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导写十二法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古文十弊》中说:“文成法立,未尝有定格也。”王若虚在《文辨》中又说:“定体则无,大体须有。”他们的意思是说“文无定法”又“文必有法”,这是合乎辩证法的。因为,就文章是纷纭复杂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来说,不可能有“定法”;但从客观事物的规律性总会被认识来看,又不能  相似文献   

2.
《文辨》是王若虚专门论述文章之学的文话著作,该书以辨博著称,论文推尊苏轼,具有明显的金源文化特征。《文辨》以文章“惟适其宜”为一以贯之的原则,对文字表达、文体风格、文章体制等方面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构成了一个自适的体系。  相似文献   

3.
诗有“诗眼”,戏有“戏眼”,文有“文眼”;散文贵有“文眼”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何谓文眼,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散文中的文眼,就是一篇散文中用含义深刻的关键性的词语,贯串全文,成为照见全文的窗户;也是作者在艺术构思中所进行的艺术思维的凝聚点。  相似文献   

4.
导写十法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古文十弊》中说:“文成法立,未尝有定格也。”王若虚在《文辨》中却说;“定体则无,大体须有。”他们的意思是说“文无定法”又“文必有法”,这是合乎辩证法的。因为,就文章是纷纭复杂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来说,不可能有“定法”;但从客观事物的规律性总会被认识来看,又不能没“有法”。这里提出的导写十法正是基于后者。  相似文献   

5.
“以文为诗”,按约定俗成的说法,就是指严羽批评宋诗的“以文字为诗”。(《沧浪诗话·诗辨》)它与“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共同构成了宋人诗歌的三大时代特色。 “以文为诗”,就是以作散文的某些手法(尤其是语言文字方面的)来作诗。具体说来,宋人的“以文为诗”,其表现形态约略可概括为以下8种: 一是句式参差。它不再在一首诗中,拘守于只用西言、五言或七言等比较固定的模式,而是随着感情的变化,和所要表达的内容的不同情况,错杂运用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直至十七言等自由伸缩、灵活机动的散文句式,而不讲划一。但又总以某一种句式为主,构成大体整齐的样子,不失“诗”本体的特征。如郑侠《谢太守惠酒》、(《宋诗钞·西塘诗钞》一诗以七言句式为主,而杂以三言、四  相似文献   

6.
某大学办的杂志把朋友的一篇文章列入了“文章评改”一栏。这篇文章的确有缺点 ,评点人 (南方一大学中文系的副教授 )某些意见很正确 ,比如他指出的三处明显的疏忽 ,然而 ,评点人提的另外一些意见却叫人哭笑不得。比如说“文章的文体感不强 ,不象散文 ,也不象随笔 ,如果是散文 ,应该多些描写 ,如果是随笔 ,应该多些议论” ;再比如他说只能用“享受…感觉” ,不能用“寻求…感觉”等。这些看法其实是相当偏狭的 ,文章“不象散文 ,也不象随笔” ,可不可以是偏于散文的随笔 ,或偏于随笔的散文 ?散文与诗之间有散文诗或诗散文 ,它与随笔之间就不…  相似文献   

7.
南宋严羽曾自信自矜地说:“仆之《诗辨》,乃断百年公案,诚惊世绝俗之谈,至当归之一论。”(《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严氏全然未曾料到,他在《沧浪诗话·诗辨》里非议苏轼等“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以后,不仅不能“归之一论”,反而引得历代论诗者聚讼纷纭,争执不息。如何看待苏轼“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近年来学术界颇多公允评价;对苏轼“以议论为诗”这一突出特点,尚觉议论不够。笔者不辞浅陋,欲就此考其原由,辨其是非,论其得失,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文字学、文献学和中国散文发展史的角度 ,对文章理论观念内涵、外延及其创作实践中所呈现的复杂多变现象加以辨识 :一辨“文”即形色之美 ,“章”即音声之美 ,“文章”为“自然文章”、“政化文章”、“书辞文章”之总称 ;二辨书辞文章的“文”、“笔”、“古文”三种文体观念及体性之别 ,现代散文文体发源于“古文  相似文献   

9.
“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正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真”与“朴”是季羡林散文的两大特点,也是其散文的独特风格。正如季先生所追求的那样:“淳朴恬澹,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内含,形式似散,经营惨淡,有节奏性,有韵律感,似谱乐曲,往复回还……”“真”即其散文是他心灵的一面镜子,真实地映照出近九十年坎坷、曲折、追求、奋斗的人生历程。“朴”即他的散文朴实无华,如同他一生经常穿在身上的蓝色中山装一样。  相似文献   

10.
关于诗词中的“意”,古人讲过很多话。如:“诗以意为主,文词次之,或意深义高。虽文词平易,自是奇作”(刘攽《中山诗话》)。“文章以意为之主,字语为之役”(王若虚《滹南诗话》)。“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李东阳《怀麓堂诗话》)。“凡为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杜牧《答庄充书》)。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诗”与“史”的关系有一个嬗变的过程。先秦时代诗与史是不分的,诗即是史,史即是诗。清钱谦益《胡致梁诗序》:“孟子曰:《诗》亡,然后《春秋》作,《春秋》未作以前之诗,皆国史也。人知夫子之删诗,不知其为定史。人知夫子之作《春秋》,不知其为续诗。《诗》也,《书》也,《春秋》也,首尾为一,书离而三之者也。三代以降,史自史,诗自诗。”  相似文献   

12.
<正>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以下简称“《醉》文”)的命意到底是什么,从它面世之日起,就有不同的看法。元代文学批评家陈秀明说:“东坡尝云:‘欧阳作此记,其词玩易(着重号系笔者所加.下同),盖戏云耳.’”①金代文学批评家王若虚的观点也与苏轼的看法类似:“宋人多讥病《醉翁亭记》,此盖以文滑稽。”②他们都是认为  相似文献   

13.
一长期以来,散文诗在台湾和香港不被承认。台湾文学界,对散文诗多持否定态度。如余光中说:“原则上,我是拒绝写或看所谓散文诗的。通常所谓散文诗,既无散文的自如,又无诗的精炼,只能说是两者之间的一种妥协罢了。”①桓夫(陈千武)说:“我的感受是诗就是诗,散文就是散文。没有散文的诗,或诗的散文。”②痖弦的论点更为激烈,他说:“散文诗是舶来品。鲁迅之后尝试这种形式的人不少,鲜有成功的。……最近中国大陆散文诗却变得非驴非马,成为时下矫情文风的大病例。……大陆上所谓的散文诗却成为一种混乱的抒情文体,不是散文,也…  相似文献   

14.
传统《诗经》分类,二“南”归入“国风”。宋人疑经,以为孔子时代无“国风”之名,只有乐名“南”、“雅”、“颂”;于是倡“南”独立于“风”外之说,自宋至今未有定论。本文辨说“南”与“风”为同音假借,“南”就是“风”,记乐时代用“南”,说诗时代用“风”。在诗教传承中“南”演化为“风”,在音乐传承中“南”又派生出“乱”、“盐”、“艳”等音乐名词。  相似文献   

15.
朱熹“淫诗”之说平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在《论朱熹的“美刺之辨”》一文(载《西南师大学报》1987年第1期)中,较详细地论述了汉宋《诗》学的原则分歧,充分肯定了朱熹《诗》说的历史意义。但朱熹《诗》说中影响最大、也最受人非议的是所谓“淫诗”之说。朱熹去序《诗》者的“美刺”之后,认为孔子言“郑声淫”即“郑诗淫”,《礼记·乐记》所谓“郑卫之音”即“郑卫之诗”,  相似文献   

16.
说“赋”     
在中国文学史上,“赋”既是诗的“六义”之一,又是一种特殊的文体,故特受学人重视。班团说:“赋者,古诗之流也”(《两都赋序》),又说:“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郑玄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毛诗笺》);刘勰则说:“赋者,铺也.铺采离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而朱熹又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诗集传》)凡此种种,释义不一。然则“赋”字本义如何?它与诗之“六义”和文体之“赋”有何关系?看来仍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下面让我们从“赋”字本义谈起.一、…  相似文献   

17.
“苏学北行”是文学史上的常识,但如何“行”,“学”什么,即苏轼对金源文学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及如何产生影响,历来学者点到为止,语焉不详。从文学史的角度看,苏轼的散文、诗、词对金源文学及文论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散文方面,由借才异代的入金文人如宇文虚中、蔡松年、高士谈等到蔡珪、赵秉文,完成了以韩苏为代表的“唐宋文派”到金源“国朝文源”的承继与确立。诗则由风雅李杜苏黄之正脉至金源而形成北朝诗风,其中王若虚及元好问对苏轼推崇尤巨。金词以蔡松年为初期代表,继承了苏词超旷高远一路,并与北方士气结合,形成金源词坛的悲壮雄浑直抒胸臆高风绝尘的词风。而王若虚甚至以苏词为古今第一,元好问以苏词只见性情不见文字,为“一洗万古凡马空”的空前而绝后。  相似文献   

18.
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信指出:“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又说:“赋也可以用”。什么是赋比兴?早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问世之时,赋、比、兴的概念就出现了,并同风,雅、颂并称为诗之六义。从汉代郑玄等人注诗起,对诗之六义作过许多研究。孔颖达解《诗大序》时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  相似文献   

19.
汉字既是历史的“活化石”.又是流动的文化史。其最早的称呼叫“文”.和“文化”、“文明”共享一个“文”字,足见其关系的密切。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序》中说:“文字乃社会文化之一要征。于社会之生产状况与组织关系略有所得.欲进而追求其文化之大凡,尤舍此而莫由。”他的这番话,并非夸大之辞。“文”是独体的、不町分解的,多为象形字。  相似文献   

20.
诗主言情,但不能离理。南宋包恢在《答曾子华论诗》一文中说:“古人于诗不苟作,不多作。而或一诗之出,必极天下之至情,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敝帚槁略》卷二)。对于包恢所说的理趣,后人早有注意。明人钟惺认为“趣”郎“生机”(《隐秀轩集·文员集·东坡文先选序》);清人史震林更明确地说:“趣者,生机与灵气也”(《华阳散稿序》)。据此可知,所谓理趣,大体就是诗中所含之理需富于生机与灵气。我认为“理”是宇宙社会人生的哲理。既曰:“状理”,这里就不是通过叙述来表明,而是通过形象来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