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莺 《新闻界》2001,(5):75-76
近年来,新闻界关于隐性采访的讨论很多,从事实际新闻工作的大都持肯定态度,而从事新闻研究的以及一些法律界人士则较为谨慎,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对隐性采访的法律和道德约束问题。本文将从隐性采访的法律依据及其在传播过程中的缺陷等方面,探讨对隐性采访的认识。一、隐性采访的概念界定及由来分析隐性采访,又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秘密地采集新闻素材的采访方法。按照记者介入新闻事件的程度和方法,隐性采访可分成三种类型:偷拍偷录,比如暗访消费者投诉经历、目击破案过程等跟踪偷拍;体验式采…  相似文献   

2.
前些时候,隐性采访在新闻界引起了一阵讨论,最近,隐性采访中更具尖锐性的偷拍偷录在法律上的正当性问题又成了众多同行关注的一个热点。理论和实践中的不少困惑也亟需对偷拍偷录问题作出正确的界定和解释。本期我们邀请了几位在这方面颇有研究的新闻工作者和学者就有关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希望引起同行的思考和讨论,不断推进新闻界的法制建设。欢迎大家就相关问题撰文赐稿。  相似文献   

3.
隐性采访与法律成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雯 《新闻知识》2005,(5):30-31
隐性采访的利弊得失是新闻学术界讨论了十多年的话题,十多年以来隐性采访由最初不得已而采用发展到今天几近滥用,几乎每天的新闻上都能看到“记暗访”、“隐蔽拍摄”等字样。对于隐性采访社会一般公众大部分是持支持态度,认为隐性采访使许多正常情况下无法暴露的社会阴暗面得以曝光,加强了舆论监督,有利于社会进步。而学术界对隐性采访一直是褒贬不一,褒大多也是从舆论监督的角度和一般公众持相同的观点,而关于隐性采访之弊的观点却很多。  相似文献   

4.
采访方式方法,是完成采访任务的形式和手段。这里着重讨论采访方式。新闻采访的方式很多,最基本的几种是:直面采访、视觉采访、书画采访、体验采访、电话采访、因特网上采访\隐性采访。其中又以直面采访和视角采访为最基本的方式。除因特网上采访是随着高科技发展于近年才兴起的而外,其他六种都属于传统的采访方式,只不过历史有长有短,运用得有多有少而已。隐性采访是与显性采访相对而言的,在进行隐性采访时,也往往需要运用直面、视觉等采访方式,所不同的是,隐性采访是一种不暴露记者身份和采访意图的采访。每一种采访方式,各有…  相似文献   

5.
今 年第4期的《新闻记者》刊登了王建和夏萌先生的文章 ,就《海口色情交易大曝光》报道涉及到的职业道德问题进行了争论。据笔者所见 ,这是《新闻记者》第二次就隐性采访中的道德是非开展讨论了 ,前一次是关于2000年湖南嘉禾高考舞弊案的讨论。这两次讨论说明 ,使用越来越频繁的隐性采访方式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正在引发人们的关注和思考。一、记者“隐身”应有严格限制一般说来 ,假扮身份是隐性采访前的第一道“工序”。从许多采访事例来看 ,记者“扮演”的角色可谓五花八门、千姿百态。《羊城晚报》曾于1998年8月25日头版刊出…  相似文献   

6.
邹举 《新闻记者》2004,(12):29-29
隐性采访是否应该鼓励?隐性采访是否在被滥用?怎样走出隐性采访的道德悖论?怎样平衡隐性采访中的权利和义务?这些问题学术界反复讨论,却始终没有全面、系统的论述。最近,南京师范大学顾理平教授的《隐性采访论》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实现了突破,它也是国内第一部专门研究隐性采访的著作。  相似文献   

7.
让隐性采访立足更稳──隐性采访的作用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让隐性采访立足更稳──隐性采访的作用及应用余剑锋记者运用隐性采访万不可以采集到公开采访了解不到的新闻事实,因此,近年来,通过隐性采访所获取的新闻逐渐增多,并日益引起理论界的关注。隐性采访的积极作用1.隐性采访是显性采访的重要补充形式。《中国新闻实用大...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隐性采访这一鲜活的新闻采访方式逐渐被各新闻媒介所运用。黄石电视台《新闻直通车》也是一档舆论监督栏目,自创办以来,始终以"关注社会热点,反映百姓呼声"作为栏目宗旨,播出了大量有影响力的舆论监督报道,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隐性采访方式获取的新闻素材,并且这类稿件为栏目创造了较好的收视份额。可以说,隐性采访是舆论监督的一把利剑。一、隐性采访与舆论监督的需要所谓隐性采访,是指在采访对象  相似文献   

9.
何瑶 《新闻传播》2010,(1):68-70
隐性采访是近年来新闻报道中争议点最多的一种采访方式,有人赞成,有人反对,有些持中立态度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为什么褒贬不一,这是因为隐性采访中存在着几对矛盾,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矛盾解决不了,争议自然会存在。本文的重点,并不是探讨隐性采访这种形式本身有没有存在的必要,而是直接关注隐性采访存在的争议焦点到底是什么。文章将对近年来隐性采访存在的争议焦点进行总结归纳,从法律角度、新闻角度和道德角度三个方面来分析,在争议和压力中,在利弊的权衡中,隐性采访应该何去何从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两次"茶水发炎"事件相隔5年,但却在采访对象、采访方式、具体手段方面惊人地相似。表面上看,两次事件的讨论焦点似乎集中在对"隐性采访"正当性的争论上,但仔细分析后才发现,真正引起关注的其实是"以茶当尿"这一细节设计而非隐性采访方式本身。"以茶当尿"的手法,暴露了记者的"外行",夸大了隐性采访方式在程序上的非正义特征。表面上看是新闻职业道德问题,实际上还反映出医疗报道专业化程度较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中国有着近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出现文化历史断层的国度。170万年前就开始有人类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从最早时期的简单语言到结绳记事再到殷商时期甲骨文的出现,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岁月中以现在看似简单的方式,完成了智慧的原始积累。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