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光潜先生在《咬嚼字》一(高语二册)中阐明了“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并“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推敲”的典故最早当见于唐人韦绚撰《刘公嘉话录》(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又见于五代后蜀何光远《鉴戒录》、宋人计有功《唐诗记事》、阮阅《诗话总龟》。阮阅之言最为简洁:  相似文献   

2.
“推敲”这个词妇孺皆知,关于“推敲”的一段文坛佳话大家也是耳熟能详。《隋唐嘉话》《唐诗纪事》《诗话总龟》《苕溪渔隐丛话》等都有记载。其中北宋阮阅《诗话总龟》最为生动详尽。“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推’字,炼字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贾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说:“‘敲”字佳。’  相似文献   

3.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以强烈的土地环境意识表现了当代人的生存观念和价值取向,频频出现于报刊、标语之上,广泛播于人口。但对这两句诗的当初含义、作者和时代却鲜为人知。 这两句诗已见于《全唐诗》卷795,题为“石晋兵部贺公作”,全诗如何不得而知。石晋就是五代时的晋朝,公元936年建治,10年后国亡。宋《王直方诗话》(引自《宋诗话辑佚》卷上)和《苕溪渔隐丛话》卷58皆说:“张嘉甫言‘余少见人诵一诗云:“但存方寸地,留下子孙耕。”不知何人作。后过昆陵汪迪家,出所藏晋水部贺公手书。乃知此诗贺作。”’由这两条材料可知,诗乃五代寸晋人作。由于资料不够完整,所以含混处甚多。考《诗话总龟》前集卷19在这几句话以后尚有如下文字:  相似文献   

4.
新版高中语义第二册所选的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鼓”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  相似文献   

5.
《苕溪渔隐丛话》是《诗话总龟》的补编,它有为元祜党人张扬的目的。在体例上,它摈弃了《诗话总龟》分门纂集的形式,创造了以年代人物先后次第纂集的形式。胡仔的诗学观基本上是继承、沿袭了黄庭坚的诗学思想。他强调征实,反对凭空造语,推崇夺胎换骨的作诗方法;他提倡言简意足的表观方式,崇尚变化新奇之美,主张自出胸臆、艺术创新。  相似文献   

6.
《初中生》2015,(20)
我们在阅读古诗词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文学现象——偶合,即后人在作诗时无意中写出了与前人诗意相似的现象,正如范唏文在《对床夜话》中说:“诗人发兴造语,往往不约而合.”阮阅《诗话总龟》中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宋代诗僧惠崇曾写过两句诗:“河分冈势断,春入烧痕青.”当时的读书人都很喜爱,然而这却是偶合了唐人的诗句.惠崇有个师弟向他学诗,学成后就赠诗一首云:“河分冈势司空曙,春入烧痕刘长卿.不是师兄多犯古,古人诗句犯师兄.”对惠崇作了善意的调侃和揶揄.  相似文献   

7.
诗仙——李白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诗歌多有寻仙访道的思想贯于其中,飘逸如仙,故称为“诗仙”。据《诗话嵬龟》载:“宋景文评唐人诗云:太白仙才,长吉鬼才。”  相似文献   

8.
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朱光潜先生借用丰富的实例、敏锐的感受和细致的分析启示我们:无论写作还是阅读都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本着这种精神,我们应该“随处留心玩索”“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的好习惯”。深获教益之余,也想做一点文字推敲的尝试,尝试之一便是对《咬文嚼字》中“推敲”的再推敲。  相似文献   

9.
《陈辅之诗话》15.道味竹鸡呼我出华胥。(第294—295页) 按:应作“华胥”,即“华胥氏之国”省语。《列子·黄帝》:“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后因以“华胥”指代梦境。《潘子真诗话》10. 魏道辅诗  相似文献   

10.
南宋类书《锦绣万花谷》将《哀挽歌》作者定为卢多逊,《全宋诗》卷十八也将其著作权系于卢多逊,这实属误收。其作者应是唐人卢延让,其本来诗名应为《哭李郢端公》。理由如下:一、阮阅编《诗话总龟》中收其诗,诗题为《哭李郢端公诗》,他生活年代早于《锦绣万花谷》编撰年代;二、《锦绣万花谷》所收为节录,《诗话总龟》则相当完整,并与《全唐诗》卷七一五收录诗题与诗文一致;三、李郢与卢延让生活时代一致,且长卢延让四十岁左右,在时间上存在卢延让哭祭李郢的可能性;四、从诗歌涉及的地点看,符合李郢的人生经历。其舛误具体过程虽难以详明,但《全宋诗》将晚唐卢延让的《哭李郢端公诗》误为宋初卢多逊的《哀挽歌》则是可以肯定的。  相似文献   

11.
严羽(沧浪)的《沧浪诗话》(以下称《诗话》)是宋代一部最有特色的诗话。一般宋人认为,“诗话者,辨句法,备古今,纪盛德,录异事,正讹误也”(许顗《彦周诗话》)。故宋诗话,或“旁采故实”,或“体兼说部”(《四库全书总目·诗文评类序》),而《沧浪诗话》以其理论性和系统性在众多的宋诗话中脱颖而出。正如毛晋《沧浪诗话跋》所评:“诸家诗话,不过月旦前人,或拈警句,或拈瑕句,聊复一段公案耳。惟沧浪先生  相似文献   

12.
古代诗人和诗评家都很重视诗情的含蓄.宋代欧阳修认为:诗最好能“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六一诗话》);清代吴乔也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围炉诗话》).含蓄,就是不直不露,能将诗情表现得更深更浓,刘勰把它比作“河流中蕴藏着的珠玉”(“川读之韫珠玉”);含蓄,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姜夔:《诗说》),给读者留有余地,由读者去咀嚼,去领悟.  相似文献   

13.
以前听过“推敲”的故事,总觉得太过了,哪有斟字酌句到这个地步的呢?后来,我参加了《创》同题擂台的作文比赛,方才知道,所谓推敲,必须如此. 题目要求仿写《惊蛰》一文,结构一致,字数相同,内容还要贴近自己的生活,文字要写出自己的个性.我的天,这不就是戴着镣铐还要跳一支灵活的肚皮舞吗?当我心惊胆战地把文章递交给编辑老师时,结果可想而知. 当然,我没那么容易气馁,怀着初生牛犊的勇气连忙在电脑上删删改改,尝试和体会不同字词的搭配带来的细微差别.晦涩难懂的文字,模棱两可的语义,渐渐从原稿消失.我信心满满地呈上了二稿,结果,唉,还是没过.  相似文献   

14.
以前,多次听《推敲》一课,教师的教法都如出一辙:一般都是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明确用“敲”的三点好处;然后通过介绍“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等故事,启发学生在今后的语言实践中要养成推敲的习惯。而最近听一位教师教学这课时,却一改这种方法。他在学生明确了用“敲”的三点好处后,“节外生枝”地安排了如下这个让人耳目一新的环节——  相似文献   

15.
初五册课本有诗话《推敲》一则,肯定用“敲”字比‘推’字好。但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对此持相反意见。他在《咬文嚼字》一文中说:“‘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  相似文献   

16.
《升庵诗话》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杨慎评论诗词、记载诗人故实的一部专书,自明代以来,版本较多。目前见到的有三种:一是明刻本《升庵诗话》,是个残本,仅存三、四两卷;一是《函海》本《升庵诗话》,十二卷;一是《历代诗话续编》本《升庵诗话》,十四卷。此外,收入总集或别集的有:《丹铅总录·诗话》四卷,《升庵文集·诗类》八  相似文献   

17.
<正> 《静居绪言》刊于郭绍虞先生主编之《清诗话续编》。郭绍虞先生“为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理论,平生搜集清人诗话不遗余力,而朋辈中复有以孤本、抄本见贻者,故收藏较为完备”(《清诗话续编·前言》),而《静居绪言》即是“未刊稿本”(《清诗话续编·校点说明》)而首次于《清诗话续编》中公诸于世的,确实弥足珍贵。此书作者“阙名”,据其于《清诗话续编》中排列顺序看,郭先生当视之为乾、嘉年间著作,并  相似文献   

18.
论诗     
前人论诗者众矣,唐末司空图作《诗品》,列诗为廿四品;宋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提出:“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清代叶燮在《原诗》中又提出“才、识、胆、力”四者,足见诗中所重,因时而异。我以为今日为诗,宜从立意、胸襟、谐律、审味四者入手。兹就管见所及,阐述如次。一曰立意。清王夫之《姜斋诗话》云:“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  相似文献   

19.
《唐摭言》对罗虬《比红儿诗》本事的记载在表述上有漏洞,为了堵住这个漏洞,《太平广记》添枝加叶,首次提出了罗虬杀红儿的说法。《诗话总龟》等书只叙述罗虬赞美红儿的事。就现有材料看,罗虬杀人与否,还是以存疑为上。《比红儿诗》语句自然流畅、音韵和谐响亮,读来琅琅上口,显示出罗虬不凡的诗艺,“三罗”齐名而并称,罗虬并没有浪得虚名。  相似文献   

20.
诗话产生于宋代,也兴盛于宋代。其中影响最大、引起争议最多的应首推严羽的《沧浪诗话》。 宋代诗话据郭绍虞《宋诗话考》所著录,共有八十八种之多。在众多的宋代诗话著作中,《沧浪诗话》派生出了明代“七子”的“格调说”和清代王渔洋的“神韵说”,又引出了宋以后“诗话之话”的话头,清人冯班在《钝吟杂录》中专辟一卷义正辞严地履行《严氏纠缪》的职责。他们都毫无顾忌地站出来或抑或扬地来断这千百年公案。为什么围绕着《沧浪诗话》会出现这种纷杂的文学现象?这还要留给文学史研究家们去解说。本文试图解说的是《沧浪诗话》所涉及的有关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