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孟子关于"孝"的思想理论,不仅是儒家思想体系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也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标志性观念。这一观念的形成,具有久远的历史渊源。在三代以来"孝"的观念的基础上,孔子进行全面总结,并加以创造性的深入阐发和系统论述,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孝"的思想理论的坚实基础。孟子在继承孔子和孔门思想成果的同时,又结合新的时代需要,进一步丰富了儒家"孝"的观念,使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孝"的思想理论达到更加成熟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忠孝作为两种道德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深远;后世常将孝与忠以《孝经》中文句化成的"移孝作忠""以孝事君"两句统一起来,使忠孝两种道德观念愈发同一化、政治化。但是从《孝经》文本出发,"忠"和"孝"则有既相联又有所区分的关系特点:《孝经》由"孝"主体的多元性扩充出"孝"观念无所不包性;而"忠"则成为"孝"在特定环境下的别称。  相似文献   

3.
《孝经》以孝为内核,提出了"五等之孝"的孝道养老实践标准和"五致三不"的行为准则,从个人家庭之孝向社会孝延伸和扩展,力主德仁,以律辅孝,治国齐家,孝治天下,形成了一套尊老、爱老、养老的孝道养老思想体系。《孝经》中的孝道养老思想精华与糟粕并存,要理性对待,合理去留。现今社会,要注重传统道德规范的现代转换,重视孝道、养老,继承和发扬"养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4.
玉茗 《职业圈》2014,(34):90-92
山东京博控股以“仁孝”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既有着深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之“根”,又融入了时代发展具体要求之“新”,立足“以客户心为心,以员工心为心”这两个原点,花真金白银感恩社会,为员工发“孝工资”,为员工父母发“敬老金”,将孝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5.
传统孝文化是在华夏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孕育、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伦理思想的基础和核心。时至今日,传统孝文化应结合时代特点和要求,发挥传统孝文化的文化精髓,使其在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历史发展等方面继续发挥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传统孝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理念,它受到冲击的原因,对其扬弃与当代价值重构等几方面展开论述,以期阐明传统孝文化在当代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6.
《诗经》是一部记录孝道观念的重要典籍,对孝道精神有自己独特的记述。本文立足孝道精神,以《诗经》为考察对象,认为《诗经》中体现了三重孝:奉养父母之孝,传宗接代之孝,祭祖承业之孝。并对其孝道精神的内涵和特点进行梳理和阐释,从而对孝道精神有一个更加全面而深刻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7.
对于学术论文的文采,是否应当鼓励和提倡呢?考虑这一问题,可以关注古来成功的、有影响的政论的行文风格。被称为法家思想集大成者的《韩非子》一书,纯粹是严肃的政论性质。然而《韩非子》论说的新鲜和文辞的生动,却打动了人称"少恩而虎狼心"的冷酷的君主秦王嬴政。此外,王充的《论衡·佚文》又讲了其他的故事,比如:"孝武之時,诏百官对策,董仲舒策文最善。王莽时,使郎吏上奏,刘子骏章尤美。"通过"文辞"的"美"和"恶",也就是"金玉""瓦石"之别,可以看出"才"的高下,这是很明白的事情。  相似文献   

8.
楚简中的诸"司"及其经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在楚地出土了多批卜筮祭祷简,其中常见有名为"司某"的神祗受到祭祷.据统计,大约有司命、司禄、司祸、司慎、司祲、司怪、司褨、司救等八种,它们通常并列出现,同时受祭,且居于天神"太"之后.本文认为,它们大多为天神,是以中官天极("太"太一")为核心的一系列星官,如司命、司禄、司慎、司怪四神.而司祲为主太阳云气之神,也与之有关.其它如司祸、司褨、司救之具体含义尚待进一步探索.对这些神祗的解读,有助于解决经学尤其是礼学研究中的某些问题.例如,<周礼>的成书时间和"六宗"的具体内容,历代聚讼不决,楚简材料似乎倾向于<周礼>成书不晚于战国中期,"六宗"当以王肃说为胜.  相似文献   

9.
沂蒙精神是在1989年首次提出,历经数次提炼概括为"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一次次的升华提炼,赋予了沂蒙精神鲜明的时代特征。沂蒙精神诞生于齐鲁之邦,沂蒙山麓,与在这片土地世代生活的人民以及齐鲁文化中关于"仁、义、忠、勇、信、孝"等理念的浸润是分不开的。探究沂蒙精神和齐鲁文化之间穿越时空、跨越时代、超越地域的联系,对我们在新时代正确把握中华民族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国精神,推动社会主义建设都有积极且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人之行,莫大于孝。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传承中华的孝道文化意义深重。2017年由浙江省老龄办指导,浙报集团、省老年学学会、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浙江社会文化研究院、浙江省孝德文化促进会主办,浙江老年报承办的第六届"浙江孝贤"推选活动最近在杭州圆满落幕。13位"浙江孝贤"代表从数百位孝贤人物中脱颖而出。浙江省领导在接见孝贤时说,百善孝为先,弘扬孝道是  相似文献   

11.
丧孝是传统孝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中国人不仅强调生前的孝,更重视死后的孝,其具体体现在一系列的丧祭礼仪中,并在现代社会依旧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祭礼和葬礼两方面分析了丧孝的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探析了丧孝对现代社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观念有一个产生、发展、嬗变的过程,在历史上不同时期孝道观的具体内涵及意义并不完全一样。先秦时期,关于孝的论述并非儒家的发明和专利,却以儒家孝道思想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即使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对孝的论述也同中有异。为了对传统孝观念进行有效的反思和弘扬,有必要返本溯源,对以孔子、曾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孝道观的渊源、内涵进行细致的梳理。  相似文献   

13.
黄桥是一座文化名镇,已形成了以抗倭殉国的王良负责为代表的"忠"文化、以宋孝子顾昕为代表的"孝"文化、以黄桥战役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和以"心力管理"为代表的企业文化等文化名片,进一步增强了城市的厚重力和发展的凝聚力,实现在多年的企业管理中.江苏黑松林粘合剂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鹏凯探索实践的"心之所及,力之所达"的《心力管理》在全国企业文化领域广为推传,是中小企业创新管理和持久发展的代表之作,为全国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近日,记者就非公企业的文化建设对刘鹏凯董事长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14.
《孝经》自战国中期成书以来,一直为传统社会所重视,行孝成为修德之大者。《孝经》展现出完整的德性思想体系,所言孝道形上形下两面兼说,使道德行为紧扣其形上根源而不失修德行善的动力。「最高理型」的「孝」表示纯粹的道德价值,这是一个文化体系的价值根源。「次级理型」的「孝」表现为道德价值的「方向」(信念),关联于具体的文化内容则为「敬」。「敬」体现孝道的基本特质,故「孝敬」连言。孝之事行虽异,但孝之理却相同;孝行发乎本心,纯粹不杂,则孝之理与孝之行一体无间。「孝」由一身开始,而及于家国天下,由至诚无私的「敬」心贯串其中,而后为孝道之大成。至于行孝可保富贵等思想,则反映了德福一致的人心大愿。  相似文献   

15.
单少杰 《文化学刊》2008,(2):162-162
孔子整个学说的核心概念就是"仁",而"仁"的根本点就在于"孝"和"悌"(《论语》第一篇第二章),即孝顺父母和敬爱兄弟,属家庭伦理范畴;而"孝"和"悌"又可衍生出其他伦理范畴,如可衍生出"忠"和"义"来,即敬忠上司和行义友人,  相似文献   

16.
千姓是一个多源姓氏,其发展是一部迁徙史,历经时间的雕琢,记录着时代的痕迹,最终形成了以"团结""孝贤"为核心的千姓文化。其"天下千姓是一家"的家族理念就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秘千姓的起源、迁徙及发展概况,是千姓子孙寻根问祖的重要途径,也是后人对先祖的认可。  相似文献   

17.
《孝经》的作者及成书年代至今尚无定论。从内容看,《孝经》应该是先秦两汉时期"经过几代儒家人物的增删、润色与整理"而成。以孔子、曾子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家所提倡的孝道,虽然也有忠孝相通的观念,但是,其关注重点是家庭伦理;《孝经》中,事亲之孝只是立论的基础和前提,其核心内容是以孝治天下的孝治思想,因此,《孝经》完成了儒家孝道由家庭伦理向政治理论的关键性转变。秦汉以后统治者不遗余力地提倡的正是《孝经》之"孝",因此,其与原始儒家孝道思想渐行渐远也就不足为怪。  相似文献   

18.
名言篇     
贫贴之交不可忘 贫贱生勤祷骄奢,骄奢生注 甘价夹去公.乏︺︺住们︺﹄,︺︸,户犷匕﹄乙一‘匕、卜r六和遨之口满于︻浅。名言篇@牛哥~~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国学博大精深,是个探索不尽的宝库。近几年,随着又一波研读国学的热潮到来,市面上涌现出很多相关的书籍,其中有一本很特别——徐继宏主编的《二十四孝书法篆刻集》。从书名即可看出,其内容核心是"孝",形式是书法和篆刻。徐先生是我很熟悉的同道朋友,他为何选用书法篆刻来表现"孝"的主题,说来也是机缘巧合。徐先生18岁入伍,在部队工作之余也常习文舞墨,颇有成果,并因此两次荣立三等功。他转  相似文献   

20.
"孝道"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阐释"孝道"文化的历史演变,说明社会发展、家庭和谐与"孝"观念和行为密不可分。"孝道"文化中养亲、敬亲的思想以及由此产生的"仁爱"精神、立身行事、积极入世的思想一脉相承,并对安邦治国具有道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