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虑凝析油含量等单一因素的凝析气藏分类不能客观、准确地表征凝析气藏的好坏。为了综合反映渗透率、孔隙度、储量丰度、储层深度、凝析油含量、边底水能量、开发方式等7个参数对凝析气藏开发效果的影响,应用模糊数学法对我国典型凝析气藏进行了分类评价。通过选取了我国18个凝析气藏的相关参数,在单因素评价基础上,利用模糊数学评判法得到其综合评价值B,进而将凝析气藏划分为四类:即B≥0.6,为一类凝析气藏;0.5≤B<0.6,为二类凝析气藏;0.4≤B<0.5,为三类凝析气藏;B<0.4,为四类凝析气藏。实践表明,该该分类评价方法考虑的因素更加全面,评价结果更为科学,因此其评价结果可为我国凝析气藏开发效果评价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肖缇  熊钰  孙安培 《内江科技》2013,(6):70-71,73
牙哈凝析气藏属常温、常压高含凝析油量凝析气藏,采用循环注气开发,开发中回注气量受西气东输影响而减少,出现地层压力下降快、气油比快速上升、底水推进加快、局部水淹严重的情况。本文针对其出水特征,采用了多种方法研究该气藏的水侵动态,为制订下一步的防水、控水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凝析油气藏是在一种介于油藏和纯气藏之间的特殊油气藏,具有资源量大、品质好、采收率高、炼化工艺简单等优点。凝析气藏在全球分布范围广,但因其独特的反凝析现象和相态特征,在制定开发方案时始终存在一系列的难题。本文总结凝析气藏形成条件,明确成藏过程中随着温压系统变化凝析气藏的相态变化规律以及分布模式。以全球大型的凝析气藏为例,分析了典型凝析气藏的分布规律、主要层系、储层类型、气体组分以及形成的主控因素。针对凝析气藏特殊的相态特征和温压条件,综合分析各类开发方式的适用条件以及优缺点。该研究为塔里木盆地塔中北坡地区凝析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了技术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张东 《内江科技》2013,34(1):142+149
宝中凝析气藏初期进行衰竭式试采,由于该气藏具有地层低孔低渗、地露压差小、凝析油含量高等特征,生产短时间内地层压力大幅度下降,地下反凝析现象严重,为了提高采收率和综合经济效益对该区块进行循环注气保压开采先导性试验,通过指标预测,分析该试验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5.
李雪松 《内江科技》2013,34(5):79+185
为了预防含边、底水气藏在开发生产的过程中,由于水侵导致井筒附近含水饱和度的上升而引起气井生产气液比下降,携液能力降低,气井积液并停喷,必须确定气井在停喷时井筒周围的临界含水饱和度。通过对凝析气藏积液和停喷井的分析,利用节点分析的基本原理,计算气井在不同含水饱和度下的流入、流出动态曲线来找寻气井携液量和含水饱和度的关系,并回归方程预测气井自喷生产时井筒周围的临界含水饱和度。对凝析气田排水采气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刘怡  袁泽波  薛璐 《内江科技》2012,(4):90+135
凝析气藏在开发过程中会由于水锁和反凝析污染导致凝析气产量急剧下降,具有极高经济价值的凝析油也被束缚在地层难以采出,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解除水锁和反凝析污染的关键在于准确分析其产生原因及伤害程度,考虑含水饱和度下的致密砂岩岩心分析技术的难点在于使岩样达到一定含水饱和度并使得饱和水均匀分布。本文综述了目前致密砂岩建立含水饱和度的方法,针对各种方法的缺点提出了实验改进方法,并通过气测渗透率实验验证了改进方法的可行性与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刘汝敏  危宇宁  贺萍 《内江科技》2010,31(4):100-101
凝析气藏是一种特殊的气藏,本文总结了辽河盆地欢一双地区凝析气藏特征,希望可以起借鉴作用。辽河盆地欢一双地区凝析气藏非常发育,平面上呈带状分布。成熟度较高的巨厚的气源岩,是凝析气藏能够大量形成的主要原因。凝析油含量较高,露点压力与原始地层压力非常接近,反凝析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8.
李风鸣 《内江科技》2013,34(3):123-124
凝析气藏的开发不同于一般气藏,除了要考虑天然气采收率外,更重要的还需要考虑提高凝析油采收率的问题。本文针对衰竭式、保持压力和部分保持压力三种开发方式,以埕北古7井流体组分分析结果、流体相态实验为基础,研究了带油环凝析气藏开发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属于典型的孔隙型低渗透致密砂岩气藏。各气藏未见明显水层,无边、底水,原始气藏压力为低压至常压。大牛地气田的开发过程中,由于天然气中凝析水和地层孔隙水的影响,经常会导致气井井筒积液,对气井的生产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目前气田主要的排液采气工艺是泡排,但是2010年,有2口实施泡排工艺的气井水淹停产,水淹时井口油压为8.00MPa。随着地层压力的进一步降低将有更多的产水气井积液甚至压死,所以针对大牛地气田实际状况提出利用现有注醇管线,使用撬装压缩机在集气站或者井口注气相结合,不安装气举阀的排液复产工艺。对于大牛地气田能否使用气举排液复产工艺,首先在于地层压力能否举升所期望的排液量,其次所需的注气量是否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最后就是现有小管径的注醇管线能否满足注气要求。  相似文献   

10.
朱召锋 《内江科技》2009,30(7):87-87
本文针对凝析气藏液锁造成的储层危害现象进行液锁机理研究,从而提出相应措施,减少液锁造成的凝析气井产能下降,最终采收率降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赵斌  张晓蓉  张坤峰 《内江科技》2010,31(8):106-107
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原油田凝析气藏开发特点与存在的问题,重点从注入方式的选择、注入气类型、注气量、注气后生产方式等方面对反凝析污染治理技术的方案进行了研究,并在现场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区域水足迹的估算   总被引:31,自引:9,他引:31  
马静  汪党献  来海亮  王茵 《资源科学》2005,27(5):96-100
水足迹和虚拟水是目前国际水资源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借助水足迹和虚拟水的概念,计算了我国及各区域主要农产品的虚拟水含量,通过分析区域的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关系,计算了我国国际和国内区域间的虚拟水流量,以及相应的水足迹和水的自给率,并进行了相关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中国是一个水资源高度自给的国家,但区域间差别较大.绿色水在我国国内总用水中占具了较大份额,对于我国农业生产意义重大.北方地区通过农产品贸易1999年向南方地区输出的虚拟水达到520×108m3,对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同时认为,人的消费模式,特别是膳食结构对水资源消耗的影响非常显著,我国人均水足迹的计算结果与这一结论基本吻合,因此倡导节约的消费方式,研究并推荐符合中国国情的膳食结构,将有助于全面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我国低渗致密气藏和凝析气藏的储量占相当大的比例,气井压裂前自然产能很低或基本无产能。水力加砂压裂是进行气田勘探开发的关键技术之一。由于储层具有低压、低孔、低渗的特点,且存在严重的水相圈闭损害和其它敏感性损害,采用针对常规砂岩储层的压裂改造方法不能达到满意的增产效果。开发好这类气藏对石油工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致密气藏的地质与开发特征和技术现状的研究,较为深刻的认识了致密性气藏的特征,为以后在此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技信息》2006,(16):14-24
黄原胶类破乳剂的合成及其破乳特性;高压凝析气藏试井技术研究——以塔里木盆地牙哈凝析气田为例;油气回收技术发展现状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前景;洁净煤技术的评价方法研究——以煤炭气化技术的分析与评价为例;中应变率下动静组合加载岩石的本构模型。  相似文献   

15.
杨占红 《内江科技》2010,31(8):111-112
本文针对塔河油田东南部AT5井区奥陶系凝析气藏研究了构造、断裂系统,分析了储层岩性特征、储集空间及其组合类型,并根据测井响应特征及钻、录井显示、试采特征,将井区内碳酸盐岩层划分为I、Ⅱ两类储层。  相似文献   

16.
由于对XL气田茅口组气藏气水关系认识不清,气藏早期不均衡高速开采,导致气藏大规模产水、产能大幅度下降;气藏出水后,未从气藏整体治理思路进行排水,采用控水采气、井筒排水采气使气藏气水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导致大部分茅口组气井水淹停产,大量剩余储量难以动用。利用非线性物质平衡法对各裂缝系统和各单井水侵量进行了计算,结合各井的生产动态特征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各裂缝系统的水侵模式,为气田下一步的排水采气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丛式井是一种特殊生产形式存在的气井生产井组,在苏14区块气井中占有较大比重,其中大部分气井在进入生产中后期阶段,地层成藏时期的滞留水和凝析水逐渐产出,井筒出现积液现象;在同一井场上的积液井,可以通过套压较高的邻井套管连通开展井间串接气举。本文通过对这一措施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靖边气田下古生界马家沟组马5段为主力的气藏投产层位,就目前的勘探和开发成果表明,该层位储层低孔、低渗、非均质性极强,随着部署井位的逐渐增多,见水气井数量增多,对见水井的相关分析以及控水治水的措施制定是目前面临的问题。通过对水体富集区地质、成藏等分析,研究区水体富集具有规律性,即西部为水体富集区,水体的分布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在控水治水上,提出了相应的开发技术对策,为该区块的见水井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作物生产水足迹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盖力强  谢高地  李士美  张彩霞  陈龙 《资源科学》2010,32(11):2066-2071
水足迹概念将水问题拓展到了社会经济领域,是当前测度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系统影响的理想指标。本文借助水足迹的概念,计算了华北平原地区(河北、北京、天津)小麦、玉米的虚拟水含量及其生长生产水足迹,并就绿水的重要性和灰水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007年华北平原主要地区小麦虚拟水含量为1.054m3/㎏,生长用水以蓝水为主;玉米虚拟水含量为0.808m3/㎏,生长用水以绿水为主;小麦生产水足迹为172×108m3,其中绿水足迹30.85×108m3,蓝水足迹102.5×108m3,灰水足迹38.65×108m3;玉米生产水足迹为173.07×108m3,其中绿水足迹101.06×108m3,蓝水足迹26.92×108m3,灰水足迹45.09×108m3。通过分析表明:绿水在当地农作物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绿水的使用与作物的生长特点及作物生长周期有关;小麦、玉米总水足迹约为当地水资源总量的2.2倍,减少小麦、玉米作物生产水足迹对华北平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中原油田地质特征、流体性质以及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在文东油田、文23气田、户部寨气田、白庙气田、桥口油田建设气举增压站,有效解决了复杂油藏、凝析气藏以及低压气井排液的开发问题,维护油气田的正常生产,改善了中原油田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