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写南方的许多诗歌里,都出现了“瘴”这个字,这个字似乎成了南方诗歌中的地域特征。然而,时代、诗人观念和生活经验的改变使“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的具体含义和感情倾向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诗歌以“言志”、“缘情”为主,但言“理”也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基本特质。诗歌言“理”的关键在于,必须寓“理”于审美形式之中,使诗富于“理趣”。即言“理”不能违背诗歌自身的审美规律。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诗歌里有一种与“析字”修辞格相似的数字运用现象,即把数字拆开来,以表情达义。其主要特征有:数字析合的相加性、数字析离的相减性、数字化积的乘除性。枯燥的数字一经诗人匠心运筹,即刻被情感所照亮。诗歌形象里有了生命的特殊细胞和美感因素,为诗之意象增色,产生着特殊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4.
论落花与伤惜春关系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秋”和“伤春”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两种情结。以上两种情结的出现,往往伴随着落叶、落花的现象。本文考察由先秦截至宋有关落花的诗句,阐述了通过落花这个媒介所吟咏出来的伤春之情,是何时产生并扎根于中国古代诗歌作品中的。  相似文献   

5.
浅论谢榛《四溟诗话》"诗的含糊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诗歌中,大量的千古名句具有一种朦胧的意境,诗歌理论中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谢榛论诗,以含糊为美。以“妙在含糊”理论为基点,围绕这一理论,分析诗歌鉴赏如何“以含糊为美”,以及达到这一标准的具体的诗歌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6.
巧解"诗眼"     
对于“诗眼”,可算是众说纷纭,但对于诗歌语句来说,“诗眼”不过就是最为凝练、最为生动、最富韵味的字,而且这个字有着画龙点睛的功用。我们说的“炼字”,属于创作过程,古代有人称之为“点眼”,而就鉴赏已成的作品,最为得当的称谓是“诗眼”。诗词语句中的“诗眼”,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和生动活泼的形态,最耐人寻味,往往使人可以意会而不能言传,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王维的“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仅是一“余”一“上”两字,便使全诗景物情神毕透;“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一“疾”一“轻”两字,鹰、马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悲秋”和“伤春”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两种情结。以上两种情结的出现,往往伴随着落叶、落花的现象。本文考察由先秦截至宋有关落花的诗句,阐述了通过落花这个媒介所吟咏出来的伤春之情,是何时产生并扎根于中国古代诗歌作品中的。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诗味论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晚唐司空图提出的“味外之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司空图强调诗歌深刻悠远的“韵外之致”,将诗歌艺术美的标准引向了诗歌深刻的意蕴层面,是对钟嵘“滋味说”的发展和超越。同时,司空图从“离形得似”、“不着一字”的角度分析诗歌“味外之旨”产生的途径,既丰富了诗味论的内涵,对诗歌的创作和鉴赏也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和”是中国古代审美艺术辨证之理,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审美范畴。“和”字初有“盉”、“龢”、“和”三字,三字内在结构、文化意蕴虽有不同,但又有必然的联系。其实“和”的美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可从汉字“盉”、“龢”、“和”的结构生发见其踪迹。  相似文献   

10.
宋人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说:“诗要炼字,字者,眼也。”此话道出了诗歌炼字的重要性。我国古代的诗歌从唐代开始就特别讲究炼字,炼字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大传统。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鉴赏诗歌中的关键字也就成了高考诗歌鉴赏题中的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11.
王夫之把他的哲学范畴中的“情”,用在古典诗歌抒情本质的论述中,批判地吸取前人的营养,并且以他哲学思想中的人性论为基础,全面地、辩证地揭示了作为诗之特征的“情”的内蕴,建立以“情”为核心、呈辐式结构的诗论体系,为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做出了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2.
论"意"与"境"的交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意境——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早在王国维提倡意境说之前,已经有人使用意境一词,并对诗歌的意境做过论述,今人研究意境,固然不能抛开王国维的意境说,但也不可被它所囿。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实践发端,结合中国古代的美学理论,总结古代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代诗歌表现意境的艺术规律,为今人的诗歌创作,诗歌鉴赏和诗歌审美评价提供有益的借鉴,正是本文的构想。  相似文献   

13.
与普通话相比,闽语有一个特殊的时间表达方式,即用“字”表示“五分钟”。这个“字”是来自于中国古代的计时单位,即刻与刻之间的两个特殊符号,后来随着钟表的普及,“字”具有了“五分钟”的新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字”的功能仍然在不断扩展,含义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14.
取前人诗句的字法、句法或结构来创作出自己的诗歌,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这种“孳生”现象不仅有着诗歌内部的原因,而且同诗歌创作的时代风尚关系密切。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诗人的眼光里被语言的传统所遮蔽,而对身外的真实世界视而不见。但是,遮蔽并不必然导致表现力的丧失,它也带来了某种意义上的诗歌技巧的成熟。从语言形式和语言文化批评等角度对中国古典诗歌“孳生”现象予以关注与研究,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洗(xian)马”是中国古代的官名,做这个官的人可不是负责洗刷马匹的马夫。“洗”字在古汉语里与“先”是相通用的,因此“洗马”也称作“先马”。  相似文献   

16.
孙华玮 《现代语文》2007,(3):122-123
中国传统化认为,自然界具有着无限的生命意义,它不仅是一切生命之源,而且是人类价值之源。不仅是人类安身立命之所在,更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的学理论家大都推崇艺术的自然本色美。老子以“道”为最高的哲学美学范畴,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命题。《周易》亦云:“夫大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些字都是对“小包”的卅美特性的描述。继老子开启的“自然本色”论之后,汉代的《淮南子·说林训》也提出了“白玉不琢,美珠不”的美学主张;唐代皎然把“至丽而自然”“至苦而无迹”视为诗歌六种“至境”的两种;司空图则把“冲淡”“自然”列为诗歌二十四种品格的两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意象”与“意境”在中国古代文论,特别是诗歌研究中是经常使用的两个概念术语。由于都有一个“意”字,人们在理解或使用它们时往往通用、混用,分辨不出它们之间的含义和指向的差别,尤其是近代西方又发生了Imagism(意象主义)诗歌运动,欧美文论中也大量出现“image”这一术语,“image”又被中译为“意象”,人们对这些术语范畴的界定更是莫衷一是,难以准确地把握,认识上出现许多混乱,很有将其梳理辨析的必要。意象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早已存在的一个概念,然而这个概念也象中国古代学术理论中其它一些概念一样,在它产生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8.
“韵味”是中国古代诗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揭示了中国古代诗歌复杂微妙的审美特征。“韵味”论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影响深远。诗歌“韵味”由内容、形式、语言、技巧等多种因素构成,古人对诗歌“韵味”提出了深远、丰富、新颖等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语文第三册的最新版本是1993年10月出版的,与1981年12月的版本相比,新版《中国石拱桥》作了以下修改。 1)“古代神话里说”改为“古代神话说”,删掉了“里”字。删去“里”字,意思不变。“古代神话”是名词,作动词“说”的主语比“古代神话里”更精练。 2)“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  相似文献   

20.
节奏的概念,在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中出现很早,汉代出现的《礼记·乐记》中就有“广其节奏,省其文采”的话。今天,我们弄清一下古代诗论中的节奏的概念,理清一下古代诗歌节奏的发展线索,对于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形式,对于研究新诗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