”两句虽然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且同样具有比喻的性质和形式,但是,一般人均视前者为比喻句,而视后者为比喻句的则较少。因为前者的比喻形式一目了然,后者的比喻形式甚为隐蔽,非字斟句酌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17.
头脑、心脏、骨头、手足……这是我们身体上的器官。你知道吗,这些人体名称有着它们巧妙的比喻。恰当地运用它们,能使意思表达得形象而生动。人体名称都各有什么妙喻呢?头脑:一是用作“头绪”,如“摸不着头脑”;一是比作首领。眉睫:比喻事情紧迫,如“迫在眉睫”。眉目:一是用来比喻文章的条理,如“这篇文章眉目不清”;一是用来比喻事情的线索、头绪,如“这件事情终于有了眉目”。耳目:比喻替人刺探消息的人。咽喉:比喻形势险要的交通孔道,如“咽喉要道”。肝胆:比喻真诚的心,如“肝胆相照”;还用来比喻勇气,如“肝胆过人”。胃口:比喻食欲或…  相似文献   

18.
主题在古代文论中被称为意、义、理、志、神、旨、主旨、主意等.现代则因不同文体称为主题思想、中心思想、基本观点等.在文章写作中,主题始终处于主宰和统领的地位,因此.古今中外的学者、作家对主题的论述中,有了许多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的比喻,了解这些比喻,有助于人们对主题进行准确、形象、深刻地理解.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阐述比喻修辞格的多边性和共核性,提示英汉对译须根据本修辞格的特点妥善地处理相应的译文。  相似文献   

20.
流行歌曲中的辞格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大量流行歌曲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归纳,认为歌词创作常用的修辞格主要有反复、对偶、顶真、排比、借代、比喻等,并探讨了这些修辞格之所以受青睐的部分原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