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上册)选入王维《山居秋暝》,对其中“天气晚来秋”一句,解释为“晚来秋:秋日傍晚来临”;对“莲动下渔舟”一句,解释为“莲动:水中莲花摇动,知是渔船归来”。这两条注释很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高语六册《屈原列传》中,对“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的注释为:“[夺]强取。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与该教材配套发行的《教师教学用书》对该句的翻译为:“屈平起草还没有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夺取,屈平不给。”  相似文献   

3.
[出处] 唐·韩愈《听颖师弹琴》(节录):“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琴声起伏抑扬一会儿高到极点,连一分一寸也不能再高了,—会儿又从高处一下子跌落千丈。)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高语第四册《滕王阁序》中“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这一句,课文是作如下注释的:意思说早年的时光已经逝去,珍惜将来的岁月,为时还不晚。还特别引用了《汉书·冯异传》里的句子“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无论是《滕王阁序》中的句子,还是《汉书》中的原句,都涉及了一个重要的词语“桑榆”,课文注释也有交代:桑榆,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中有这样三句话:“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遂与外人间隔”“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句中都有“外人”一词。人民教育出版社语一室编的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语教科书第二册第20课对“外人”的注释是: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意思是三句中的“外人”都是同一意思。都是“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之意。《教师教学用书》上的译也是这样翻译的。  相似文献   

6.
《现代语文》2007,(7):115-115
“中国”一词的最早出现,是在《诗经》中。如《大雅·民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之例,毕竟还算不得真正指称国家的“中国”的出现。作为指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例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楚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蒲松龄的名作《促织》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传统篇目,文中有这么一句:“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此中“好事”,人教版高四册《语文》(必修)没有加注,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也没有译文;翻检旧版教材,课本亦无注,《教学参考书》译作“村里有个好事的年轻人……”(高五册第127页,  相似文献   

8.
袁枚《祭妹文》中有“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一句,《古文鉴赏辞典》将“义绝”译为“断绝关系”.这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9.
费振刚、胡双宝与宗明华三先生辑校之《全汉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用力甚勤,大便于汉赋之研究。然为“全”者,实非易事,此学人之所共知。故见窄识浅如愚者,亦得一二遗珠以为此《小补》云。不当处,祈方家有以启之。一、补句P150:王褒《甘泉赋》。《文选》卷35《七命》李注引有“耀照形之玉壁”一句。P159:刘向《行过江上七雁赋》。杨慎《丹铅杂录》(丛书集成本)卷10“雁赋”条引有“顺风而飞,以助气力;衔芦而翔,以避结缴”四句(题作《雁赋》)。P278:傅毅《洛都赋》。《韵补》(丛书集成本,下同)卷1:“旄”下…  相似文献   

10.
陶潜《归去来兮辞》入选教材已经很多年了,陶氏在想象其辞官归隐后的闲淡高逸生活时,用了“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一句。无独有偶,陶诗《和郭主簿》有“息交游闲艺,卧起弄书琴”句;《闲情赋》有“泛清瑟以自欣”句;陶文《自祭文》有“欣以素牍,和以七弦”句。如此看来,陶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的第一篇《关雎》开头一句便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其中的“河”怎么解释,许多注书都不置一词。人们都认为:在上古,“河”是专指黄河的。比如《左传·僖公四年》“东至于海,西至于河”中的“河”就是专指黄河的。据此,有人认定此处的“河”也毫无疑问是专指黄河的。  相似文献   

12.
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一句写:“花下成千成万的蜜蜂嗡嗡地闹着。”这一句中的“闹”字实在用得妙:  相似文献   

13.
王实甫《西厢记》里《惊艳》一章中有两句唱词:厨房正西,法堂北,钟楼前面。游洞房,登宝塔,将回廊绕遍。 这里说的是张生在普救寺游览的情景。其中“游洞房”之句颇令人不解。众所周知.“洞房”指“新婚夫妇的房间”(《现代汉语词典》),寺庙里怎么会有“洞房”呢?  相似文献   

14.
龙文余 《语文知识》2005,(12):14-14
人教版高中课文《我的空中楼阁》中有这样一句:“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人教版国标本课文《欢迎台湾小朋友》中也有一句:“一只船,扬白帆,飘呀飘呀到台湾。”这两句中的“飘”都是别字,应改为“漂”。 “飘”和“漂”虽然读音相同,都是动词,  相似文献   

15.
一、两处翻译质疑“然后得一夕安寝”一句,高语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2007年3月第2版)(以下简称《用书》)翻译为“然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这样翻译有两个疑点:1.句中的谓语是哪个词?从《用书》的翻译看是“得”,但以句意看应该是“寝”。2.“得”字是什么意思?究竟是“能”还是“得到”?  相似文献   

16.
刘艳 《文学教育(上)》2011,(15):107-109
陆以恬《冷庐杂志》说:“文家操纵之策,太史公最为擅长。有以一句纵一句操而于一篇之中屡见之者……”本文选取了三例,都是文章中使用操纵之术的成功范例,我们来分析学习。  相似文献   

17.
《二泉映月》一课中有这么一句:“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课堂上有学生提问:“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学生中没有人做出反应,显然,他们对这个词不理解或一下子无法表达对这个词的理解。我是这样引领学生学习感悟“饱经风霜”一词的:师:你们觉得能用“饱经风霜”来形容我吗?  相似文献   

18.
蒋文 《学语文》2010,(1):47-47
《左传·宣公十年》中有:“郑子家卒。郑人讨幽公之乱, 子家之棺。而逐其族。”《左传》旧注对“ 子家之棺”一句的理解有如下两种:  相似文献   

19.
《鸿门宴》里有“生彘肩”句,对于句中“生”字的解释,历来说法不一。余行达释“生”为“全”字之误;梁溪苓则认为是半生不熟;蔡伯仁解“生”与“胜”同,可解为“又肥又香”;《实用古汉语大词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版)860页:“生的,与‘熟’相对。《史记·项羽本纪》:‘则与一生彘肩。’”(左右就给了他一只生的猪腿)高中语文教材《鸿门宴》一文将“生彘肩”释为“故意用生彘肩试樊哙”,  相似文献   

20.
一、“受”与“授” 人教版《语文》对韩愈《师说》一文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的注解是: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者,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受,通“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