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中国历来是抒情诗的国度。自《诗经》起 ,抒情诗就一直是中国诗歌的主流。然而在理论上 ,首先揭示诗歌以情感为本体 ,以审美表达为形式 ,从而界定诗歌独立存在的则是陆机“诗缘情而绮靡”的提出。 (《文选·文赋》)这一命题实则为中国诗歌情感论的滥觞。其后刘勰“情采”论 ,钟嵘“怨情”说 ,唐代“情境”理论 ,王夫之“诗以道情”论 ,都深受此命题的影响。本文主要是探讨此命题的理论价值和意义。一、从“诗言志”说起在“诗缘情而绮靡”提出以前 ,中国诗论主要是“诗言志”。“诗言志”出自战国时的《今文尚书·尧典》 ,主要就诗歌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从中国历代诗歌的发展轨迹和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角度,审视中国历代诗歌表达思想、抒发情性的文化美学现象,着重探讨其中爱国之志的抒发,对中国古代诗歌理论“诗言志”的内涵和源流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3.
王莹 《大连大学学报》2000,21(1):99-101
“诗言志”是中国古典诗歌研究中的重要概念,二十世纪中国学者对“诗言志”的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本世纪上半叶,朱自清先生认为“‘言志’原本跟‘载道’差不多”,这是从传统诗论的角度进行研究。九十年代,叶舒宪先生又从诗歌发生学的角度提出新的观点,认为“诗言志”与“寺人作诗”有密切关系,这是“诗言志”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4.
两千多年前的《尚书·尧典》,记载了“诗言志”这一命题,两千多年后的当代,毛泽东同志在给一位著名诗人赠言时重复了这一古老的遗训(见1962年第5期《长江文艺》)。这一历史现象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诗言志”说几千年来始终影响着中国诗歌的创作、阅读、鉴赏与批评,影响着中国古典诗论的美学观点。其重要意义,诚如朱自清先生所说,它是我国古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诗言志辨》)。本文拟就“诗言志”这一命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先秦儒家诗论确定了以诗为史、以诗为教、以诗言志(情)三重功能指向,汉代偏重以诗为教的诗学观,强调诗歌的政教功能和知识性价值,忽略个体情感价值和主体精神;魏晋诗歌继承了先秦两汉儒家诗学观,又多有变创发展,以诗为教的诗学功能得以弱化,代之以诗言志(情)的提升,并促进诗歌知识性价值与抒情性价值的融合。在创作领域也将《诗经》由政教经典作为文学范本加以借鉴吸收,使《诗经》比兴手法得到丰富和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先生是讳大的人民教育家。同时他又是伟大的人民诗人。陶行知先生以深厚的文化修养,以一颗拳拳跳动的赤子之心,用诗歌为武器抨击社会丑恶,反映民间疾苦,吹响民族战斗的号角。陶先生创建“诗的学校”,用诗歌为教材教育学生,推进“生活教育”,提高人民大众的思想觉悟。陶先生一生以诗为伴,以诗言志,以诗论教,以诗会友,以诗达情,以诗为乐,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经典传世诗歌。  相似文献   

7.
夏吟 《文教资料》2011,(11):4-5
"诗言志"长时间、全方位、多角度影响了我国古代诗论,本文从"诗言志"的内涵出发,展开"诗言志"对我国诗论深远影响的论述,说明"诗言志"是我国诗论对诗的本质、创作方法、风格、社会伦理色彩探索的逻辑起点,成为我国诗论的经典性线索,也为我国诗论发展带来了开放性空间。  相似文献   

8.
诗缘情     
正"诗言志"与"诗缘情",是对诗歌本体的不同认定。"志"与"情"紧密关联,但侧重点不同。在中国诗论的传统中,"诗言志"先于"诗缘情",这或许与孔子的删诗有关。经他删定的"诗三百"成为"经",它寄托着孔子的政治理想与伦理期待,突出诗的教化作用。诗根植于"礼",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伦理道德,"言志"说由此应运而生。但实际的诗歌创作和鉴赏中,诗比"情"的亲和性  相似文献   

9.
“诗言志”的多层多质系统观张利群中国诗学的起源和发端自然是《尚书》这本最古老的历史文献汇编中借舜之口而说的“诗言志”了。朱自清在《诗言志辨序》中称它为中国诗论的“开山纲领”.当然也就成为中国文论的开山纲领了。自“诗言志”产生后,历代都对其进行阐释.解...  相似文献   

10.
以诗论诗是文学批评园地中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古代诗坛上一道醒目亮丽的风景线。诗评家在对前辈和同代诗歌大家们的诗作进行理性的分析之后,以诗歌的语言加以简洁地概括,作出凝炼本质的阐述,使人读之如食甘饴、经久难忘,往往收到专论文章难以达到的深刻效果,因此是很受读者喜爱的。以诗论诗(以下简称“诗论”)的源头,笔者以为当推《尚书·舜典》那几句三言诗:“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这是用诗的语言对诗歌理论的最早表述。特别是前两句,明确指出诗为心声。是用来抒发胸襟抱负的道理,成为古代诗歌创作的开山纲领,也可看作后世“诗…  相似文献   

11.
九叶诗派以艾略特的诗歌主张为参照系,推崇“新诗现代化”的诗学理论,探寻并确立了“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这一新的诗美原则,在特定的战争年代建构了中国式现代主义的诗歌与诗论,他们是“新诗现代化”自觉的提倡者和实践者,有力地推动了新诗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意"是探讨中国古代诗学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传统的"诗言志"或"诗缘情"其实就是"诗言意"。但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既有强调又有反对"以意为主"矛盾的一面,这是因为中国古代文论之"意"是与"气"密切关联的"道",而"道"说到底是一种空间性的混沌或混沌的空间,这也就决定了中国古代诗歌是一种空间(或至少是偏向于空间)性的艺术。  相似文献   

13.
王士禛作为康熙时期最有影响的诗人,不仅在歌创作上标举神韵,而且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诗歌理论,这套理论成为当时的主流诗学,其门人和弟子将其概括为"神韵说"。"神韵说"在当时指导了一批诗人的创作。"神韵"是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过程中积淀的独特的艺术品质,是一种追求缥缈、自然、清远、典雅的美学倾向。"神韵"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独特的审美标准由来已久,钟嵘的《诗品》、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和严羽的《沧浪诗话》都对"神韵说"的最终形成和系统化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唐诗是中国古诗中最具代表性的诗歌典范。为贯彻《新课标》倡导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文章从中小学教材选文出发,探寻义务教育阶段诗歌教学尤其是唐诗的审美价值,从唐诗的音韵、语言、绘画、意境、真情、哲理等美点入手,挖掘其中最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的因子,以便找到适宜的教学方法,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力求从课堂教学的角度,以唐诗为范式,加强诗歌的"美育"功能,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塑造完美人性并完善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15.
从清代桐城籍诗人的实际创作看,不仅文在桐城,诗亦在桐城。桐城派诗人谨守家法,有较为自觉的流派意识,以“正雅祛邪”为己任。姚范诗学观深刻影响了桐城诗派,以姚范为诗派的发端者,有合理一面,又不尽合理。重道不废文,唐宋兼取,刚柔并举,融通的诗学观,使得桐城诗派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16.
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提到的“中的”的概念 ,是从诗歌语言运用的角度提出的一种较为全面和丰满的诗歌理论。它有三方面的主要内涵 :“中的”的艺术目的是诗之意味 ;艺术表现为含蓄和情真 ;艺术手段为因情造文。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沧浪诗话》中所包含的三个问题做了理论上的评述,希望通过此番评述能够对严羽论诗的总体特色有进一步的把握,从而理解其“以禅喻诗”对于中国传统诗论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诗二次革命"诗学主张是新世纪之初由吕进等诗评家提出的,旨在纠正早期白话诗理论构想中的某些偏激观念,以促进新诗更为健康的发展。分析吕进等诗评家提出"新诗二次革命"论的学术渊源、思维逻辑及其理论内涵,既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这一诗学观念的意义与价值,还有利于我们深刻反思近百年新诗创作的历史功过。  相似文献   

19.
诗歌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诗歌的创作主要依靠形象思维,而数字恰恰是单调乏味的,似乎与形象二字相距甚远。然而,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却将这些看似枯燥乏味的数字嵌入诗中,使之韵味无穷、情趣陡增。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艺术的最高峰,其创作技巧千姿百态,数字入诗便是其中之一。本文从创作方式和艺术效果两方面对唐诗以数字入诗的艺术技巧作一点浅陋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诗词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高校作为诗歌文化的重要基地,其学生在诗词文化学习方面也遭遇了不小瓶颈,本文对此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