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6 毫秒
1.
文章利用1980年~2011年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CMA-STI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进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快速增强阈值的计算确定,并分析快速增强个例的时空分布特征。主要结果有:(1)在西北太平洋海区,选取-30h Pa/24h作为快速增强热带气旋的阈值最恰当;(2)120°E~140°E、12°N~20°N是快速增强热带气旋出现频率最高的区域;(3)9月是快速增强热带气旋出现频数最高的月份,11月是最易形成热带气旋的月份。  相似文献   

2.
分析郑州2011年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和成因分析认为,高温天气形成的环流特征是新疆暖高脊稳定少动,当大气层结稳定时,下沉运动会引起局地气温上升,引起局地气温上升。高温的天气动力学分析表明,温度平流和绝热冷却对高温天气的形成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加深对云浮大风天气的认识,对云浮地区2008-2016年16个站点出现的1662站次大风及其环流形势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云浮地区大风天气环流形势可分为四类:强对流天气型、冷空气型、热带气旋及其前部环流型、其他类型。强对流天气型大风最多,占总大风次数的71.7%;其次,热带气旋及其前部环流型大风占总大风次数的25.2%。云浮地区大风天气主要出现在汛期,占总数的88%。强对流天气型大风主要出现在3-9月,呈双峰型分布。热带气旋及其前部环流型大风主要出现在7-9月,呈单峰型分布;冷空气型大风出现在10月至翌年4月,最多月份为11月和3月。  相似文献   

4.
《金秋科苑》2010,(13):12-12
中央气象台分析今夏高温三大特点,并解析缘由,北京高温罪魁祸首是“焚风效应”。 入夏以来,我国的高温天气主要呈现三个特点:高温强度强,我国东部和北方大部地区普遍出现了日最高气温大干等于35℃的高温天气。  相似文献   

5.
选取1951年~2016年通辽市科尔沁区日最高气温≥35℃资料,分析其年代际变化,并定义持续2日以上的高温为持续高温,统计持续高温出现次数,分析持续高温的时间变化。分别用趋势分析法以及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科尔沁区高温天气及持续高温天气的年代际变化和周期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科尔沁区高温天气年代际表现为逐渐减少趋势;持续高温天气年代际表现为20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减少,20世纪九十年代后增加的趋势;周期变化为1955年1个偏多中心和1997年、2001年、2016年3个偏少中心,并经历了4个约15年左右的高低转换期。  相似文献   

6.
根据新兴县气象观测站1958-2012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暴雨日数、高温日数、低温日数等资料,采用气候统计方法讨论分析近55年来新兴县气温与降水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新兴县1958-2012年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其趋势系数为0.0077℃/10a。各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冬季升高最明显,其次是秋季、夏季,春季上升最慢。高温天气7月最多:低温天气1月最多。年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夏季平均降水量最多,其次是春季、秋季,冬季最少。新兴县的降水月分布为双峰型,两个峰值分别在6月和8月。  相似文献   

7.
<正>自今年5月以来,随着北半球夏季的来临,东南亚各地不断刷新极端高温天气纪录,部分地区气温突破40℃,个别地方的气温超过50℃,致使路面熔化、多人死于高温炎热。我国也未能幸免。从6月14日开始,由于新疆的暖高压脊东移下沉,控制我国中东部地区,北方晴热天气升级,华北、黄淮多地出现今年以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高温天气过程。尤其是从夏至日起,京津等地“40℃三连”,全国有20多个国家气象站创下历史最高气温纪录、近50个国家气象站打破6月高温纪录。6月底及7月初,全国不少地区接连迎来新一轮热浪,气温更高,持续更久,京津冀等地气温再次达到40℃,某些地区的气温接近或突破历史同期极值,部分地区午后地表温度超过70℃。7月9日,我国有1039个国家气象站达到或超过35℃,高温站点占比接近50%,已和2022年高温范围最大的8月份相当。饱受烈日炙烤的人们不免要问:今年这是怎么了?为什么这么热?今年会是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吗?  相似文献   

8.
通辽市行政区域毗邻辽宁、吉林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兴安盟、赤峰市,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雨热同季,夏季多受大陆暖高压副热带高压及其外围西南气流控制,高温天气发生较为频繁,与高温伴随的还有干旱、干热风等灾害,农业作为通辽市支柱产业之一,高温及其常伴随的干旱对于通辽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大影响。文章利用通辽市国家级气象站1981年—2020年整编气象资料和2021年—2022年观测资料对过去42年间通辽市高温趋势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9.
对锡林郭勒盟2018年春季(3月-5月)的沙尘天气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18年春季,锡林郭勒盟共出现了16次沙尘天气过程,多集中在4月份,其中中西部地区次数异常偏多;其原因是上一年冬季气温偏高,降水量偏少,为来年春季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前提条件;3月-4月中旬气温回升明显,一直没有有效降水,为沙尘天气发生提供了热力和环境条件;而蒙古气旋活动频繁,才是造成春季大范围强沙尘天气过程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61年—2020年乌兰浩特市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近60 a乌兰浩特市高温日数、极端高温、高温热浪事件的变化趋势及特征。结果表明:近60 a来乌兰浩特市年均高温日3.1 d,年高温日数以0.6 d/10 a的速率增加;极端高温为42.5℃,极端高温以0.3℃/10 a的速率增加,几乎所有的强危害性高温日均出现在21世纪;高温天气、高温热浪事件主要出现在6月—7月,近10 a高温日和高温热浪事件呈显著增多趋势;利用高温热浪有效积温法对高温热浪事件进行评估,1997年6月的高温热浪事件为历史上最强的高温热浪事件。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资料对比分析内蒙古中西部地区2014年5月15日和5月25日两次霾天气,研究发现:两次霾天气存在异同点。相同点是:两次霾天气过程最严重时段均发生在西北气流控制之下,且都达到了重度污染的级别。不同点是:15日过程霾天气发生在地面低压移近、气温升高,露点温度降低,温度露点差增大,湿度较差过程中,风力小的情况下,且有逆温层存在,垂直切变大,地面弱暖平流控制,下沉运动较弱,使得污染物不易扩散,霾天气易发生;25日过程霾天气发生在地面高压移近、气温下降,露点温度降低,温度露点差基本不变,无逆温层,地面冷平流控制,此种情况下,风力大会将灰尘及大颗粒污染物吹起导致霾天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应用加密自动站及常规观测资料等,从形势场变化、水汽、热力、动力条件等方面,探讨和分析了2012年11月3日~5日锡林郭勒盟暴雪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暴雪天气是强冷空气类蒙古低槽(涡)型,乌拉尔山长脊、西伯利亚冷涡是产生此次暴雪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条件,冷涡外围分裂出的中尺度短波槽、低空急流、850hPa暖切变以及地面气旋是暴雪天气的直接影响系统。暴雪天气发生在高湿区和水汽通量辐合区内。暴雪天气发生时,在锡林郭勒盟上空形成强烈的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上升运动,为冷暖气流共同作用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动力条件。正涡度和暖平流的输送,使得锡林郭勒盟上空的低值系统和地面气旋得以维持和加强,偏南、偏东低空急流将南海、渤海高温高湿的不稳定大气源源不断地向北输,低空急流的建立提供了强降雪所必需的能量和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13.
根据通辽市10个站近51年的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本地区≥30℃高温日数的年际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市≥30℃高温日数空间上呈中部偏多南北偏少的态势;各站高温日数的年变化趋势都是呈上升趋势,上升最快的也都是扎旗站,各站与全市的变化趋势基本是一致的;通辽市历史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扎旗高达43.7℃,出现在2007年6月10日;全市高温日数年代最高值出现在21世纪的前11年。  相似文献   

14.
2011年4月17日,广东省受切变线和锋面低槽的共同影响,出现了强对流天气,此次天气过程风力极大、灾情严重、局地特征明显,以佛山市受害最严重。通过环流形势和物理量特征及雷达探测资料进行分析,高空涡槽和地面气旋是此次天气的重要影响系统,西北气流合副高边缘的偏南气流辐合上升与南下的冷空气交汇形成了强对流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5.
气旋争霸     
这两个气旋都是逆时针旋转的天气系统,它们控制着地球的风云变幻。我们经常听说的热带风暴其实是从热带产生的气旋。实际上,气旋在中高纬度的地区同样会产生。这是去年年底在北大西洋形成的两个巨大的气旋,它们在争夺天空中的云朵。两个气旋之间依稀可见格陵兰岛。  相似文献   

16.
孙彭龄 《科技通报》1991,7(3):178-179
1990年从全国范围来看是个风调雨顺年,农业获得了丰收。然而对浙江省来说是个重灾之年,多灾之年。旱、涝灾害同时出现,东涝西旱。东部地区连续抗台防涝,西部地区持续抗高温干旱。干旱和台风给浙江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近60亿元。 1.高温干旱出现早,持续时间长 1990年全省梅雨不明显,7月5日起就进入盛夏天气,本省大部分地区的日最高气温都在36—38℃,西部的金华、衢州、丽水等地区有27个市(县)日最高气温高达39—40℃,其中鄞县39℃,丽水4l℃,嵊县40℃,嘉兴38℃,龙泉39℃,均接近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值。晴热高温天气不但来得早,而且持续时间长,杭州从6月20日至7月28日就有25天日最高气温在35℃以上,本省的西南大部分地区7、8月持续出现了晴热高温天气,均为历史上所少见。  相似文献   

17.
1998年热带气旋特少之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揭开热带气旋偏少的秘密,对今后的预报起一定的启示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1998年热带气旋特少的诸种原因,并着重讨论了7~9月500hPa副热带高压各个特征量 变化的异常与热带气旋特少之间的关系,对其它一些影响热带气旋的外界条件也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与其他国家贸易往来的愈发密切,使我国对海上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变得日益关注。对于船舶而言,其能否安全航行,不仅关乎到货物能否顺利到达指定目的地,还直接关系到船上人员的生命安全。而在船舶航行中,热带气旋是影响其安全航行的重要因素,当海面中出现热带气旋时,往往会伴随大雨、大风以及风暴潮等诸多极端恶劣天气的产生,这些极端恶劣天气会掀起巨浪,从而造成船舶失控甚至被打翻,这势必会给船舶的安全航行造成极大危害。鉴于此,本文便以南海热带气旋为例,分析了热带气旋对船舶安全航行带来的影响,并提出具体的防抗对策。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天气实况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及自动站观测资料,分析了2009年6月18日乌兰地区出现的强冰雹天气过程。此次冰雹天气发生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的背景下,其外围的西南气流稳定维持,为西藏西部及青海海西中东部地区输送大量水汽和不稳定能量,高原地区的地表辐射加热也促进了低层的能量积累;西藏西部、青海南部地区午后形成的对流云,随着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气流向东北方向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发展加强,造成了海西中东部地区出现强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20.
利用全国160站月平均温度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51-2010年南方夏季典型高温热浪过程中的气象要素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南方极端高温事件主要集中在7月份,南方夏季高温主要频发区在长江流域中下游和华南北部地区。在地面低压控制下,部分热浪区域出现较为明显的上升运动。受高压的影响,部分高温区域出现了明显的下沉运动,则高温的强度会加大,有利于高温天气的维持。南方夏季热浪时期低层大气层结较非热浪时期更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