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根据字形比照,将新见铜器鲍子鼎铭文中的"思"改释作"瞏",并将鼎铭与邿子姜首盘铭文进行对比,认为二器中的"及"用法相同,皆应理解为"跟、同"之意。  相似文献   

2.
山东临朐出土的寻仲盘、匜和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寻伯匜,时代不晚于春秋早期。"寻"和"谭"在上古音中韵部同属侵部,根据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中的例证,"寻""谭"可以通假。铭文中的"寻"指的是文献中记载的周代谭国,谭国春秋早期偏晚时被齐桓公伐灭,据齐器鲍子镈铭文记载,(谭)地曾赐给鲍叔作为采邑。寻(谭)公遂戈、簟(谭)公戈分别是春秋中、晚期器,寻公、簟公是谭邑大夫之称谓。谭的地望大致在今章丘县龙山镇一带。寻伯之女称"邾子□□",根据周代女子的称名规则,推测齐国伐灭之前的寻氏可能是子姓。  相似文献   

3.
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是一处重要的周代国君贵族墓葬遗址,M2009虢仲墓是一座经科学考古发掘的高等级国君墓葬,确定墓葬年代及墓主身份对研究当时的经济政治制度、历史文化风貌等至关重要。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运用类型学、考古学、文献学的方法,通过对比器物的形制、纹饰,系联铜器铭文,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对虢仲的身份进行了考证。传世虢仲鬲器主虢仲即M2009墓主虢仲,为国子硕父鬲器主硕之父,器物年代较虢季氏(虢文公)子鬲稍晚,较虢季(虢公忌父)鬲稍早,在两周之交;虢仲墓出土的两类虢仲鼎均具有明显的西周晚期宣、幽时的特点,其时代亦在两周之交;虢仲生前曾"受天子禄",其身份地位与两周之交时扶植周携王的虢公翰相符,M2009墓主虢仲应即虢公翰。  相似文献   

4.
《安徽出土青铜器铭文研究》著录一件现藏安徽博物院的甫以公盘,书中认为盘的时代为战国,是甫国国君所作礼器。通过考察盘的器形和纹饰,并联系和分析时代相近的铜盘,此盘的时代应改定为春秋晚期。通过对盘铭重新考释,纠正误释的字。"虖丘"原误释作"甫以公",应读为"狐骀丘",狐骀丘是周代山东小国。器主之名原释作"",应是一从"尚"得声之字。器名修饰语原径直释作"盥",应隶定作"",读为"浣","浣"、"盥"音近义通。器名""所从的"舟"旁可能由"盘"形初文讹变发展而来,也可以分析为"般/盘"省声。此盘应是狐骀丘君尚所作之器,传世的虖君鼎和虖丘尚匜也为同人所作。狐骀丘君盘对研究山东古国史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安徽出土青铜器铭文研究》著录一件现藏安徽博物院的甫以公盘,书中认为盘的时代为战国,是甫国国君所作礼器。通过考察盘的器形和纹饰,并联系和分析时代相近的铜盘,此盘的时代应改定为春秋晚期。通过对盘铭重新考释,纠正误释的字。"虖丘"原误释作"甫以公",应读为"狐骀丘",狐骀丘是周代山东小国。器主之名原释作"",应是一从"尚"得声之字。器名修饰语原径直释作"盥",应隶定作"",读为"浣","浣"、"盥"音近义通。器名""所从的"舟"旁可能由"盘"形初文讹变发展而来,也可以分析为"般/盘"省声。此盘应是狐骀丘君尚所作之器,传世的虖君鼎和虖丘尚匜也为同人所作。狐骀丘君盘对研究山东古国史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1981年绍兴坡塘306号墓是浙江省的重大考古发现。关于墓葬性质,历来存在争论。争论焦点是:一、墓主是谁,男性还是女性?二、墓的国别,越还是徐?三、时代早晚,战国还是春秋?作者总结旧说,引用两件带"元女"铭文的铜器和赛克勒藏品中的嘉子孟嬴缶,重新考释墓中出土的三篇铭文,并对墓中出土器物的器形纹饰进行分析,最后结论是:一、此墓墓主是徐王元女,女性;二、此墓是越地的墓葬,但墓主不是越人,而是从徐国嫁到越地的女子;三、墓中出土物以徐器为主,总体特征更接近春秋晚期,而非战国早期。  相似文献   

7.
山东泰安龙门口遗址出土两件青铜簠,器盖与器身内底部铸有相同铭文,根据铭文内容可将铜簠定名为"商丘叔"簠,其时代为春秋早期。有学者认为"商丘叔"簠系卫国铭器,笔者则认为其为春秋早期宋国器。  相似文献   

8.
2005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征集入藏了1件爯鼎和2件爯簋,它们与此前所见的3件爯器应属同一青铜器组合。国博所藏的3件爯器造型庄重,纹饰精美,且器内均铸有相同内容的长篇铭文,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诸件爯器的铭文记载了器主人爯受赐于遣伯、遣姬,因感念其高尚的道德言行,铸作宗庙彝器以奉祀其文考的历史背景。铭中"遣伯""德音""余一子"等称谓、用辞均属金文首见,为研究商周时期的遣氏家族及相关历史、语言、文化提供了新的依据。从几件爯器的形制、纹饰、铭文及等级规格来看,该组青铜器约铸造于西周中期,其器主人爯的身份大致相当于诸侯国封君。  相似文献   

9.
车芳 《大观周刊》2012,(26):15-15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本文通过商周出土大量青铜器资料,就其铭文中有关祭祖问题的记载进行研究,对周代祭祀礼仪中的孝道意识做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周原遗址贺家村出土的昔鸡簋铭文的关键字词、所记礼制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昔鸡簋铭中的"▉"应读为遏,训为止。"遏偪姞于韩",义即嫁偪姞于韩。昔鸡为送者,故韩侯用贝、马傧赠昔鸡。昔鸡簋铭文所记与《仪礼·士昏礼》相合。昔鸡簋为西周国族研究提供了新史料,偪或即姞姓之密须,其地在今甘肃灵台附近;韩乃武之穆,初封或在冀北之固安,西周末徙至晋南;昔氏为周大夫封昔者,其地或在今河北巨鹿附近。昔鸡簋之年代在西周昭王、穆王之际,簋铭所见王姒究系时王之后,抑或先王之后,还需再做讨论。本文指出,周代嫔妃的称谓不仅关系周代礼制,更涉及西周铜器的断代研究,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分析新泰市周家庄东周墓葬出土青铜殳入手,对山东地区周代青铜殳进行了梳理、辨识与归纳。结合文献记载以及与楚系殳的对比,基本搞清楚了山东地区青铜殳的形制,包括殳首、柲及柲环、殳镦。相比以前的认识,可知殳的年代更早,延续的时间更长(从西周晚期到战国晚期),数量更多,分布地域更广(以齐国出土最多,还包括莱国、寺国、莒国、薛国等);殳多出土于墓葬,墓主人以中小贵族为主;青铜殳的形制、长度、共出的随葬品和墓主人身份等信息显示,这些殳绝大多数为晋殳,是主要兵器种类之一,除了具有指挥、军旌标识和壮军威的功能外,还有仪仗和打击功能。  相似文献   

12.
疑尊、疑卣两器为周成王晚期器,二器同铭,其铭文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卜噩侯"涉及到西周王朝于成王晚期时建噩侯之事。此事亦能反映出周初建"侯"制度的某些规制。周人建"侯"并选其驻地,也要通过占卜而确定下来,"侯"的任命权与防区的划定直接归属王朝中央。早期的噩侯在今湖北随州安居镇羊子山附近,说明周人很早便扩张到汉东地区并建"侯"加以守卫。"宋伯"一称,在殷墟甲骨卜辞中便已出现,然此器铭所指应与殷商时期的不同,其人应是首位宋邦邦君宋公稽,出身于属殷遗的微氏家族。宋邦所在的位置亦属西周王朝的边域地带,其地直接面对淮水下游偏北的淮夷,是为周人把守东南门户的诸据点之一。然以目前所知材料,宋邦邦君未有西周王朝之"侯"职。这表明不是所有边域的邦君皆是"侯",具有邦君地位的贵族未必均获授予王朝的"侯"职。  相似文献   

13.
绍兴塔山甬钟又被称为"自钟"、"自铎"、"之乘晨钟"。由于其铭文无论在文字释读方面,还是在标点断句方面,都还存在着多种不同看法,所以有关该钟器主名字的认定也是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器主是"自",有的学者认为器主是"之乘晨",有的学者认为器主是"之乘辰"。在之前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主要做了以下两方面工作:第一,对铭文中在判定器主方面具有关键作用的文字,重新进行了详细地考订释读;第二,对徐国铜器铭文中器主自述身世的方式进行了总结,归纳出两种习惯模式,即"徐王/君(某某)之子/孙(某某)"和"某某,余某某之子/孙/甥"。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器主之名应为"之乘辰自",当是与"足利次留"、"乍讯夫叴"、"斯于"一样的"夷式名"。  相似文献   

14.
对两周铭文的宏观规律考察可以推进金文研究。工吴季生匜(《集成》10212)的、王子适匜(《集成》10190)的目前有释"修饰语"和释"器名"两种意见。对两周匜器铭文要素及结构模式的考察结果显示:匜器铭文中的"器物自名"一项皆不省略。据此,此二字更可能是器物自名。对■、■二字前的相邻字"会"、"■"的所有辞例考察结果显示:"会""■"二字所修饰的器名共有"匜"和"鼎"两个。对两周匜器自名用字的考察结果显示:匜器自名不用"鼎"字。综上,■、■应是"匜"的异构或假借字。通过考察两周金文字形的演变特点及所讨论字形的分布区域,可以基本断定二字是"匜"的方言异构字。根据两周"尊"器铭文模式规律,虢叔尊(《集成》5914)铭文最后一字应是修饰语,不是器物自名。虢叔尊是一件媵器。  相似文献   

15.
她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福建泉州女子,一块石碑的现世。却揭开了其家族隐藏500多年的秘密。引起国内外史学家的高度关注,她也在一夜间成为异国皇室贵族。2010年7月18日。她应邀随斯里兰卡总理一同参访上海世博会,还以座上宾身份与之共进晚餐。席间,斯国官员及贵族无不恭敬地称其为“公主”。  相似文献   

16.
疑尊、疑卣两器为周成王晚期器,二器同铭,其铭文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卜噩侯"涉及到西周王朝于成王晚期时建噩侯之事。此事亦能反映出周初建"侯"制度的某些规制。周人建"侯"并选其驻地,也要通过占卜而确定下来,"侯"的任命权与防区的划定直接归属王朝中央。早期的噩侯在今湖北随州安居镇羊子山附近,说明周人很早便扩张到汉东地区并建"侯"加以守卫。"宋伯"一称,在殷墟甲骨卜辞中便已出现,然此器铭所指应与殷商时期的不同,其人应是首位宋邦邦君宋公稽,出身于属殷遗的微氏家族。宋邦所在的位置亦属西周王朝的边域地带,其地直接面对淮水下游偏北的淮夷,是为周人把守东南门户的诸据点之一。然以目前所知材料,宋邦邦君未有西周王朝之"侯"职。这表明不是所有边域的邦君皆是"侯",具有邦君地位的贵族未必均获授予王朝的"侯"职。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新公布的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M242出土的一件妟鼎进行了讨论。认为从形制等方面来看,其时代可定为康王时,而不会晚至昭穆时期。对铭文中整理者误释的字如"妟"字进行了重新释读;将所谓"择衣"改读作"怿瘁",训"尽瘁",认为与所谓的"丧服礼"无关。又将其与传世两件西周早期的应公鼎铭文进行对读,认为从时代来看,妟鼎铭的"公",可能即应公鼎铭的"应公",亦即第一代应公;疑应公鼎铭的""可能即妟鼎铭的"皇兄",从铭文来看,很可能其时妟之"皇兄"已死,故妟踵其兄之旧职,乃有"弟不敢不殬瘁,夙夜用旨公"等语;应公鼎可能是应公为其长子,即妟的"皇兄"所作的祭器。两件应公鼎的制作年代应较妟鼎略早。  相似文献   

18.
殷周金文常用字"尊"位于句末时,如"康侯丰作宝(尊)(《集成》2153)",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用义为"器物名",也有个别学者提出"尊"非器物名。通过对殷周铭文中所有器物名的辞例及所有"尊"器铭文文本结构的考察,我们发现:后一种说法更符合殷周铭文实际。句末之"尊"与"尊彝""、尊鼎"中的"尊"用法与用义完全相同。殷周金文中的"尊"字还没有"器物名"的用法。并由此得出:在金文研究中,如果仅作局部的文例考察、部分的辞例排比,其结论有时难免偏颇。对全部铭文的宏观研究也许可以解决金文研究中的遗留问题。  相似文献   

19.
1976年,在我省临潼县零口出土了一件青铜器簋(古代盛食品的器物),内有铭文,为西周初期文物,也是至今发现的周代最早的金文档案.  相似文献   

20.
传世文献和部分金文文献中的"元子"一词,通行工具书一般解释为"长子"、"首子"、"天子、诸侯的嫡长子"等,也有学者提出了"元子"中的"元"应训为"善"的意见。本文通过对1987年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出土的春秋时期可忌豆铭文"元子中(仲)姞"等内容的研究,认为以往的解释过分强调"长子"、"首子"、"嫡长子"等层面的含义,训为"善"的意见也有可商之处。先秦、秦汉文献及出土资料中"元子"一词强调的只是"嫡庶"的观念,与是否为"长子"、"首子"没有必然联系,也不限于"嫡长子",其他"嫡子(女)"也可以称为"元子"。"元"在训"首"之外,具有"嫡"的涵义,是在宗法制和嫡长子继承制背景下衍生出来的。文中对部分文字形体的隶定问题,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