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传统村落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凝结着历史的记忆,是社会文明的直接见证者。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村落逐步消融在时代的印迹里。为促进传统村落在新时代的焕发新生,文章借助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的记忆之场理论,指出传统村落在历史、时间、变迁中凝聚成具有象征意义的记忆场。在此基础上文章剖析了档案部门参与村落记忆场保护的意义,阐释了村落记忆场赓续乡村记忆、留住乡情乡愁、传承文化遗产的功能,并提出了档案部门就如何推动村落记忆场实现功能最大化的策略,以期使档案部门更好地承担起传承、保护、赓续传统村落的主体责任。  相似文献   

2.
个人数字化记忆的安全保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视个人记忆并将其纳入社会记忆保护体系,对于构建和传承集体记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数字/数码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社会记忆的存在形态正呈现出数字化发展趋势,认识和把握这一趋势,有助于我们采取更为有效的策略性措施,推进乡村档案记忆工程建设。本文对社会记忆存在形态的数字化趋势、社会记忆数字化给乡村档案记忆工程带来的时代机遇,及乡村档案记忆工程实施数字化推进策略的现实依据等进行了阐述,重点在于提出乡村档案记忆工程的数字化推进策略,为探索发现乡村档案记忆工程建设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社会记忆资源寿命的有限性以及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对社会记忆造成的冲击,加剧了社会记忆保护的紧迫性。社会记忆保护的方式主要有管理性保护、技术性保护和传承性保护。  相似文献   

5.
数字人文是数字技术与人文研究之间动态对话的结果,是跨学科的新兴研究领域,为乡村档案记忆资源的开发与传承提供了新启示.通过阐述数字人文在乡村档案记忆资源开发中的价值呈现,提出了相应的开发机制:资源建设机制、数据关联机制与记忆活化机制,最后从协作与融合、数字项目驱动、构建"记忆场"三个方面探讨数字人文视角下乡村档案记忆资源的开发路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述了社会记忆与档案记忆,总结了档案记忆的实际运用,分析了档案记忆建构存储性、选择性和连续性的特征,探讨了权利和档案工作者对档案记忆建构的影响,以及档案记忆建构在传承社会文化与延续社会记忆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吴月 《东南传播》2022,(2):128-131
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造成了集体记忆素材库内容的急速膨胀和空前离散,极大地冲击了集体记忆建构的传统机制。在记忆符号与物质残片消失之前,美食短视频作为味觉记忆的集体表征,按照“集体记忆的形成—集体记忆的保存和传承—集体记忆的传播与结晶”的路径,在互联网场域中建构记忆之场,通过视听符号将味觉记忆转化为短视频影像,在时间维度上通过家庭记忆、传统节日等仪式保存和传承城市集体记忆,在空间维度上建构城市群体成员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8.
档案作为社会记忆的形态,档案的保存和延传不仅具有社会记忆的传承功能,同时也潜含着社会记忆的传承机制.对此探讨和分析,有助于我们从功能转向机制,深化档案记忆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9.
乡村档案是乡村历史和文化的现实载体,保护与开发乡村档案对于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文章从社会记忆的视角出发,论述了乡村档案开发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表现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高主体建档意识、完善档案管理机制、构建数字记忆平台、创新文旅融合方式的具体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0.
档案记忆研究不只是一种理论观点、一种理论解说,它对阐释理解档案现象、探讨解决档案理论与实践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本文从档案记忆工程、媒体对档案记忆展演、国家记忆传承、档案部门构筑社会记忆、档案学理论创新等5个方面对档案记忆研究的现实意义进行了阐释,以表明“走进记忆之门”的档案学,还要进入记忆的堂奥。  相似文献   

11.
乡村记忆档案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是记录各种乡愁的记忆载体。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一些乡村的村容村貌、村庄院落、风俗古迹和传统文化渐渐远去,有的面临消失。建立乡村记忆档案,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保存乡村历史,留住乡村记忆,将乡村记忆完整地记录下来已迫在眉睫。下面,就建立乡村记忆档案,谈一点个人的浅显看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充分阐述社交媒体对社会记忆的建构传承有助于形成基于互联网的社会记忆发展新态势,社交媒体档案记忆的多元化、智能化,亦可推进发展社交媒体建构传承社会记忆的理论与方法。从社交媒体孕育社会记忆建构传承的新环境以及积极影响、消极影响这三个方面逐层诠释社交媒体的社会记忆建构传承,并对如何发挥社交媒体建构传承社会记忆的积极作用,克服避免其消极作用在媒体平台、档案部门、互联网用户等方面提出了应对之策。社交媒体具有记忆价值、人文情感等特质为社会记忆建构传承提供了广泛的发展空间;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树立数据思维、促进记忆“智造”、建立过滤机制等策略为社会记忆的建构传承提供了普世的应用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实现宜于保存、方便利用、审美或显示皇权和皇威等功能,中国历史档案装帧技术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逐步形成一定形式,形成不同工艺和技法。本文基于文化记忆和社会记忆,讨论我国历史档案装帧形式发展、工艺的保留、继承和应用情况,分析工艺失传、失真、失全或缺失对文化记忆和社会记忆产生的影响。历史档案装帧工艺作为一种文化记忆只有返回到社会记忆的层面才能得到长久的传承,传承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在与社会记忆的双向交流中得到不断地更新与发展,但本质属性不能改变。  相似文献   

14.
为了抢救、保护并传承学校记忆,推进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贵州大学档案馆在分析研究构建学校记忆参与者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探索出了有效抢救学校档案、构建"贵大记忆"的方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可为贵州省乃至全国高校构建本校记忆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城市记忆工程":档案部门传承与建构社会记忆的亮点工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近年来我国档案部门开展城市记忆工程的活动状况进行了简要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就其对档案事业自身发展的时代意义、对档案部门参与社会记忆传承与建构的意义及其实践与理论思考等进行了探讨。如果说社会记忆为档案学研究注入了学术新元素,那么城市记忆工程可以说为档案界开展社会记忆的传承与建构研究提供了实践载体和研究切入点,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6.
城市记忆传承城市文化,在城市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分析城市记忆、城市记忆工程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记忆与城建档案的关系,并结合绍兴市城建档案馆的工作实践,对城市记忆视角下如何开展城建档案工作提出了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7.
从文化传承的视角,以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梅河路龙舒时代广场的形态空间设计为例,探讨"城市记忆"的城市设计思想方法与形态空间设计的问题,"城市记忆"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实质上是一个城市记忆载体文化传承与空间再现的城市设计问题。其形态设计绝不仅仅是对历史信息的简单复制,而是要传承其优秀的、有代表性的文化。其根本目的在于城镇形象特色的塑造。  相似文献   

18.
档案记忆的形成是档案社会化的产物,作为社会记忆的重要传承形式,对其社会进行系统的阐释和解读必须建立在了解档案记忆社会框架的基础上。本文首先从档案记忆框架存在的必然性出发,通过分析其对于社会记忆的整合作用凸显其研究的必要性;其次,将档案记忆的框架类型分为机构框架、媒介框架和主体框架;最后分析了记忆框架研究对于档案记忆观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郭桂萍崔瑀 《视听》2023,(9):110-113
乡村怀旧短视频通过乡村符号化景观对乡村生活进行重演,利用画面、声音、文字带领观众沉浸式感受乡村,唤起并重塑了人们脑海中的乡村记忆,引发了大众的乡愁。虽然大众能在乡村怀旧短视频制造的乡土记忆中获得暂时的精神放松以及乡愁的抒发,但媒介选择性地制造乡土记忆以及资本的过度介入,破坏了乡土记忆的真实性,使得乡村面临着被异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在档案记忆观理论中,档案在社会记忆建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由于社会记忆的形成和传承必须依赖于系统的社会框架,所以分散、无序的档案材料不具备系统记忆的功能,只有经过系统编纂整理的档案才能作为具备记忆特征的资源参与到社会记忆的建构中去.论文从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思想性出发,通过阐释档案文献编纂与社会记忆之间的关系,介绍了档案作为建构社会记忆的重要资源的合理性,并就在社会记忆的视角下如何改进档案文献编纂工作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