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学后教",指让学生先学,然后教师教授知识。"多学少教",指教师在学生能自学弄懂的地方精讲少讲,对学生一看就能领悟的知识坚决不重复教学。同时,教师要减少机械重复的练习,使学生通过思考、探究,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相似文献   

2.
"以学为中心",我们要研究学习方式的变革,更要做好"教"与"学"的对接,不能顾此失彼。"以学为中心",切忌形式主义,要让课堂上的"教"真实对接学生的"学";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做甩手掌柜,而要该出手时就出手;教师不应囿于教学的经验,思维定势,而要依据学情,"因学设教"。"教"与"学"的适配和对接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为中心"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3.
所谓"先学后教","先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授课之前先自行学习,"后教"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要促进高中化学教学水平的提高,选择"先学后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先学"的意识,并充分发挥"后教"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学生学习语文的途径无外乎四条,即阅读、背诵、表达和写作。通过学习获得三项成果,即思想、口才和文笔。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让学生的大脑有思想,要想让学生具备出口成章、下笔千言的能力,只有让学生自己去"练得",去"习得"。教师万不可越俎代庖。"少教多学"无疑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也是新课程理念"以生为主"的最简洁的表达。"少教"指的就是教师少指点,少讲说,"多学"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  相似文献   

5.
正"少教多学"是全国第三届"教育艺术杯"观摩、评比活动的主题。从字面上看,"少教多学"是对于教与学时间或内容的量比提出的一个概念,减少教师讲授,突出学生学习。本人认为,这里的"多学",并不是指机械的作业型的练习与浅层次的讨论,更重要的是课堂学习时学生潜入文本的独立思考、参与研讨与思想交流,强调的是思维训练,还有联系自身的领悟触发与情感体验,这是"多学"的核心内容。"少教"指的是减少教师不厌其烦的讲授,"少教"的"教"更应理解为"导",即指导学习、引导学习、促进学习的意思,不是简单的讲授。"少教多学"关键在于怎么"少教"?怎样"多学"?下面结合朱老师  相似文献   

6.
洋思中学"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后教",是指在课堂上,在"先学"的基础上,在教师积极而有效的科学引导下,学生之间进行的合作实践、探究、学习。"后教"的主体是每一个学生,是学生集体的互教、互研、互学。教师在"后教"中起科学"导教"作用。"后教"体现了中外优秀的教学思想,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正>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教是为学服务的,学生的"学"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课标中强调"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指出了"教贴合学,方能成效"。"以学定教"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思想,是指依据学生的"学"实施教师的"教",主张先"学"后"教","学"走在"教"之前,把学生"学"的思路和教师"教"的思路有效融合。以学定教,学生才是课堂的灵魂,"学"是"教"的前情和目标,贯穿始终。因此,对学生的学情分析势必成为生本课堂的主要依  相似文献   

8.
教学包含了"教"和"学"两个基本要素,"教"为"学"而存在,"教"为"学"而服务,但在以往高中地理教学中更关注教师如何教,对学生如何学却不够重视。提倡先学后教,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参与合作,在教师指导下经历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获得体验,提升地理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9.
龚雄飞 《教育》2013,(33):10-13
"学本式"卓越课堂,是一种探索性的教育实践模式,它强调课堂定位于学生的"学",基本思路是:课堂既要尊重教师的"主导",又要摆脱教师的"控制",要从教师知识灌输型课堂向学生自主探究型课堂转变,激活思维,诱导自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让课堂回归学生的世界,让课堂变成阳光灿烂、灵性生长、创新萌生、青春飞扬的舞台。"学本式"卓越课堂,可以从人性的视角、文化的视角、课程的视角来进行创新和培育。从人性的视角来看,"学本式"卓越课堂指向学生创新培养的无限可能性;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学本式"卓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中的"活教",就是要把教师、学生、教材融为一体。"教活"是教学的目标。"活教"则是达到目标的手段。只要教师活教、教活,学生活学、活用,语文课堂才能高效化、优质化。  相似文献   

11.
<正>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教师的教是暂时的,学生的学是长期的。我们要着力于为了不教。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洛克所说:"(教师)不是要把世界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部教给学生,而是要使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要使学生采用正确的方法去求知,去改造他自己。"又如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些言辞启迪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  相似文献   

12.
一、"因教而教"的内涵 近年来,根据一些教改实验的成果,教育界提出在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学生"学"的研究,对过去很长时间里教学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提出了批评.但同时我们应认识到,注重教师的"教",也只是注重教师因"材"而教,而忽视教师因"教"而教.王夫之说:"夫学以学所教,而学必非教;教以教人之学,而教必非学."因此,教师在重视学生个别差异的基础上,也要注重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及教学任务、目的等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3.
所谓"先学后教",就是让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教师再进一步指点。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己来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甚至内容。在这里的"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自主学习。这样,学生便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寻求新知识,进而激发出强烈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4.
正教育中有两个元素,一是教师的"教",二是学生的"学"。对这两个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教育的目的不是"教",而是如何促进学生"学";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真正转化为教育生产力。也就是说,学生的"学"是决定因素。陶行知先生将这种关系概括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在其经典短文《我对教和学的思考》中,更强调"学"的重要性:"我终于感到,唯一能对行为产生意味深  相似文献   

15.
从古至今,"教学"的意义在不断演变。从最初以学代教的"教学即学习"到以教代学的"教学即教授",直至前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提出的"教学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和我国陶行知主张的"教学即教学生学",才较好地诠释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如今,在人本思想的理念下,教学不能仅满足于"教学生学",还应是"教学生自己去学"。  相似文献   

16.
在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理论分析的视角概括出课堂教学中教-学-评一致性的三因素结构,即学-教一致性,教-评一致性和评-学一致性。"学-教一致性",或者说"所学即所教",是指在目标的指引下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之间的匹配程度;"教-评一致性",或者说"所教即所评",它是指教师的教学与对学生评价的匹配程度;"评-学一致性",也就是说"所学即所评",它是指学生的学习与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之间的匹配程度。然后从实证的角度对这个三因素理论模型进行了检验。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内部一致性效度检验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教-学-评一致性可以解构为三个因子,并且这一结构的信度和结构效度较好,因此,在理论上建构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一致性三因素模型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7.
<正>"少教多学",从字面上理解即教师少教,学生多学。"少教"不是让教师投入得更少,而是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和发展性地教;"多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深度学习、积极学习、独立学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秉持"少教多学"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这就从根本上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8.
<正>语文教学遇到的问题,归根结底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教什么",其二是"怎样教"。从某种意义上说,"教什么"决定着"怎样教"。谋定好"教什么",是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前提。由于忽视学生具体学情,导致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现象频频发生。以"学"为中心,谋定"教什么""怎样教",能让教师的"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能让学  相似文献   

19.
<正>教学由两个因素构成,一是教师的"教",一是学生的"学"。对这两个因素的关系考量分析,我们发现教学的目的不是"教",而是如何促进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真正转化为教学生产力。学生的"学"是教学效率的决定性因素。陶行知先生把"教与学"的关系概括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教学合一》)。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在《我对教和学的思考》一文中,更是强调"学"的重要性:"我终于感到,唯一能对行为产生意味深长影响的学习,是个人发现并把它化为已有的知识。  相似文献   

20.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教育家叶圣陶教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它追求的是通过我们的教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知道"学什么",自主解决问题学会"怎样学",养成自觉学习的态度变成"我要学",能够自主、合作完成学习全程达到"我能学",从而让语文课堂因自主而精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