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清代的毛奇龄有一首题为《览镜词》的诗:“渐觉铅华尽,谁为憔悴新?与余同下泪,只有镜中人。”老实说,这首诗题材未免陈旧了些,那思妇仍旧是古典的思妇,是从《诗经》中走来的洗却铅华、顾影自怜的思  相似文献   

2.
江南三月春光老。月落禽啼天未晓。露和啼血染花红,恨过千家烟树杪。云垂玉枕屏山小。梦欲成时惊觉了。人心应不似伊心,若解思归归合早。赏析:《玉楼春·子规》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所作的一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看似写杜鹃鸟,实则是借杜鹃啼血的典故起兴,代闺中思妇抒写盼望丈夫早日归来离情别恨。该词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巧妙将人与鸟对比...  相似文献   

3.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作家,她对婉约词创伤有自己的独特贡献。她的词善用叠字和口语,创造了婉曲微妙、新鲜而又隽永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她的思妇词也有别于其它思妇之作,表达的是自己的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4.
纳兰性德词中的月意象有不同的内涵:以月来寄托相思离愁;以月来咏史感怀;以月来悼念亡妻;以月来表现征夫思妇的愁苦;以月来表现美丽多情的女子。月意象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隐喻了词人的现实遭遇和丰富的情感内涵。  相似文献   

5.
庄平 《文学教育(上)》2011,(21):122-122
李清照词中这一系列不同情态的“花”意象,我们可以感受到她作为一个女性在不同时期不同体验,可以看到词人从少女情怀到思妇情结,从思妇情结到遗妇情怨的心态变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6.
刘康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9):125-126
在宋代词坛上,出现了不少才华横溢的女词人,北宋初期的魏夫人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在魏夫人的笔下,塑造了许多多愁善感感情细腻的思妇形象。试从艺术手法以及艺术特色上对魏夫人词中的思妇形象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7.
吴世昌先生给季学原同志的复信季学原同志: 这几天全国人大正开会,上月则开了一个月的常委会,无暇早日复信,至歉! 关于词的“豪放”“婉约”问题,我的意见已在《文史知识》发表了,别无新意。南宋以前,乃至  相似文献   

8.
论《古诗十九首》的女性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诗十九首》基本是游子之歌、思妇之词,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是它的基本内容。本文从女性视角入手,分析《古诗十九首》的女性心理的形成原因和女性心理的具体特征、表象,凸显《古诗十九首》以孤独和等待为核心的女性心理。  相似文献   

9.
美丽的哀愁--思妇诗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妇诗是我国古诗苑中的一枝奇葩,作为一种诗歌艺术题材,思妇诗源远流长。本文就思妇诗的源流等方面作了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苏轼咏物词《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是一首具有结构表层互文性与深层隐喻性的奇妙作品。在表层结构中,杨花的漂泊无着、化为流尘与思妇的梦寻落空、悲慨落泪相互交融;而在深层结构里,杨花、思妇的不幸遭遇又共同隐喻苏轼前半生仕途辗转漂泊,甚至贬谪九死一生的刻骨铭心伤痛。杨花、思妇、创作主体鼎足而三,表里互融,同场共振,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情感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水龙吟》的诞生,是苏轼仕宦漂泊、贬谪生涯的深刻遇合与天才创构,可遇而不可求。从某种意义上,章词也是苏词的互文。  相似文献   

11.
<正>今晚月光很好,伫立窗前,仰望天上月似一团银,如鸟一声叫,手机滴答响:哥们,玩微信吧,我们一起去看晚会。呵呵,我不会刷屏高科技进入现代晚会,我只会翻页旧心情,去搜索远古的晚月。我搜索到了公元1083年10月12月夜,这是苏东坡的夜晚。这夜,也是天上月似一团银,老苏没给我发微信,他给我发来微心:"元丰六年十月  相似文献   

12.
有关贵州近代词人张鸿绩的生平材料很少,但他的词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抒怀词抒发了他对时局的忧虑,表达了自己的愁苦;闺怨词描写了各类思妇的思念,表达了浓重的离情别绪;咏物词善于描摹事物,且有一定的寄托。  相似文献   

13.
长发迎空 《高中生》2008,(23):30-30
西风渐紧,夜阑更深,一脉月光,一杯清茶,案上一卷旧词——纳兰性德的《饮水词》。淡墨飘香里,我依稀与这位词人对坐,把盏共饮。他白衣胜雪,他风华绝代,他微笑着自泛黄的古卷中向我悠然走来,眸子清亮透彻,眉间锁着一抹哀愁。他的名字似水一样柔情——纳兰性德,反复读来,竟有说不出的凄婉悱恻,道不尽的惆怅伤怀。  相似文献   

14.
对联故事     
马以 《初中生》2011,(Z2):95
一日,北宋高官寇准与友人同游,乘兴出对曰:水底月为天上月。众人无以相对。这时,诗人杨大年赶到。他立刻答曰:眼中人是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第四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景物描写虽着墨不多,但韵味十足。林冲刚去草料场时“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到草料场后出门沽酒时“那雪正下得紧”。沽酒返回时“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作者为什么两处用“紧”而不用“猛”“狂”“更大”等字眼来描写雪景呢?这显然是“别有一番滋味”,有着深厚的  相似文献   

16.
关于唐代温庭筠词《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女主人公的身份,浦江清、刘学锴等当代学者多认为是歌妓舞女,笔者通过考察,认为是闺中的贵族思妇则更为恰当。  相似文献   

17.
北宋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一首别词,但却写得谐谑风趣,别具一格。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有一种“怀人”的作品写法很婉曲,明明是游子或思妇怀念对方,却写对方思念自己,这样能更好地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思念,也使作品既情致流转,波澜起伏,又委婉含蓄。如魏文帝曹丕的《燕歌行》主要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但诗的开头却反客为主,以虚代实,不直接写思妇如何思念游子,却想象客游在外的丈夫因思乡念家而愁肠九曲。宋代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主要写远行在外的旅人对家室的思念,下片却写旅人想象中家室的离愁:“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相似文献   

18.
《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在内容上多借游子之歌、思妇之词抒发怀才不遇、穷困潦倒的落寞情绪以及思妇缠绵悱恻的寂寥闺愁。这种情感,在中国古代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意义。其抒情艺术,更是被历代的诗论家们所称道,对于《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可以用“委曲婉转,反复低徊”这八个字来加以概括。  相似文献   

19.
宋代咏物词的创作,比较重视寄托手法的运用。它之所以重寄托,在于时代环境使然。其主要表现是运用比兴手法,以诗经楚辞式的香草美人题材写怨夫思妇之怀,寓孽子孤臣之感。考察宋代咏物词中所寄托的深刻内涵,对于了解作者的身世、性情及其时代环境,具有重要的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20.
思无邪     
<正>古人与自然亲,今人宁与物质亲。拿天上的月来说吧,古人对月,是亲、是敬、是怨、是恨。李后主一叹"春花秋月何时了",是剪不断的故国之思;纳兰一句"辛苦最怜天上月",是叙不完的情深意重。古人无法预想现在航天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