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如果说“脸”代表着社会群体对个人自我德行的信任和尊敬,那么“面子”就代表着个人在人生历程中由成就和夸耀所获得的名声以及被社会重视的声誉。西方社会学家把“脸”和“面子”合起来,重新分成了两类:道德脸面和社会脸面。“脸”就是“道德脸面”, “面子”就是“社会脸面”。“道德脸面”是实实在在的,“社会脸面”则有虚有实,“社会脸面”能够给人带来超过自身实际能力的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就必然会在所处的环境里处处维护自身的社会声誉,不管是虚的还是实的,“有面子”就是“荣”, “没面子”就是“辱”。  相似文献   

2.
高明 《华章》2010,(26)
脸与面子是本土社会心理概念.有关脸与面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两者定义的探讨和功能的分析上.本文从脸面的内涵,脸面行为,脸面的功能,脸面观与中国文化四个方面对相关研究做了综述,并进行了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人们常说“树靠一张皮,人靠一张脸”,最近几年这句谚语在农村得到了“发扬光大”。他们眼中的“脸面”即“面子”,是万事重中之重,为了所谓的“面子”,不顾一切后果。本文首先,针对农村的婚姻“面子经济”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它是造成农村相对与绝对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浅析了农村婚姻“面子经济”造成农民贫困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农民要依靠“思想、收入”两条腿,走出“婚姻面子经济、走出贫困”。  相似文献   

4.
“脸面”心理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我们要利用人们的脸面心理,努力提高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成效。具体方法有:营造良好社会文化氛围,将“八荣八耻”内化为脸面的评判标准;维护个体“脸面”,提高个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5.
胡先晋、Goffman、何友晖、Brown&Levison、成中英、高永平等学者们对于面子研究很多,但截止到目前,学者们对于面子的定义也是各执一言。有关面子的论述,其实就是对"脸"和"面"概念的深层次剖析问题。  相似文献   

6.
说“面子”     
“面子”者,脸面也。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可见中国人对“面子”一贯是看重的。对个人而言,“面子”是一种自尊、人格的外在体现。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面子”就是国格,就是民族尊严。是人,就该有点“面子”。  相似文献   

7.
平面媒体已真正进入了厚报时代。作为报纸“脸面”的第一版,该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各报在这方面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厚报时代的到来要求第一版必须扮演好两种角色:既是要闻版,又是封面版,目的只有一个:强化导读,抓住读者。  相似文献   

8.
人活一心态     
俗话说,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这是暗喻人生在世,面子很重要。世界上要数中国人最要面子。许多国人就是因为放不下所谓的“面子”,不肯委曲求全,而苦了自己。李白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这里面除了可贵的“气节”和“骨气”,也还有一个“面子”问题。  相似文献   

9.
叶舟 《学周刊C版》2014,(11):144-145
“脸面”(face problem)是社交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保全面子成为英语社交的重要技巧,本文以“面子保全”理论为基础,用具体实例分析积极礼貌策略和消极礼貌策略在英语会话中的应用——保全面子.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网络上热门的"艳照门"事件作为一个事例,在总结前人对于中国人脸面观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如此重视脸面及其影响的社会中,出现"艳照门"这种有伤脸面的事件的原因。笔者认为,由于中国人具有现实主义的哲学观,对于脸面的追求是具有现实主义目的的。要脸面,是为了达到良好的社会后果,刻意作出的一种印象整饰行为。在私密性情境下,中国人的行为随着情境而变化,使得"艳照门"一事不涉及到社会评价作用,也就失去了印象整饰的目的,因此当事人不会考虑到是否会损伤脸面,因而有了存在的可能性。但是由于网络环境的特殊性,使得这一行为被公众知晓,就造成了社会影响。当这一行为被他人评价之后,就造成了"丢脸"没面子"这一后果,以及名誉上的影响和现实中某些方面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11.
“生命”作为沈从文小说浪漫色彩的维度之一,成为研究沈从文小说浪漫情怀的重要切入点。对于“生命”这一抽象概念,可以从血性生命力、直面和体验“死亡”、至善至真的爱情、粗糙而优美的灵魂四个方面来管窥其“生命”之“理”。这种“生命”背后有“神”的痕迹,也有“庄严”的理趣,流露着作家的“浪漫情怀”。  相似文献   

12.
在充分肯定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之成就的基础上,着重就语调与句调、连绵词、基本义、比喻义的界定,“无论”与“体验”的结构方式,“素”为何类语素,“设问”是否为“无疑而问”等问题提出商榷;同时就教材中的“联绵词”、“明嘹”等词形规范问题提出不同看法;还指出一些语义不明、前后矛盾、排序不对等疏忽,进而强调了现代汉语教材更应注重准确性与规范性。  相似文献   

13.
“语助词”是传统的语法概念,形成于对先秦经传注释的语法研究中,并为古今学者广为使用。然而,“语助词”这一提法似欠准确,其原因有二:一是“语助词”概念是传统“辞”、“语助”、“语辞”等语法概念误解的产物;二是“语助” 不是词,故不能称为“语助词”,而应该将其称之为语言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语音符号。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是一些学者、专家进行探讨、评析孔子教育思想的内容之一。其争论主要在于 :对“类”字的不同理解 ,对“教”字的各种看法。现在对这个概念的解释已基本形成共识 ,但对“有教无类”教育主张的系统论述还较缺乏。本文从“有教无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实施的目的及配套教学方法两大方面来系统地论述“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并从教育对象、教育目标及教学方法三方面论述了“有教无类”与“全民教育”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针对许多学者认为现代汉语中的副词"差点儿"是由谓词性结构"差(一)点儿"词汇化演变而来这一观点,从历时语料出发提出新的看法,即"差点儿"的副词用法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对"争些儿"、"差些儿"的词汇替代,语法化只是起了阶段性的辅助作用,帮助巩固并完善了新完成的词汇替代用法。  相似文献   

16.
当前秘书学中对"秘书"概念解释的不明确,影响着这门学科的进展.或说秘书是一种"职务";或说是一种"职业";或说是一种"职称"等等.现有的各种观点似都不能概括"秘书"的内涵.只有从狭义、广义和最广义三个角度来阐述"秘书"的含义,才是比较全面客观的.  相似文献   

17.
“戾家”的“戾”的含义由乖张、暴戾而引申为违反。按照启功等前辈的考证,“戾家”意指外行的、无师承的、非专门的、不精通的人,“戾家画”可指为脱略常法、无师承、有违绘画法则的画作,是一种业余水平的绘画;钱选和赵孟颓将“戾家画”与“士夫画”想对应,“士夫”应指在位的文人官僚。从钱、赵有关“戾家画”的对话中可以看出,钱选在某种程度上是自觉地游离于“士夫”之外的一位士人,其说蕴含了“道”、“艺”关系的历史内涵,表明了钱选对“道”的超越,其价值格趣由传统的“重道”而转向艺术。钱选以这样的士人格趣并通过多方面的艺术实践启迪了后来的文人画家,从而体现了他在艺术发展史中承前启后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分课堂”是由中国学者提出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模式,采用“课堂导学—课后自学—课堂研学”三步教学法,开展“隔堂讨论”。SPOC是由美国学者提出的MOOC和课堂教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针对目前《中药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创新性地将SPOC引入对分课堂,探讨基于SPOC平台的对分课堂教学实践。结果表明,该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系统深度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强化中医药思维,提升临床辨证用药水平,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大同”思想起源于春秋时期,是儒家构想的“和谐社会”,是源于“不同”之上的“致中和”,其精神实质是“和而不同”。这些思想精髓对于今天“和谐社会”的理论构建仍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集体行动"研究中的概念谱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中国当前各类研究社会矛盾或冲突的文献中,有一组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概念,如"集体抗争"、"维权行动"、"群体性事件"、"社会冲突""社会运动"、"集体行动"等,而且每一个概念又往往包含一系列的子概念。学者们在阐述自己所使用的概念时,往往坚持该概念在内涵或研究方法上的独特性。本文认为这些概念本身在逻辑或经验意义上有明显的不足,而且这种研究现状,不利于研究者们之间的学术对话或交流。因此,本文在对这些概念进行必要的梳理或评估的基础上,试图提出基于利益表达的"集体行动"概念,并认为它是契合当前中国情境的研究社会矛盾或冲突的一个统摄性、规范性和学理性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