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中的宴饮诗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世情。从宴饮诗的内容展开,通过君臣上下、同宗近亲等间的聚会宴饮,对《诗经》的宴饮诗进行了比较与分类,将其分成祭祀宴饮和世俗宴饮两大类,并从宗亲、礼乐和道德三个方面分析了宴饮诗的政治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
《诗经》中的宴饮诗是周代贵族努力进行华夏部族文化建设结出的丰硕果实,是周代贵族礼乐文明的重要内容,同时更是华夏民族文化史上的重要篇章。《诗经》宴饮诗具有歌颂、强化宗法血缘亲情,确立强化贵族阶级的礼乐制度及确立贵族的道德风范等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3.
建安宴饮诗延续了<诗经>宴饮诗承载礼乐文化的功用,并呈现了一种"雅士"文化;另外,建安宴饮诗还继承了<诗经>宴饮诗沟通上下、促进向心力生成的功能,但这种向心力的情感基础与<诗经>有别.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宴饮诗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宴饮诗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既有反映礼乐精神的君臣上下的宴饮活动,也有反映同宗近族、亲朋好友之间的觥筹交错、宴饮欢聚。酒是宴饮诗的精神,宴饮诗以酒为媒,激发出诗人的灵感,在诗歌中融入浓郁深厚的感情。在翻译中国古代宴饮诗的时候,应根据诗歌意境,研究中西方的酒文化差异,使西方读者充分欣赏中国古代宴饮诗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宴饮诗是《诗经》中的一个门类,是上古时期人们生活和礼乐制度的体现。西方以及东方的其他国家在诗歌中有宴饮场面的描写,却很少有专门的宴饮诗。文章从《诗经》宴饮诗与西方及东方相关的古代抒情诗的比较入手,试图探讨出东西方在典章制度和思维观念上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6.
宴饮诗是《诗经》中的一个门类,是上古时期人们生活和礼乐制度的体现。西方以及东方的其他国家在诗歌中有宴饮场面的描写,却很少有专门的宴饮诗。文章从《诗经》宴饮诗与西方及东方相关的古代抒情诗的比较入手,试图探讨出东西方在典章制度和思维观念上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7.
周人祭祖礼离不开宴饮活动,故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内容的宴饮诗,有一类是关于祭祀的,即祭祀宴饮诗,它生动再现了周人祭祖礼的仪节。本文参照"三礼"等典籍,探究宴饮诗中的祭祖礼仪节,这些仪节对《仪礼》《少牢馈食礼》《有司》《特牲馈食礼》作了很好的说明和补充,揭示出宴饮诗的礼乐性质及其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建安游宴诗即建安诗人以宴饮、游玩等为题材,以表现他们的宴饮、游玩生活本身以及在宴饮、游玩中“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它是建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安游宴诗产生于建安时期有其特定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建安游宴诗在思想内容、题材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对后世人、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建安时期的诗歌作品中,有许多游宴诗,即建安诗人以宴饮、游玩为题材,表现他们在宴饮、游玩中“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是建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人、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丕是建安中、后期的代表作家,是建安时期邺下文人交游活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他生活在安定的环境里,  相似文献   

10.
《诗经》是一部反映周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透过《诗经》这面文学之镜,尤其是政治美刺诗、战争诗、宴饮诗,我们可以洞悉到诗经时代人们所秉持的政治观念,具体包括以德配天、敬天保民、尊贤重才、忠君爱国、厌战、礼乐致和等观念.  相似文献   

11.
儒家的审美教育思想主要表现在礼乐之教、诗教及审美人格的培养等方面。礼乐的审美教育作用主要体现在个人的修养方面,诗教是独立于礼乐教化的另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而人格塑造则是儒家审美教育的焦点所在。  相似文献   

12.
韩芬  黄鹏  韩蓉 《宜春学院学报》2009,31(3):113-115
宴饮之风,始于先秦,至春秋时代,于宴饮之际赋诗的风气下产生席赋诗,对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六朝时期,宴饮之风大盛,产生了大量的赠答诗作.通过对六朝文人为诗而宴的宴饮之风和文人席间赠答唱和的分析,找寻六朝宴饮之风与六朝时期赠答诗兴盛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3.
水汶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5):42-44,78
近年来,以周代礼乐文化为背景对《诗经》进行研究,是《诗经》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诗经》的美,是浸润着礼乐文化精神的理想美。《诗经》祭祖诗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一段时期以来,却往往被人忽视。事实上,《诗经》祭祖诗是礼乐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及丰富的礼学内涵。本文拟在考察《诗经》祭祖诗的基础上,试对其礼学内涵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4.
唐代帝王的宴饮活动在帝王活动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频繁的宴饮活动促进唐代乐舞曲目的增加和表演形式的变化。同时,随着宴饮活动地点的变化,宴饮诗的内容逐渐转向对自然风光的描述,诗词变化反映出宫体诗向七律诗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礼仪用乐是中国古代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配合国家礼仪的奏乐形式,表现为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构成形态。作为一种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艺术形式,其在仪式中通过与仪式的展演相配合以达成特定的政治功能,具体表现为通过历史记事的方式再现统治者的政绩,通过乐舞使用方式、规模等确认仪式举行者身份,此外还具有协调宗族及统治阶层内部关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虽然“礼之文”和“诗礼相成”皆说明“诗”是周代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礼之文”到“诗礼相成”,反映了“诗”从礼乐文化的附庸发展为礼制重要载体的逻辑演变过程。周公“制礼作乐”之后,“诗”的产生、流播皆依附于“礼文”,最初《诗》的文本也借此而结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于是出现“诗礼相成”的文化现象,《诗》这一文本获得与“礼”同等重要的地位。孔子对《诗》育人效果的关注,春秋“赋诗言志”的传统,发掘了《诗》的文本义和引申义,拓展了诗的社会功能,推进了《诗》的经典化过程,从而指向经学一路。  相似文献   

17.
礼乐文化是沂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临沂出土的大量编钟见证了先秦时期礼乐制度的兴盛。先秦时期临沂地区已经受到了来自中原礼乐文化的强烈影响。成为礼乐文化辐射到的一个重要区域。而现存的民间鼓吹乐透露出礼乐观念在民间的延续。无论是临沂出土的先秦编钟还是现存的农村礼俗用乐,均反映了礼乐制度、礼乐文化对临沂地方文化的深远影响。礼乐文化跨越历史至今犹存,理应是沂蒙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酒诗在《诗经》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以祭祀、宴饮等形式体现出尊天敬祖、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等理性精神,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诗》是礼乐文化的载体,隐含着潜在的教化功能。儒家以孔子肇始,至汉代《毛诗序》形成了系统的《诗》教理论体系。《孔子诗论》是目前已知的第一部《诗》论专著,"以色喻礼"是其提出的重要《诗》教观点,它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诗》教理论,并且与子思学派的"性"、"情"思想有直接的关系,成为连接孔子"礼乐"教化与汉代《诗》教理论的中间环节。通过系统梳理汉以前儒家对《关雎》题旨的解读,可以反推儒家《诗》教思想的发展和演进。  相似文献   

20.
礼乐诗歌是雅乐乐章的组成部分,以描绘祭祀天地宗庙、朝觐盟会、阅武告捷、新谷祷雨、敬老立学诸礼为主要内容,展示出礼乐相成的独特情境,主要表现为三个层面:礼行乐奏的仪式情境;礼德乐和的诗歌情境;诗礼交融的审美情境.典礼仪式实践,其环境的选择、场景的构设,以及人物服饰、举止、语言、歌唱、舞蹈等因素构成一个综合展演的"仪式情境".乐章应用于"仪式",是仪式情境的组成部分;描绘典礼的诗歌,又以仪式情境为抒写对象,以特别的"礼""乐"意象,构建起礼德乐和的诗歌情境."德"为礼之灵魂,"和"为乐之功能."礼"是躯干,"乐"即精气.有躯干可以站立,通精气才有生命.礼乐配合中,"乐"的"流走"把"礼""贯穿"为一个和谐的"有机体".当诗人用"诗"再现这一"有机体"时,便创设了诗、乐、礼浑然一体的审美情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