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诵读,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我国自古就有诵读的传统,尤其对诗歌的诵读更加重视,因为古诗词本身就是语言艺术,大多可以配乐吟唱,具有极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性,古代诵读诗词用“吟诵”的方法,即接近于歌唱的诵读,但也同诵读一样,“都要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中国的吟诵传统是与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一同开始的。《论语》中就有“诵诗三百”的话。《孟子》也说:“诵其诗,读其书。”孔子堪称我国古代第一位著名的诗文吟诵专家,《庄子》里就有记载:“孔子读《春秋》,老聃踞灶觚而听。”屈原《渔父》中有“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的说法。其他如《孔雀东南飞》有“十六诵诗书”句,李白《游泰山六首》(其四)有“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句。  相似文献   

2.
传统汉语教学的一个显著民族特色是对诵读教学法的格外重视。这里所谓的诵读,与现代语言教学(包括外语教学)中所强调的诵读的含义、功能不同。现代语言教学中强调诵读,是指在理解语词、句篇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达到培养语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等目的,其教学程序是先教后(诵)读。而传统汉语教学强调的是先(诵)读后教,甚至只读不教;而且,诵读的意义不仅为了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更在于通过反复诵读,达到感悟、品味从而理解语篇意义的目的。这一教学思想集中体现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信条中。  相似文献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而古诗文的传统教法往往是教师字字解释,句句翻译,结果是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被动,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这样的教学,既不能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又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鉴赏水平。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以读为本,反复朗读,当堂背熟,培养语感”的诵读教法能够更有效地改变古文教学的被动局面,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诵读法的优点是:通过诵读有利于理解、吸收和熟悉课文内容,有利于体会文章感情和培养学生的语感。一、诵读法之“诵”、“读”训释“诵”和“读”,从词源上…  相似文献   

4.
“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是帮助学生品味名篇佳作、培养语感的最佳方法之一。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我所理解的诵  相似文献   

5.
庄雪丽 《福建教育》2007,(12):27-27
古诗文语言精练含蓄、跳跃灵动、意趣无穷。常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妙,须“高声朗读,以畅其气;低声漫吟,以玩其味”。一个有智慧的语文教师,教学古诗的最好途径是让古诗自己感染学生,让学生与古诗零距离接触。古诗活跃在学生的诵读里,诵读保护了古诗的存在。因此,我们在古诗教学中应提倡诵读。让古诗在诵读中生动起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读正确、读流利”的问题。而是对诗的深刻尊重和理解。古人写诗,往往都是在“诵”的过程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6.
王玉芹 《阅读与鉴赏》2009,(12):48-48,45
诵读法是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宋代理学家朱熹在《训学斋规》中就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从这些语句中我们都可以看出: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诵读法。而如今。在职校文言文教学中。诵读更像是一把钥匙.为我们的职校学生打开了一条文言文学习之路。  相似文献   

7.
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不同年段的阅读教学提出了不同的诵读要求。那么 ,什么是诵读 ?为什么要重视诵读和怎样加强诵读的教学呢 ?“诵”,最早是指照着书本抑扬顿挫的念读 ,秦汉以后也指背读。东流的郑玄在为《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里的“以乐语教国子 :兴、道、讽、育、言语”作注时曾指出 :“倍 (背 )文曰讽 ,以声节之曰诵。”由此可知 ,“讽”是指忆读 ,而“诵”则是指照着书本有节律的念读。从“诵”的字形来看 ,按照《说文解字》上的说法 ,它“从言 ,甬声”。而从“甬”得声的字又多有跳动的意思。比如…  相似文献   

8.
诵读法,是我国语文传统的教法和学法之一。我国古代教育家、文学家几乎无人不重视诵读,他们都把诵读视为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三国时董遇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圣杜甫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宋代理学大师、著名教育家朱熹的“熟读而精思”,都道出了诵读文章的重要。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一直致力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将开展“中华诵·2010福建省经典诵读大赛”。省教育厅下发通知提出,各地、各高校要积极支持和指导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将活动列为第十三届推普周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0.
手机传奇     
诵读,在语文学习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也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更是提高学生审美水平的有效途径。庄文中先生认为:“诵读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间,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  相似文献   

11.
诵读欣赏课,作为一种独立的、全新的课型,如何上?我们从上海育才中学“读读、议议、讲讲、缘缘”的八字四步教学法中得到启示,初步探索出一条诵读欣赏课的五步教学模式,即“读、想、品、诵、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雅诵 《小学语文》2010,(7):40-40
近些年来,社会各界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不断高涨。在中宣部、中央精神文明办、国家语委、教育部、文化部、民政部六部委联合发出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号召后,“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在社会各界蓬勃开展起来。其中,国家语委主办的“中华诵”系列活动,更是为全国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树立了典范。2010年4月28日,国家语委、中央精神文明办公室联合在教育部举行“中华诵·经典资源库”启动仪式。  相似文献   

13.
张丽梅 《广西教育》2012,(24):45-45
早在先秦,孔子就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各个学段古诗文的诵读要求。让学生诵读中国文化经典是培育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几年多来,我们诵读着,摸索着,总结出了一些适合自己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名教师,当我们把课程意识与教学意识有机联系起来时,就可以自如地凭借教材,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形成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一、诵读式教学法——本色之美诵读式教学法的关键在于“诵”,熟读成诵,出口即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人学诗讲究熟读,传统蒙学也推崇记诵,可见,诵读是学习语文的最本色、最传统的一种方法。阅读一些经典的、精辟  相似文献   

15.
背诵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背”的解释是“凭记忆读出”,对“诵”的解释是“用有高低抑扬的腔调念”。背诵包含两方面的基本要义,一是记忆,二是诵读。诵读只是背诵的最终外在表现和成果展现,记忆才是背诵的基础和内在内容实质。  相似文献   

16.
诵读指导     
饶蕾 《云南教育》2001,(20):17-18
高中语文新教材文言文的篇目明显增多,每篇文言都要求背诵,或全文或段落,背诵任务的增加要求教师钻研诵读的指导。所谓诵读,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能够背诵。这是古人学习文言文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古人曾说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意思是说,多读能增强语感,促进理解和诗歌语言的运用。我国古代教学大量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现在的高中语文新教材古文教学有了一点回归传统的意味。我以为诵读指导应紧密联系课文的讲授,使二者水乳交融,相互促进,任何割裂课文理解的诵…  相似文献   

17.
一、加强诵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国语,却是大多数不过关。”这种现象至今仍严重地存在。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几千年来都是把背诵作为教学的重要方法。许多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都是从诵读中走出来的。古人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就充分肯定了书读多了,读熟了,理解透了,  相似文献   

18.
“诵读”是我国古代阅读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和主要手段。它在神州大地沿用了近三千年。它是古人教学汉语文实践经验的结晶,是汉语文教学规律的反映。古代诵读教学一般由教师的教读、领诵、讲贯,和学生的探读(预读)、学读、熟读几个部分组成,而以学生自读贯穿始终。古人关于诵读教学的许多做法与思考,如实践观、整体观、读思、读习、读行结合及“自得”自求的训练方法,都符合教育科学原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文言文教学是技校学生提高语文素养重要方面,那么,如何搞好文言文教学呢?学习文言文,诵读是一条重要而且有效的途径。诵读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中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曰: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讲授文言文,教师可以首先指导学生,通过琅琅上口的反复诵读,来领会作品丰富的内涵和情感,为后面的深入讲解奠定良好的基础。“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  相似文献   

20.
诵读存在于中国语文教育史已有二千多年,它是一种语文学习方法.也是一种语文教学方法。从词源角度.我们可以对其作详尽解释。“诵”.《说文解字.占部》:“诵.讽也。从言,甬声。”“讽”,《说文解字·言部》:“讽.诵也。从言,风声。”可见.许慎把诵、讽二字互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