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地方戏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戏曲艺术可以改变传统的"说教"模式,寓教于乐,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和道德情操.试图通过课堂教学、整合戏曲教育资源、运用网络技术手段等三种途径将戏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实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传承文化的双赢互动.  相似文献   

2.
在"双一流"建设与高校教育改革推进过程中,高校思政教育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高校教育质量的综合提升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艺术教育,尤其是美术教育。本文将结合高校美术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关联,探寻两者相融的实施路径,探究高校美术教学与思政教育交叉融合的时代意义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3.
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受课本文化课程的局限性、文化融合程度不高和教育资源挖掘有限等因素影响,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亟需构建新的教育体系.地方资源在乡村振兴的红利下不断被挖掘,其自然、产业、文化等资源可以通过有效路径与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结合,通过建立实践基地、学院共建、"互联网+"等模式拓宽地方资源教育影响覆盖面,...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后,多元化文艺进入市场,传统艺术正日益受到现代生活的挑战;作为一种口传心授的艺术形态,地方戏曲出现了"断代"局面,我们现行的艺术教育模式中,教材内容极少涉及戏曲,而地方戏曲在高校推广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素质、传承民族传统、还可以提升和丰富高校文化意蕴,意义深远。文章试从淮北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现状入手,探讨地方戏曲融入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的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后,多元化文艺进入市场,传统艺术正日益受到现代生活的挑战;作为一种口传心授的艺术形态,地方戏曲出现了"断代"局面,我们现行的艺术教育模式中,教材内容极少涉及戏曲,而地方戏曲在高校推广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素质、传承民族传统、还可以提升和丰富高校文化意蕴,意义深远。文章试从淮北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现状入手,探讨地方戏曲融入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的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6.
戏曲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戏曲艺术走进高校音乐课堂是发挥戏曲艺术教育优势,陶冶学生情操,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举措,是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王丹 《华章》2011,(23)
豫剧是中原地区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戏曲,作为一名在地方高校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对豫剧这一地方戏曲民族文化进行研究,并注重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进行学习和艺术传承.教师应该牢牢把握住音乐课堂这个基础阵地,勇于和学生之间搭建起沟通,交流的桥梁,让学生对家乡的戏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热爱和传播它,从而达到保护、继承和发展豫剧的作用.使地方戏曲这个民族传统文化永不流失,薪火相传.  相似文献   

8.
《柳州师专学报》2019,(2):146-148
艺术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而且能够提高思政教育的德育功能。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借鉴艺术的思路和形式,创新思政课程教学模式,融合艺术教育内容,充分发挥艺术教育"以美移情"的功能,有助于提升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正>艺术是一种将抽象意识形态具象化的表达方式,其具体表现形式有戏曲、舞蹈、美术等。从艺术作品的性质和内容来看,其取材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其体现出的核心价值和艺术品质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高校开设的公共艺术教育类课程,以独特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吸引着学生的关注。为进一步满足教育改革要求,高校应尝试将公共艺术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将艺术中的育人哲理与思政教育思路相衔接,充分发挥其育人价值,以满足现代化人才培养需求。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思政课是对高校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也是宣扬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阵地。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也给高校思政课带来了新的机遇与与挑战。"微课"是在互联网兴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其在多学科领域的实践中都体现出了独特的优势。本文在分析高校思政课开展现状以及"微课"用于思政教育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思政课中有效运用"微课",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信息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已然推动社会全面进入大数据时代。这一全新发展趋势在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其提出一定挑战。面临挑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如何因势利导,实现传统教育优势与大数据技术二者间完美融合,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发展,也已成为当下一大重要研究课题。在详细阐述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发展之"机"与"危"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发展三大可行性路径,以期为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2.
我国戏曲剧种历史悠久,剧种繁多,是高校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高校肩负了传承民间艺术的重任,更有必要加强戏曲教育.本文从振奋民族精神、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才能两个方面研究了戏曲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高校艺术教育是实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地方高校的艺术教育的开展应根据本地实际,发挥地方高校的比较优势,大力革新教学内容和手段,达到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弘扬民族艺术,传承民间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区情教育是区域发展需求与学生个人理想追求的交汇点,是地方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宏观目标与微观目标的结合点.基于全校性分层抽样调查和连续三年的追踪访谈,对邢台高校的实证研究表明,区情教育是撬动和激活思政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有力支点.通过"融入式"、"嵌入式"两种方式,构建党政领导带头、专职教师为主体、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区情教育大格局...  相似文献   

15.
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以课程思政理念为指导,将思政教育内容与中药学专业课程教学有机融合,是地方高校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关键措施.该文从“三全育人”的宏观视域对地方高校中药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路径进行研究,以期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6.
吕聪 《现代职业教育》2022,(15):148-150
在国家越来越重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思政教育模式,特别是要大力推动"互联网+"思政教育向纵深发展.尽管大多数高校都立足于构建"互联网+"格局,积极探索多元化、系统化的思政教育模式,但"互联网+"的应用仍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对此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在简要分析"互联网+"对高校思政教育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形式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构建高校"大思政"理念,以劳动课教育实践为手段,实现思政教育和劳动课协同育人,这种教育模式既符合当代高校的发展要求,也利于为国家培养所需人才.本文探讨了构建新时代高校大思政理念、在高校设立劳动课程的必要性,明晰了思政教育与劳动课程协同育人的具体思路,以期...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高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无论对于大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还是对于戏曲艺术本身的保护和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宁波市高校大学生为例,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对目前高校戏曲艺术教育的问题与不足进行了分析,并从戏曲课程建设、戏曲社团建设、当地戏曲资源利用等方面,对高校戏曲艺术教育的推进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郭玉华 《科教导刊》2021,(2):98-100
课程思政是高校教书育人模式的一种创新,是高校全员立体化育人的有效途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包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价值引领是课程思政的目的.地方本科高校在价值引领上应体现地方文化、历史和经济发展成效,突出地方思政特色.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应围绕人才培养方案,设计"阶段式、课程群式、联动式"的立体化、全方位模式.通过把课程思政内容纳入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设立示范项目、建立多元化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和提升教师育人水平等途径,有效实施课程思政内容.  相似文献   

20.
在课程思政育人的大背景下,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运用SWOT定性分析和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堂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展开综合探讨,旨在探寻课程思政视域下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堂的改革方向,并进一步提出优化策略:一是完善地方传统文化进课堂制度建设;二是提升高校教师对课程思政尤其是地方传统文化的教学能力;三是创新地方传统文化进课堂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