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新闻写作的前提。新闻采访过程中除了要记者掌握好采访技巧外,更重要的一点是新闻采访前要做好准备,这样才会在采访时得心应手,获取想要得到的有价值的信息。基于此,着重论述新闻采访前需要做的准备,以及新闻采访前做准备的重要性,以期促进新闻采访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新闻采访工作是一门艺术,记者在具体新闻采访工作中要有一定技巧,充分展现新闻采访的魅力,要从发问技巧、全身感受、反复比较等方面充分展现出多种艺术,提高感染力,调动被采访者的闻源答复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顺利完成采访任务,使新闻采访在实际工作中化为一项艺术魅力的展现.  相似文献   

3.
胡乔木同志提议:人人要学会写新闻。作为以前当过新闻记者、现在从事《新闻采访和写作》教学的笔者,非常赞成这个提议。 要学会写新闻,首要的是要学会采访,因为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采访,就没有写作,没有成功的采访,也不会有成功的新闻写作。所以,许多有成就的记者,都把采访作为自己工作的第一任务来对待,他们无不是在采访上下了很大功夫的。三十年代的斯诺、范长江为什么能写出轰动一时的《西行漫记》和《中国的西北角》?就是因为他们分别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新闻意识的概念和内涵以及怎样在新闻采访工作中不断培养良好的新闻意识;论述了新闻采访要有充分的准备:一种是采访前有针对性的准备,一种是平时注意方方面面积累的准备;论述了新闻采访工作需要掌握和利用公关吸引、移情效应等公关交往艺术。  相似文献   

5.
在新闻采访中,要对有新闻价值的人、事进行准确、迅速、客观、生动的报道,就需要探索并掌握新闻语言所蕴含的基本规律,而语用预设就是新闻采访中常用语言技巧及基本规律之一。运用语用预设能够传递更多的信息,并能够在采访中保持头脑的清晰,防止语言陷阱。本文就新闻采访中的语用预设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6.
采访技巧是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经常运用的访问技巧和访问艺术,它是记者获取新闻素材、了解事实真相的重要方法.记者采访时常用和需要掌握的采访技巧包括:采访前要做足准备工作;采访时应注意提问的技巧;要善于观察和倾听;当被采访人缺席时,可以通过大量采访周边的人获得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技巧无定式,需要记者在长期学习和“三深”、“三贴近”中不断积累,掌握多种采访技巧,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采访风格.  相似文献   

7.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采访便没有新闻.校报新闻虽不同于一般商业性报纸的新闻,但就采访而言,其目的和手段都是相同的,同样是一门思想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艺术.它的思想性体现在校报记者和通讯员要有一个正确的思想方法,有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有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深入调查研究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它的实践性体现在它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反复地训练才能真正学到;它的综合性体现在它不但要掌握好采访本身的知识和技巧,同时还要掌握好它与有关方面的知识,如新闻采访与心理学、新闻采访与美学、新闻采访与法学、新闻采访与公共关系学等等,总之,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好.一切优秀的新闻写作都是以成功的新闻采访为基础的,而促使新闻采访的成功的因素也是各种各样,就校报工作而言,大致有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8.
对于新闻采访写作技巧来说,内容尽量的段是其中最主要的要求,同时也是衡量新闻写作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新闻采访的内容短而精炼,能够让阅读者快速了解其中的信息。当然,除了短之外,新闻采访写作还应该快,这样才能确保它的时效性。所以,在新闻采访写作中,最重要的技巧就是短、快,必须要做到这两点,才能去追求写作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韩蕾 《华章》2013,(28)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是一门艺术。不善于提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活动的时候要掌握一定的提问技巧,才能使采访顺利进行。记者若想从采访对象身上了解到情况,就必须使用各种技巧来让对方开口本文就新闻采访提问的艺术和技巧进行了分析,从而达到提高新闻采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传播中必然涉及到许多社会伦理道德问题。新闻的获取可能往往以被采访对象的尊严、情感的丧失为代价,要尽可能避免对采访对象的情感伤害,即使为此放弃采访也在所不惜。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责任,与任何一种工作的职业责任一样,要与社会伦理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11.
新闻报道的合法性不仅要求内容的合法,同时也要求形式的合法。隐性采访作为一种有效的采访手段,为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所采用,由此也带来了许多新闻侵权问题的发生。因此,在隐性采访中必须规避新闻侵权问题。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新闻学的专业基础课,新闻写作教学必须强化采访和写作两个实践环节。只有带领学生走进新闻现场,走近新闻人物,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选择新闻,学会新闻写作。  相似文献   

13.
新闻采访是彼此交流情感,挖掘内心世界的心理交流过程。在采访过程中,不同类型的采访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积极合作型、不合作型和一般配合型。对此,记者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调适,通过与采访对象有效地交流和沟通,确保新闻采访的成功。  相似文献   

14.
体验式采访作为一种特殊的采访形式,由于它具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点而被各种媒体广泛采用。但它也有一些局限性,不能滥用。运用体验式采访,必须合理选取采访人员能够驾驭的适当新闻事件,精心选题并把握好采访的度,从而发挥其在新闻采访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隐性采访已被广泛采用,也由此引来一系列法律问题。新闻立法应当承认隐性采访的合法性,并在此基础上对隐性采访予以适当调整。具体而言,应当建立隐性采访的采访者从业资格制度;严格隐性采访器材管理制度;采访内容应限定在公众有权知晓但显性采访却无法获得的信息;采访应基于维护公共利益之目的。同时,应加强新闻审查机制对隐性采访的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同志的新闻观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是新闻应当以科学的思想为指导,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他的这种思想对我国当前的新闻工作具有如下指导意义:一、新闻工作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二、要把握好受众心理,处理好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隐性采访是非公开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收集或披露新闻素材的方式,它能真实地采访到公开方式难以获得的新闻素材,将社会丑陋现象曝光,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增强了舆论监督的力度,因而受到各新闻媒体的普遍青睐。但同时,隐性采访是否合法,作为舆论监督手段是否值得提倡的疑问也在学界存在。隐性采访有一定的法律基础,对隐性采访可以有条件地合法化,即隐性采访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在道德的约束下采用,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限制和规范。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从当前国内新闻采访教学现状出发,针对新闻采访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根据我校新闻采访课改革的实际需要,对新闻采访教学进行了大、小课相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创造性,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新闻工作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党报是党的喉舌,中国共产党自成立时起,就十分重视新闻宣传工作,特别重视党报在思想政治宣传中的主力军作用.土地革命时期以《红色中华》为代表的党报宣传,对当前党的宣传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第一,必须充分发挥党报在思想宣传阵地中的引领作用;第二,新闻报道要具有目标性;第三,必须加强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电视新闻通常由图像和声音两个部分构成。而电视新闻美是电视新闻的图像美和电视新闻的声音美所共创的。因此,为了获得电视新闻的最佳美学效果,必须在图像和声音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