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内容,<分子与细胞>第六章中的一个模拟实验.实验中以含有酚酞的琼脂块模拟细胞;以NaOH溶液模拟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由于酚酞遇NaOH显粉红色,学生可通过观察琼脂块"细胞"由无色变成粉红色的过程,了解NaOH分子扩散进入"细胞"的过程;再通过测量NaOH扩散进入琼脂块"细胞"的深度,获得相应数据.学生经计算、比较不同体积琼脂块"细胞"吸收物质的速度,可预测细胞表面积、体积之比与细胞代谢、物质运输的关系,进而理解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本实验,原理清晰易懂,但操作中仍有不少值得思考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正细菌,真如课本上描述的那样——一般是单细胞,结构简单,缺乏细胞核、细胞骨架以及膜状胞器吗?实际上,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细菌并非如此简单。有骨架的细菌课本上只写到细菌有一个厚厚的细胞壁,它们的结构也被概括为"简单",关于其结构的描述更是十分稀少——可事实却证明,在细菌中,蛋白质骨骼和隔室结构是很常见的。组成我们身体的那些复杂细胞,可以组成各种各样不同的形状,虽然它们仅被一个软膜包裹着。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它们有内部骨架,确切地说有细胞骨架,即一个由蛋白质组成的纤维结构,这样就可以自如地添加或是移除某些组成部分。细胞骨架不仅能够维持细胞的形状,而且还具有运输细胞内分子"轨道"的作用,能在细胞进行分裂活动时,确保所有的分子准确地各就其位。  相似文献   

3.
1实验的基本情况"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是人教版教材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的一个实验。此实验为模拟实验,目的是帮助学生通过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理解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该实验用含酚酞的琼脂块模拟细胞,用NaOH溶液模拟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由于酚酞遇到NaOH变红,可通过观察琼脂块由无色变成粉红色,了解NaOH分子扩散进入细胞的过程。测量NaOH分子扩散进琼脂块的深  相似文献   

4.
<正>1教科书人教版高中教材《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P.10"细胞学说"第3点"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P.11"细胞学说在修正中前进"提到"施莱登、施旺所说的‘新细胞从老细胞中产生'被描述为从老细胞核中长出一个新细胞,或者在细胞质中像结晶那样产生新细胞。耐格里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  相似文献   

5.
2003年,名为"勇气"号和"机遇"号的两辆探测车,被送往火星。它们在不同的时间被送往火星并于2004年1月份的不同时间里在火星上着陆;"勇气"号于2004年1月4日安全着陆,"机遇"号则于2004年1月24日着陆。着陆后,它们可以在一个火星日内行走相当于半个足球场的距离。每辆探测车都携带工具,它们将寻找很早以前就存在的水的痕迹。两辆探测车的构造相同。它们的着陆方式相同,但位置不同,且相互距离很远。  相似文献   

6.
<正> 当今细胞生物学发展极为迅速,正如美国细胞生物学家威尔逊(E.B.Wilson)所言:"每一个生物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走进细胞和组成细胞的分子部分"是高中生物教学的开始,这部分内容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热爱之情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在教学中能再例举相关的高考试题进行巩固,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提供2007年高考"走进细胞和组成细胞的  相似文献   

7.
<正>靶向本是一个医学名词,是指对分子、细胞、个体等特定目标所采取的行动;靶向治疗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进行治疗。之所以在此提出"靶向治疗"的概念,是因为笔者一直认为职业院校的教学诊改与医院的常规体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用医疗的"行话"来讲,推进教学诊改的目的,其实就是敦促自我检查并主动改善,同时形成制度和  相似文献   

8.
<正>1问题王志伟[海南省三亚市第六中学(572022)]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P.104描述:"在暗反应阶段中,绿叶通过气孔从外界吸收进来的二氧化碳,不能直接被[H]还原,它必须首先与植物体内的C_5(一种五碳化合物)结合,这个过程叫作二氧化碳的固定。一个二氧化碳分子被一个C_5分子固定后,很快形成两个C_3(一种三碳化合物)分子,在有关酶的催化下,C_3接受ATP释放的能量并且被[H]  相似文献   

9.
<正>高中生物包含的板块众多,其中"分子与细胞"属于一个实用性与研究性都极强的教学板块,并且在这一板块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并掌握这部分内容对加强他们的生物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分子与细胞"生物板块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系统并正确地认识细胞与分子的理论知识,提高有关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了解该方面知识的发展前沿与实时动态。然而,在如今的高中生物教学中,"分子与细胞"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较为落后,使用教材的灵活性较  相似文献   

10.
<正>1细胞溶胶是不是等同于细胞质基质?浙科版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P.39:"细胞质中除细胞器以外的液体部分称为细胞溶胶"。细胞溶胶是不是等同于细胞质基质?真核细胞细胞质中的胶状物质叫什么?在研究过程中,它曾被赋予诸如细胞液、透明质、胞质溶胶、细胞质基质等十几种名称,其含义也在不断地更新与完善,这既反映了从不同的侧面与层次对其的了解,也反映了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入。由于该胶状物质的  相似文献   

11.
<正> 例1 叶绿体产生的1个葡萄糖分子进入相邻细胞中被彻底氧化分解,这一过程中葡萄糖分子至少需要穿过几层膜()A.3 B.4 C.5 D.6错解选 D。导致解题错误的原因是:对有氧呼吸的3个阶段的场所认识模糊或受解题思维定势的影响(如果1分子 CO_2从叶肉细胞的线粒体基质中扩散出来,进入一个相邻细胞的叶绿体基质中,那么这个 CO_2分子穿过的膜层数为6层)。认为满足该条件  相似文献   

12.
柏特农神庙     
一对外太空宝宝,在克里顿行星毁灭前,被送往地球。一个宝宝被送到有一对善良夫妇的家庭,另一个则被送到有一群邪恶罪犯的监狱。他们都拥有有实力相当的超能力。  相似文献   

13.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形思维工具,因其图文结合、色彩艳丽而易被接受等特点,已应用于医学、教育等多个领域。在分析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可行性的基础上,对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进行了思维导图实践教学,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物教学》2013,(Z1):138-139
<正>1问题小眯在进行植物组织培养时,为什么不用葡萄糖而用蔗糖作为碳源呢?2讨论2.1植物细胞能够缓慢吸收蔗糖胡继飞[广东第二师范学院(510310)]受"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影响,不少师生认为,蔗糖不能被植物细胞吸收,其实蔗糖分子是可以进入植物细胞的。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培养基中的蔗糖浓度较低,而质壁分离实验中的蔗糖浓度很高,质壁分离的时间  相似文献   

15.
<正>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多次出现关于碱性染料对染色体或核酸着色的实验,而学生对"什么是碱性染料"碱性染料如何与被染色物质结合"很感兴趣。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教材中第一次出现有关"碱性染料"的内容是在《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2章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一节中,在"观察DNA与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中,使用甲基绿与吡罗红染色剂分别对DNA与RNA进行染色,以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但此时未  相似文献   

16.
细胞中的蛋白质分子种类繁多 ,数量巨大 ,如一个哺乳动物细胞任何时候都在制造大约 5 0 0 0种不同的多肽。虽然细胞内是一个十分拥挤的环境 ,有众多的细胞器和无数分子、离子。然而每个蛋白质分子都能够被精确地进行各种化学修饰 ,然后准确无误地到达目的地 ,确实令人惊异。多年来的研究发现 ,在蛋白质分子中 ,存在着许多信号 ,这些信号指导蛋白质分子的定位、化学修饰 ,并使之行正常功能 ,甚至决定了蛋白质的寿命。1 决定蛋白质定位的信号肽细胞中除在线粒体和叶绿体内合成的蛋白质外 ,所有的蛋白质根据合成的部位分为两类 ,一类自始至终…  相似文献   

17.
<正>叶征是福建省浦城县光明小学五(3)班学生,2004年10岁,不仅是省、市、县优秀少先队员、"三好"学生,而且被称为小小歌唱家、舞蹈家。叶征从小天真活泼,就学模仿表演。她在两岁时,就学着大人的样子,拍打着手势, 拿着话筒唱起幼儿园的儿歌。父母觉得她有表演的天赋,便送往县"小太阳少儿艺术团" 学习,她在练习舞蹈"打翻车" 和"单脚立地旋转"的动作时,  相似文献   

18.
有一个男孩.在被送往寄宿学校之前,他在班级里是最聪明的学生.他的每一次考试在班级里都是排名第一。  相似文献   

19.
以高中生物学不同版本教材"分子与细胞"模块为研究对象,就教学中的一些疑问,如蓝藻和细菌的关系、胞吞胞吐与主动运输的关系、有氧呼吸储存的ATP量、光合作用机理4个知识点进行探讨,旨在帮助一线教师准确把握教材,推动教学发展。  相似文献   

20.
"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分子与细胞》中的一个模拟实验。用这个模拟实验解释细胞不能无限长大,说服力不强,照本宣科地进行实验分析也有失严谨。一、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1.方法与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