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意在强调学习中要带着问题思考.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也就是说,学生学习需要提出疑问,提出疑问才能进步;教师应教会没有疑问的学生提出疑问,疑问解决了,才能进步.巧妙设疑,往往能加深对文本的体验,更好地完成文本和师生之间的对话,是解读文本的一把金钥匙.那么,如何巧妙设疑,从而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呢?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2.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传统教学方法注重"挑疑——释疑".不过这种"两疑法"教学仅把"释疑"作为教师的天职,学生"无疑"便是教学过程结束.这不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如果在"释疑"以后有意让学生产生新的疑问,使教学过程在"有疑"中结束,就会激起学生?探索、去创造.那么,教学就成了"致疑——释?——再致疑"的过程.姑名之曰"三疑法".以语文教师教一篇课文为例.首先让学生充分预习.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是"致疑";上课时,教师着重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无疑之处不必多讲(可惜现在还有不少教师连这一点也未做到,  相似文献   

3.
古人教学一直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则须疑”(张载《张子全书·学大原》),“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陆九渊《语录下》),“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学规类编》)。也就是说,学生学习需要提出疑问,提出疑问才能进步;教师应教会没有  相似文献   

4.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学习、思考、表达、创造?近几年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吸取并消化较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笔者构建了“疑、思、辩、结、延”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用它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现把它介绍给大家。一、疑疑,即对所接触的新知识有所疑问。宋代大学问家程颐说过:“学则须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学生要想在学习上有所长进,必须对所学内容有所疑问,只有有了疑问,才会思考。比如:在教《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时,我就引导学生从课题、文章出处、…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一阶段目标的设立无疑对学生是有益的。宋代陆九渊就曾经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爱因斯坦也说,  相似文献   

6.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应该是学生质疑问难的场所,教师要不断设置疑问,创设探究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指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阐明了“疑”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设疑之于教学,就如清泉之于小潭,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澜死水。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生物教学中的设疑技巧。一、设疑于无疑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好的课堂教学,应自始至终以“疑”为主线,特别是要善于在无疑处设疑。教学中有些地方貌似无疑,但却蕴涵着智力因素,教师要深入挖掘在学生看来并不是问题的问题,激发疑问,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例如在介绍“我们身边的生物学”知识时,学生通过阅读“袁隆平和杂交水  相似文献   

7.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以疑导学常见有两种现象:一是冷场,学生无疑可质,自然场面尴尬;二是所质之疑海阔天空,无奇不有,令为师者无所适从。所以,设计教学预案时,潜心钻研文本,依据文本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特点并结合学生实际,巧妙而恰当地设计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疑”,使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学会质疑,始终保持一颗积极的渴望探究之心去读书、品词析句,高质量地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的学生“每事问”,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教师的重要职责。南宋另一学者陆九渊则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仅把疑问作为进步的动力,还主张尽力拓展疑问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包君玲 《考试周刊》2012,(47):46-47
读书有所疑,方能有所思;读书有所思,方能有所得。宋代朱熹说的"读书无疑者,要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为长进"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抓住一切时机,训练学生善于发现的慧眼,让他们于平实之处发现问题,产生疑问,并学会自己主动解疑、释疑,从而培养、  相似文献   

10.
<正>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带着疑问去读书——质疑,这一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在学习语文学科时,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辞源》收录"质疑"的词意:心有所疑,就正于人。质疑无论就此字面意思,还是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都是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学习的生动体现,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还要创设一定的情境,促成质疑的实现。本文结合教学的实际经验,对学生质疑的方法和引导学生进入质疑情境中,粗浅的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罗承彬 《云南教育》2005,(23):41-42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问、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兴趣和动机。  相似文献   

12.
郑行宣 《教师》2011,(23):77-77
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勇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学须有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那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呢?下面就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宋代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可见设疑的重要性,在数学课堂上,设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奠定基础.通过设疑诱导,活跃学生的思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疑问是课堂教学美的升华,能有力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在无限的时空领域纵横驰骋,自由翱翔,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快乐.下面,我将从自己的课堂实践中,谈一些粗浅的体会和做法.  相似文献   

14.
“学贵有疑”,古人多有论述。宋代大儒朱熹就曾说:“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疑。”著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更是精辟:“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另一学者张载也讲过:“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  相似文献   

15.
“学贵有疑”,古人多有论述。宋代大儒朱熹就曾说:“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疑。”著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更是精辟:“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为什么要有疑,怎样从无疑到有疑,却没有详尽的论述。这也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局限:经验感悟,微言大义,而缺乏详尽的推理和论证,更缺乏实证和操作之途径的探索。疑,即问题,困惑。而“问题”一词,“能指”十分丰富:有缺陷、毛病、弊端,我们可以说有“问题”;有困惑,不解之处可以说有“问题”;有麻烦、危险,亦可以说有“问题”。疑,应理解为认…  相似文献   

16.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问、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兴趣和动机。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劲头,是上好一堂物理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古人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问式阅读教学法"课型的指导思想,是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自为研索"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运用"疑问式阅读教学法",让学  相似文献   

18.
疑,即疑问,它是教学中的必然现象,是教学的先导和起点,可以说,没有“疑”,就没有教学。设疑,是教师在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方法。虽然,设疑,也就是设置疑问的意思,但是一个“设”字就说明不是一般的疑问,它充分体现了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主导作用。疑问在何时设,何处设,怎样设,如何启发学生,如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怎样才能更好地因势利导,这些都涉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设疑的艺术问题。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方是进矣。”教师设的疑要能激发、唤醒、鼓励学…  相似文献   

19.
设疑种种     
语文教学质量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生对语文没有兴趣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语文兴趣的方法是很多的,本文主要谈一种:设疑.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获小进,大疑得大知;知疑且善问,学成必无疑”,“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可见有疑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处理的需要,故意创设疑问,设置障碍,就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学好语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一、模式的结构"四疑四导"教学模式的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围绕学生的"疑"展开的。学生从有疑到无疑,又从无疑到有疑,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层层深入地进行质疑,又在教师的点拨下读书,释疑。其模式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