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随着社会生活的日趋丰富和文化的逐渐发展,各民族审美心理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我们从乌玛尔阿孜.艾坦的诗歌创作中可以看到,他对本民族审美心理既有认同与回归,也有批判与超越。诗人既通过对野性力的呼唤、图腾意象的再现和游牧意象的展示表现了对民族传统的执著守望,也通过对跨文化意象、走出意象的选择表达了对民族文化的诗意超越。  相似文献   

2.
文化与民族的密不可分决定了文化选择对民族发展的至关重要性。基诺族民居是其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其现代变迁鲜明地展现了基诺族文化选择的特点。基诺族的文化选择集中表现为对现代文化的认同和追求,对传统文化的有限自觉与建构。基诺族的文化选择,是党的民族政策成功实践的重要体现,也是基诺族人民自主选择的结果,但与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要求也存在一定的出入。  相似文献   

3.
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苗族、水族、基诺族、侗族、瑶族、傣族、彝族、佤族等被称之为“温和的民族”,因为其特殊的居住环境、教育方式和社会结构,女性在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基诺族的民族舞蹈的表达方式更是具有男女有别的审美情感,女性主义美学色彩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相似文献   

4.
一从汉代以来,在中国北方的边境上居住着许多不同种姓的部落、氏族。他们长期与汉族人民杂居来往,通过和平的关系,也通过战争,逐渐接受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和由此产生的文化。在“五胡乱华”和拓跋入据北方以后,这许多部落、氏族先后同化于汉族,形成中古期间汉族、鲜卑等各族的大融合。汉化的过程也即是较高级的经济、文化战胜较低级的经济、文化的过程。汉族早巳建立了成熟的封建制度,它的文化也正反映了此一阶段间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所达到的水平。“五胡”以至拓跋族之同化于汉族首先由于汉族的经济、文化是较高级的,因而不仅能够坚强地抗拒各种由征服者带  相似文献   

5.
《送报伕》和《四世同堂》是中华抗战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小说佳作,其中郁积着两位作家同一种情结:守望情结。忧患意识是守望情结的核心内容,它是国难当头民族自卫、自尊、自强心理的内隐和外显。“清肌”意识是守望情结的重要构成元素,它体现了作家对民族肌体、民族血脉是否健全的深层探索和关注。以爱国主义为基础的守望情结,因和国际主义精神相融合而更显其正义光芒。为人生而艺术的大写实风格与平民化的视角,主题的明约性与复义性,结构的平实性与宏阔气度,分别显示了《送报伕》和《四世同堂》的艺术共性和个性。  相似文献   

6.
自然地理社会环境,人们生活实践与审美意识,万物有灵的交感思维,共同构成了情歌中“花草”意象的文化成因.情歌中“花草”作为一种原型意象,蕴含侗族同胞的情爱心理、生殖崇拜和神巫气质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送报侠》和《四世同堂》是中华抗战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小说佳作,其中郁积着两位作家同一种情结:守望情结。忧患意识是守望情结的核心内容,它是国难当头民族自卫、自尊、自强心理的内隐和外显。“清肌”意识是守望情结的重要构成元素,它体现了作家对民族肌体、民族血脉是否健全的深层探索和关注。以爱国主义为基础的守望情结,因和国际主义精神相融合而更显其正义光芒。为人生而艺术的大写实风格与平民化的视角,主题的明约性与复义性,结构的平实性与宏阔气度,分别显示了《送报侠》和《四世同堂》的艺术共性和个性。  相似文献   

8.
《归去来兮辞》,全篇以一“归”字为线,言归由,叙归事,抒归情。以一“乐”字为旨,由“悟”到“安”,再到“乐”,细细读来,会发现在行云流水的文字背后,站立着的是一位临风而歌的田园守望者,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风骨诗人,一个个性张扬、心灵飞翔的朴真魂魄。归之由,表面上看是“田园将芜”,实则“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潜之归,根在其“悟”,在门阀氏族乱政专权的黑暗社会,陶渊明数载宦海沉浮,虽有猛志,于世难济。作为诗人,能守望自己的灵魂家园,实属不易。而终于在袁泽令上仅仅八十余日,…  相似文献   

9.
胥茜 《四川教育》2004,(2):12-15
一座城市的边缘地带,这座域市的第一个公办民工子弟校,整整一个学期。用激情、耐心与坚守,守望着一群像候鸟般跟随打工的父母四处迁徙的孩予们,用汗水、泪水,甚至鲜血,实践着新时期教育改革的理想与一个社会应肩负的责任;用忠诚、爱心、勇气,探索着“公立性质民工子弟校”的运转模式,守望着一个多年的梦……他们,是一群守望。  相似文献   

10.
守望星光     
张浩 《初中生学习》2010,(10):31-31
人类最原始的恐惧,来自于漫漫长夜。寒冷和黑暗把一切勇气与信心吞噬得尸骨无存,于是人类用火,用梦,用各种各样的东西安慰在黑暗中瑟瑟发抖的自己。然而,总有一些英勇无畏的人不甘在黑暗中闭上眼睛麻痹自己。他们选择在黑暗中守望星光,坚信自己的屹立可以为人类召唤不灭的火种,穿过长夜,迎接黎明。他们像稻草人守望麦田一样守望着自己的信仰,他们像向日葵一样守望并追随着生命的阳光,他们终于因为执著的守望而迎来了刺透黑暗的第一束星光。  相似文献   

11.
近松门左卫门的情死剧创作集中展现了町人和游女的爱情悲剧,构成了其剧作中“町游恋”的创作导向。“町游恋”悲剧揭示了当时社会存在的“义理”与“人情”的矛盾,展现了江户时代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价值观念的碰撞、冲突与变迁,同时也反映了元禄社会的生死观与宗教观。剧作《曾根崎心中》《冥途飞脚》和《心中天网岛》,反映着“町游恋”生成和消亡背后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碰撞,“町游恋”的创作导向展现了的近松门左卫门的情死剧创作的人文关怀以及社会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恋爱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普遍现象,然而由于大学生的心理、生理没有完全成熟,对恋爱问题的处理能力等还不够健全,导致大学生恋爱过程中会出现诸多问题。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恋爱问题的正确引导,帮助大学生处理好爱情与学业的关系以及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让他们沿着正确的人生轨迹走下去,这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和文明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范秀娟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6):12-15,38
壮族是一个有着歌圩传统的民族,情歌是壮族民歌中最丰富的一类。浩瀚的情歌和古老的歌圩似乎都在表明一个事实,即壮族民众享有充分的恋爱自由和非常诗意的恋爱方式。但是,深入壮族民间,却会发现一个相反的事实:壮族民众很少有夫妇是通过对歌结识并成婚的。壮族情歌所标示出来的壮族青年男女"以歌交情、倚歌择配"实质上至少在清末民初的时候就已经是一种文化的幻象。明确壮族情歌是乡土社会的一种审美幻象,可以引导我们对壮族社会及其文化有更深刻、更细致的洞察和反思。  相似文献   

14.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复杂离奇,曾经历了三次重要的爱情,这三位女性给他的人生烙下深刻的痕迹,也给他的文学创作带来巨大的影响.在他的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中也塑造了大量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显得性格复杂、形态各异:有的为了家庭可以无条件地牺牲,有的爱着却又要无休止地折磨,更有复仇的施虐性,这些形象折射着作者自己对社会、人生和爱情的理解.尤其是作者的三次重要的爱情,给予了这些作品很多的影响.在这些形态各异的女性形象中,又有着相似的地方,我们把这些相似的地方归纳起来,用三个词语概括就是"崇高"、"神经质"和"施虐性".  相似文献   

15.
爱情诗的接受期待视域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社会人们对物质的追求过于精致,往往看淡了精神方面的追求,即使是文化消费,大多数人也往往选择一眼即过的快餐文化,对诗性文化却比较淡漠。尤其是在爱情生活中人们只知道运用手机电话电脑等工具传递情感信息,却很少用写情诗情歌来传递情感信息。其实越是物质文明越要追求诗性文明,只有这样爱情生活才会变得精致、浪漫、美丽,人的精神世界才会诗情满怀。如何通过写作情诗与阅读情诗来提升人们的诗性情感,本文从情诗的接受审美空间,接受期待悬念,接受期待知音诸方面来探讨爱情诗歌的期待视域。  相似文献   

16.
从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家族文化"角度审视中国现代小说。通过对家族文化的代表文献"家范"的形成及内容的梳理,考察其对作为同一文化层面的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从宏观、微观的不同角度把握现代小说作品所演绎的传统家范在转型期的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状态,说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学之间仍具有的某种脐血关系。  相似文献   

17.
《诗经》婚恋诗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广阔而复杂的礼仪制度、婚恋习俗及婚恋生活状况。由于婚俗在民间有一定的传承性,《诗经》婚恋诗中存在着一些对远古自由婚恋风俗和母系社会婚姻遗迹的描写,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女性在母系社会曾居于崇高地位。同时,通过《诗经》婚恋诗对女性婚恋无自主权、成为政治斗争牺牲品、沦为生育工具等男尊女卑社会现实的深刻描写,我们也能看到周代的女性地位已由崇高逐渐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8.
在英国学史上,许多作家都通过自己的创作来缅怀古朴的宗法制社会,寻觅梦中的伊甸乐园。英国田园学多借“牧羊人”意象来阐释作家们对“爱情生活”、“田园世界”和“人品修养”的体悟,寄托他们的人生理想,表现他们对尘世纷争的厌倦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19.
海岩的小说是理想与现实的结合,在现在这样一个日益物质化、商业化的社会里,在这样一个人们已不知爱为何物的社会里,他为我们精心打造着唯美的爱情童话,给我们以无尽的憧憬和遐想。海岩的作品有其鲜明的特色,形成了"爱情 案件"的"海岩模式"。爱情与死亡是海岩作品永恒的主题,有了"死亡","爱情"才变得节外生枝;有了"爱情","死亡"才显得凄美动人。美丽的开始却注定着悲剧的结局,而悲剧的存在是因为不被人理解而产生的孤独。这种孤独则来源于现代社会多元的价值观念的冲突:命运的冲突、人性的冲突、文明的冲突。  相似文献   

20.
安妮宝贝最擅长描写是绝望却深刻的宿命爱情,笔下的人物在对爱情的追求中都难逃某种宿命。每个作品的女性主人公在她的笔下呈现出微妙而复杂的情感,和抑郁冷淡的内心世界。她揭示着爱情在现实社会中赤裸本质,让读者看到那些有着空洞眼神、寂寞手势,在后现代的水泥森林中浮动,迎接宿命的女性,内心是怎样的流离失所。这种爱情描写,使得她的作品化作一把刺入读者心灵的匕首,迫使他们和女性一起疼痛,在引发读者共鸣和审美的同时,流露出对人生、命运和灵魂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