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大众自我传播的时代,专业的新闻生产机构并不会消失。它们从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挑选并加工新闻,但报道的议程、框架甚至内容不再仅仅由专业媒体决定,公众已参与到整个新闻生产、流通、消费的过程中。由专业人士与一般公众合作的公民新闻生产模式将成为未来的主流,新闻不再是过去那种完整的封闭作品,而是不断接受验证、质疑与补充的开放系统。然而,传统的新闻教育遵循以大众媒介组织为核心的企业化训练模式,并未为公民新闻时代的到来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2.
影响新闻工作者新闻价值框架形成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价值框架作为新闻生产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基本新闻价值观,是架构研究中的热点,但对于新闻工作何以采用某新闻价值框架,其影响因素则鲜有研究。本文通过对新闻工作者随机抽样调查的数据的研究发现,新闻工作者的从业动机,新闻工作者对媒介的社会功能的认知与他们所采用的新闻价值框架有着高度的相关关系,并用新闻专业主义的概念解释了中国新闻制度改革过程中的新闻工作者的新闻价值框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在媒介融合发展成为常态的新闻生产环境下,新闻的制作、传播和呈现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新闻编辑应当顺应媒介环境的变化,掌握融媒体新闻制作的专业技能,实现转型升级。本文首先介绍了融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接着论述融媒体时代新闻编辑优化转型的重要性,最后探讨了融媒体时代新闻编辑优化转型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尤其是社交媒介的发展使新闻的创作不再局限于专门的媒体机构,社会公民也可以成为新闻创作的主体。新闻众筹是众筹与新闻的巧妙结合,是集结了大众力量进行的新闻生产活动。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新闻众筹为公民新闻带来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5.
杨旭 《东南传播》2011,(9):137-139
《焦点访谈》与《新闻调查》已成为国内新闻评论类电视栏目的经典范式。它们锐利的新闻眼光,开阔的舆论监督视角,透彻的新闻话语评析以及规范化的新闻报道实践在当下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社会影响。近年来,新闻批评成为我国电视新闻媒体阐释媒介观点,树立媒介公信力的有效途径。本文尝试分析《焦点访谈》与《新闻调查》在新闻批评中的叙事框架差...  相似文献   

6.
新闻是通过传媒媒介对社会信息的一种公布和反映。而新闻中,新闻框架的倾向性代表了新闻工作者在意识形态上对于新闻信息和事件的一种主观上的态度,新闻框架的倾向性直接影响到了新闻信息反映的社会状况的真实性。为此,本文就新闻框架的倾向性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公民共享新闻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华南虎照事件为由头,分析公民共享新闻时代出现的原因和公民共享新闻存在的影响。文章认为全民共享新闻时代必须到来,应从多个方面重申传者和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维护这个新时代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现代传播技术为支撑的公民新闻使得普通公民能够介入以往可望而不可即的新闻生产流程,并为新闻业带来了诸多积极变化。但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视角而言,普通公民在兼职化、个体化状态下传播的新闻信息除了其可信度及客观性难以保证之外,还存在着新闻信息的表层化、定格化、零散化等问题,无法像专业的媒介组织那样进行深入化、延展化的系统新闻生产。因此,公民新闻与专业新闻绝不会是一种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更应该是一种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补充关系。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有关“官权富”的新闻总在网络上频繁掀起舆论大波。当这类事件发生时,大众媒介趋向于将事件简单标签化,进入二元对立的“官权富”媒介再现框架,夺取稀缺的注意力资源。却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缺乏对当事人的人文关怀.表现出盲目反精英、反权威、反体制的民粹主义倾向。文章从媒介框架理论和“官权富”事件的媒介再现出发.结合中国留学生在美遇害的“南加大枪击案”的舆情传播过程,对其中缺失的新闻真实性和理性的公民媒介素养进行分析,呼吁“官权富”媒介再现框架的理性回归,建设一个客观理性的媒介文化传播环境。  相似文献   

10.
Web2.0时代,受众拥有着自主生产与传播信息的平台,每一次新媒体革新的出现都推动着公民新闻一次进步。2010年是中国的微博元年,微博不仅成为新闻事件传播的平台,其本身也成为事件的一部分,推动着事态的发展。本文选择乐清村委会主任死亡事件为例,分析微博时代公民新闻的生产过程,及其呈现出的新特点,并对微博公民新闻这一新兴平台当前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1.
县级融媒体的建设一直处于动态发展中,学界关于县级融媒体的研究首先是基于技术进行资源整合的探讨,其次是关于县级融媒体发挥社会治理功能的探讨,而从新闻本身出发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以框架理论为理论依据,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县级融媒体的新闻生产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新闻生产的高、中、低三个层次的框架中,县级融媒体均表现出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框架特点,但仍存在延续传统媒体时期框架的情况,在新闻生产上并未完全顺应新媒介的媒介逻辑。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时代,多主体参与的信息传播新格局已经形成。公民新闻打破了由媒介组织及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利益组织垄断媒介传播的垄断局面,与专业新闻机构一起承担着社会信息传播、舆论监督的职能与任务,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左右媒体传播的控制属性和规范力量,可说是对传统媒介控制理论的改写与补充,这一切需要从社会环境、新闻实践和理论演绎三个层面去研究与理解。  相似文献   

13.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新闻传播者、传播内容和受众都发生了变化,新闻专业主义也因此被消解,传媒机构的新闻生产权力被分化,虚假消息、传播内容碎片化、随意性与网络语言暴力现象频发。面对新时代、新挑战,可以从传播者、传播环境及内容等视角对新闻专业主义进行重构,加快媒介融合,专业新闻工作者参与自媒体传播的同时要加强公民媒介素养的引导,完善法律法规,强化行业自律,采用实名制保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  相似文献   

14.
刘荒石 《今传媒》2013,(2):71-72
当下,新兴媒介在日常的信息传播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促使新老媒介呈现融合发展之势,这将给传统的新闻生产提出新的时代命题。为了信息传递的便捷、有效,有必要探索融合新闻的生产模式。在新闻生产的过程中,新闻信息的采集与交流、新闻信息的整合与创意、新闻内容的归置与表达、新闻成品的传递与反馈等环节都要融合,新闻生产者的专业技能也要适应这一趋势。唯此,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邹军 《当代传播》2011,(6):86-87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对新闻传播教育的改变源于两个层面的冲击:对于整个社会信息系统而言,它降低了新闻制作和传播的门槛,从而对职业新闻传播人员的专业性要求更高;另一方面,对于现实的新闻传播业而言,媒介边界模糊,同时跨越两个或两个以上媒体形式进行新闻生产与分发的融合新闻已成潮流,媒介融合是当前传媒业发展的最大趋势。在新媒体催生的公民新闻运动中,全民记者已经不是神话。在突发事件的现场,职业记者因为不能在第一时间到达,从而被无处不在的"公民记者"甩在身后,沦为事件报道的追随者或"二传手"。不仅如此,在一些重大事件中,由于  相似文献   

16.
王飘岩 《采.写.编》2021,(11):131-132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成为我国发展的新要务,如何提升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是当下中国媒体的重要议题.本文以湖南广播电视台纪录片《我们的非洲朋友》为例,分析其迅速走红的原因,说明在新媒体时代框架理论及其应用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重要转向——国际传播的关键已从传统媒体时代只关注媒介框架转向对受众框架以及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之间互动.这对我国今后"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实践,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雾霾屡屡成为舆论风暴的焦点,雾霾报道在特定的时期占据着媒体的版面,媒体的叙述框架在一定意义上建构了受众的现实认知。通过对《华商报》和《西安晚报》中关于西安雾霾天气报道研究发现,在竞争的媒介场域与话语平台中,就报道数量、报道版面、报道类型、报道篇幅、消息来源、报道基调和报道主题等而言,传统纸媒的新闻生产对现实进行了合法性的话语修饰,扮演了现实化妆师的角色,缺少政策的反思,缺少忧患意识,进而反思媒体雾霾新闻生产中应有的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22,(2)
数字技术为新闻的视觉表达提供可能,推动数字新闻生产的视觉转向。本文采取生态化路径考察数字新闻生产的视觉化趋势,以图像的观看、制作和传播三个动态过程为框架,系统性研究数字新闻生产的视觉化特征及其文化逻辑变革。本文提出,数字新闻生产的视觉转向带来视觉手段的重塑、新闻内容的"再媒介化"和渠道与模式的多元化,在新闻组织逻辑、叙事机制和思维方式方面,呈现出开放与透明、平等与个性以及直观与流动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本文梳理了新闻生产社会学的研究范畴、理论框架、路径取向与发展现状.认为新闻生产社会学是媒介社会学的分支,其研究路径主要来源于媒介社会学.新闻生产社会学是一种新兴的重要理论,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路径,主要从社会结构与组织的角度对新闻生产予以关照.  相似文献   

20.
沈爱君 《今传媒》2016,(2):45-47
争议性新闻事件的报道一直都是媒介关注的重要主题.本文通过对争议性事件、框架理论等概念的梳理,从传统媒介理论如议程设置理论、编码—解码理论视角出发,分别讨论了争议性事件报道中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的呈现方式以及二者之间的差异,提出了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之间进行有效互动的必要性和相应的互动策略,从而为争议性新闻事件的报道提供理论参考和对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