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事新闻工作14年来,我先后在晚报、党委机关报、都市报三类报纸当过社会、时政、经济、科教等多个不同条线的记者。印象最深的,还是刚参加工作一年多,对被称为公安“110”的一次舆论监督,摸了一把“老虎屁股”。这次报道,不仅是对一个记者良知、勇气和智慧的考验,它所引出的关于媒体应如何开展新闻策划、政法机关应如何对待媒体舆论监督等方面的问题,至今仍值得我们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2.
如今的晚报(包括地市级在内的晚报),已基本上是按照新闻规律来办的一类报纸。卸下“摆事实讲道理”的狭隘宣传功能,它逐渐扎入市场经济的猛浪,通过传播信息、加强服务、丰富娱乐等手段,拉近了与广大读者间的距离。近两年来,包括《湖州晚报》在内,面对周边大中城市都市报纸的纷纷抢滩,作为应对措施之一,许多地市级晚报都增加了本地新闻的容量,强化“贴近性”,以彰显它的“本土特色”与直接影响力。他们提出一句响亮的口号,就是“近些近些再近些”。什么叫贴近性?如何贴近?笔者结合自己的认识与实践感受,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在一次省级党报总编辑座谈会上,一位与会者指出,当前党委机关报的宣传与传播,存在着“三多三少”的状况。即报道领导层的会议和活动多了一些,报道人民群众关心的新闻事件少了一点;歌功颂德多了一些,舆论监督少了一点;于是,报纸接近领导层多了一些,贴近人民群众便少了一点。这位与会者认为,此种“三多三少”的状况不加以改变,我们的党报就会脱离群众,失去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4.
提出“和谐新闻”这一命题,并非是追赶时时髦,而是从地方晚报的实际出发,从完善自己、发展报纸的需求出发提出来的。大多晚报在创办初期,都凭着一腔热血、一股正气,路见不平就大声疾呼,舆论监督成为了晚报闯开市场的杀手锏。  相似文献   

5.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崛起的地市级晚报,是以社会新闻和舆论监督起家的。这是晚报的传统优势项目和看家本领。在目前的地市级报社中,大多是一张日报办一张子报(晚报)的格局,许多晚报也就很少做或有意识地淡化时政报道,认为那是日报的事儿,搞得不好一是重复二是挤占有限的版面,晚报就是要主打社会新闻,把这个搞好就行了。  相似文献   

6.
较长一段时期,报纸上那种“叫座”的“花边消息”,似乎一直只属于晚报类报纸。在提倡党报亟须“三贴近”的今天,实在有必要让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品种,在党报版面上生根、开花。  相似文献   

7.
张林 《传媒观察》2004,(12):29-30
舆论监督难是当前新闻单位面临的共同难题。地市级晚报舆论监督难上加难。难在何处?一是见报不易。地市级晚报活动区域小,熟人多,碰到问题,记者采访未回到单位,那边说情电话已到。二是难在效果。  相似文献   

8.
4月15日至18日,人民日报群众工作部在湖北省鄂州市举办了“新时期党报舆论监督研讨会(中南地区)”。来自湖南、湖北、河南、河北的20多家地市级党报分管舆论监督的负责同志参加会议,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袁焱舫及鄂州市委书记马荣华出席研讨会并讲话。 与会同志认为,在新形势下,党报舆论监督应与生活类报纸和专业类报纸的舆论监督有所区别,党报的舆论监督必须有利于加强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解决涉及众多群众切身利益的普遍性问题。要达此目的,党报必须在选题、采访、刊发、跟踪报道…  相似文献   

9.
一项调查表明,在报纸众多的版面和新闻中,最受 读者欢迎的是时事版,尤其是国际新闻。在这种激烈的竞争态势中,地市晚报的国际报道承受了来自各方的巨大压力。本报从创刊之初就常年聘请成立了一支评报员的队伍,给各个版面打分,国际新闻版《五洲风云》一直名列前茅,深受读者欢迎。本报国际新闻版在7年多的实践中总结摸索出一套适合地市级晚报的做法,即把握几个“度”。 一、广度。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为了强化地市级晚报国际新闻版在覆盖范围内的局部优势,应加大投入,拓宽国际新闻供稿渠道。这种“大投入才有大产出”的现…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南阳日报》采取“四个一”模式,创新报纸的舆论监督报道,强力推进舆论监督工作,开设了定期刊出的《舆沦监督》专版,并使新闻网络平台、热线电话实现互动,设置了针对性强的栏目,从不同渠道听取读者的呼声,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诉求,有效地密切了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联系,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1.
王建初 《新闻三昧》2003,(11):34-34
改进会议报道,是增强报纸指导性、可读性,使新闻宣传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报纸质量赢得众多读者的重要举措。作为地市级党报,应按新闻“三贴近”要求,加大会议报道改革力度。其目的是,把反映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的心声、服务大局与服务群众、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与讲究宣传艺术结合  相似文献   

12.
新闻时效,历来是判定新闻价值的重要标准。在近代报纸产生之后,特别是晚报产生之后,“今日消息今日报道”(Todays News Today)的“TNT”模式,成为报纸最优时效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地市级晚报的“民生”定位,决定了社会新闻在报纸版面和渎者中占据优势地位;而地市级城市的经济相对落后,对大政方针政策又局限于上传下达,领导层面的思想也较为保守,这使得地市晚报的时政经济新闻多被会议、业绩以及数字所网,失去了时政经济新闻应有的深度、广度和信息量,变得“面目可憎”,  相似文献   

14.
南阳市民爱“听” 南阳晚报.自1月6日全省首家电话报纸——“南阳晚报今日要目” 开通以来,平均每天有350人次拨通16812345这个电话号码.为了让“南阳晚报今日要目”做  相似文献   

15.
杨姣  李炜 《新闻窗》2010,(5):56-56
虽然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开始,“舆论监督”已经成为被中国共产党正式文件确认的概念,并按照“重大情况让人民知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的原则在目后新闻媒体的实践中不断被强化。但是在研究《春城晚报》,一张把“强化舆论监督搜道”坚持了30年的市民报纸的过程中,我们仍然发现.最大的困难来自于如何在具体的版面中来确定哪些报道属于“舆论监督报道”,而这样的困惑直接来源于对“舆论监督报道”内涵的不确定。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2003年度报纸好新闻评比于今年4月底揭晓,作为地市级晚报的惟一一名评委,笔者有幸参加了评选全过程。特将江苏省内地市级晚报的评选情况,做了统计和分析,收获颇多,体会不少。  相似文献   

17.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地市级晚报就广泛性而言,没有国家级、省级大报的优势,但地市级晚报及时反馈市民生活、引起众多市民关注的“轻骑兵”作用,却是省级以上大报所不及的。抓好“热点”、“焦点”、“难点”这“三点”问题报道,深入反映市民生活,是提高地市级晚报影响力,夯实晚报阵地的关键,是晚报人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为了创新“三贴近”的报道形式,进一步提升报纸亲和力,从2009年下半年起,《南阳晚报》在《速读南阳》版开设了“寻找南阳老地名”栏目,至2010年4月共发稿43篇。通过系统报道南阳人身边的老地名,挖掘与之相关的元素,全方位展示了南阳曾经的辉煌——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交通要道,经济繁荣;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军事要塞,兵家必争,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报中翻开了南阳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南阳晚报是一张创刊仅两年多的晚报,不要说同全国性报纸和省级相比,即便是同同一地区的南阳日报相比,它也只是个“小弟弟”;然而就在这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南阳晚报人留下的足迹,却不能不让人肃然。创刊第一仗南阳晚报总编辑包廷怀,是一位典型的北方汉子,那张透着憨气的脸上总是挂着几丝自信。1990年9月,  相似文献   

20.
不敢做批评报道、舆论监督不力是不少地市级党报的“通病”。有些地市级党报只唱“赞歌”,“报喜不报忧”,甚至有的地市级党报取消了舆论监督专版,这也是一些报纸走不进老百姓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