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四时期,男性作家们注重通过对女性的文化编码,即借用女性生活或对女性的文化想象向封建社会体制发出控拆。与此相反,在五四时期女性文本中出现了一系列被拯救的男性群像类别,它集中出现于冰心的小说中。女性被置为拯救者、启蒙者,而男性则被策略性地倒置于被拯救者、被启蒙者,形成“母性拯救”文本。冰心通过“倒置”书写打破了男性书写常规,解构了男性关于女性的文化想象与编码。  相似文献   

2.
在代表作《我的安东尼娅》中,薇拉·凯瑟运用男性话语的叙事策略来叙述和书写女性,以父权制下的男性文学传统为障眼法获得主流社会的接受和认同。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安东尼娅是融合了女性气质和男性特征的人物,虽然处于被叙述、被书写的地位,却处处彰显她的女性主体权威。通过作品的分析,文章旨在阐明作者在深厚的男性文学传统中,通过男性话语的叙事策略,颠覆传统社会权力运作中的男性主导权威,建构女主人公的主体性权威。  相似文献   

3.
在封建时代的主流文学中,男性以理性、秩序和明晰剥夺了女性的话语权力,而民间女子在私情歌谣中重新获得这种权力。《山歌》中的私情歌谣从女性的视角来消解了男性建构的神话,改变了其在男性为本位的传统作品中被书写的命运,使其由被言说的他者向自我言说的主体转变。  相似文献   

4.
女性在历史上一直是被压抑的性别,她们被定义为男人的“附属”、物化的“第二性”、男权社会的“他者”.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把女性定义为缺陷的存在,基督教文明下的女性是囚禁在屋子里的天使,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学之父培根把女性比作男性征服的对象.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女性以前所未有的批判力登上了历史舞台,解构了菲勒斯中心主义的男权社会.在文学领域,女性在开辟自己特有的文学传统的同时,也在书写着女性独有的躯体、性和身份.本文旨在从法国女性书写和英美女性文学传统重构角度出发,厘清女权主义、女性批评的发展维度,揭示女性批评的语言观及其历史观,从而深化对女性批评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文学以深刻的自觉,以倾覆男权话语的书写策略,以前所未有的主体意识和女性视角审视着女性的现实存在,迎来了她在规模和深度上的颠峰时期。这一时期的女性写作在男性话语体系中进行着决绝而艰难的突围,否定男性秩序中既定的角色框定,把自我从男性依附、母性神话中剥离开来,把自我救赎的书写投向了一贯被  相似文献   

6.
黄碧云的女性书写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深度上都令人激赏.与众多的女性主义文本一样,她的小说中充满了去势男人.在深入描绘去势男人过程中,她破除了"男性品质"的虚假论述,这是女性主体性确立的一个前提.她揭露男性眨低女性善妒的话语,重笔书写了女性与女性之间深厚的姐妹情谊,显示了女性的胸怀与坚忍.黄碧云从早期女子为求反抗化身为巫写到现代女性离弃母职,走向独立,实现了对男权社会最终的反抗与颠覆.而黄碧云女性书写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不仅仅是女性书写,既然男性建筑的文明已坍塌,她当然可以凭借自己身为女性的观点来探索理性与混乱,文明与野蛮,进步与落后,自由与生命等等的命题,而这,就是她一直运用的独特手法--魔幻现实主义最深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海明威作品以书写战争、刻画硬汉而闻名于世,身体书写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在呈现死亡主题的同时,对身体叙事倾注了大量笔墨。小说中的男性身体不再具有传统硬汉形象的阳刚和力量,女性身体也在男性凝视下逐渐成为欲望渗透和权力运作的客体。通过对男性硬汉形象的解构和女性身体的书写,海明威不仅剖析了战争给现代人造成的身心"阉割",而且揭示了凝视与被凝视的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8.
美国作家海明威和中国当代作家张承志塑造了一系列富于硬汉精神的男性形象,而他们笔下的女性往往只是男性世界的陪衬,她们不是被“神圣化”就是被“天使化”,通过对比两位作家对女性的书写,我们发现两位作家都深受男权思想影响,存在着强烈的男性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9.
女性在广告中备受青睐,她们所代言的商品,也深受消费者欢迎。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不仅在广告中被切割、被物化、处于被凝视的地位,而且被超越现实地完美再现,这是男权意识在日常生活中的投射。在男性话语权趋于强势的环境中,女性更应该有独立而清醒的自我意识,才能在当今社会中与男性拥有平等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0.
女性经验的书写是身体写作主要的研究对象,男性身体书写往往被忽略。现代文学中,沈从文湘西世界的男子和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分别代表了农村与城市中的健康男性身体的形象,而郁达夫自叙传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和白先勇笔下的男同性恋则是边缘化的身体形态。不同的男性身体形态呈现出了不一样的男性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1.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张爱玲以三种常用符号来写女性,即:花、衣服和房子,但她并非认同男性的命名,而是采取了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对男性的符号书写进行了改写和反写,颠覆了男性看女性二元对立的观念以及符号化的命名,女性一直被遮蔽的真相显现出来。显然,张爱玲相信,男性对女性人生所造成的打击和伤害在某种意义上会变成女性成长的资源。  相似文献   

12.
在主流学中,男性以理性、秩序和明晰剥夺了女性的话语权力。而民间女子却在私情歌谣中直新获得了这种权力。始们以混乱、破碎和非理性的语言形式消解了男性建构的神话,以此表速了女性的情思和精神,改变了其在以男性为本位的传统作品中被书写的命运,使女性从被言说的他向自我言说的主体转变。  相似文献   

13.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文学形象批评开始寻找女性被书写、被定义的历史,在对男性文本的"性别阅读"中发现自己、表达自己,重视女性话语权力,使女性的声音不再被湮没,使男性的文本开始正视女性的真实存在,这为女性身份的定义开拓了新的空间,也为女性形象的重建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在女权主义高涨的今天,女性主张独立自由,可是却忽视了女性价值标准中隐含的男性价值,本文以《一个女人的史诗》为例探讨女性书写中的男性标准,并指出这种价值标准应该被清算。  相似文献   

15.
小说《孙行者》中的主人公阿新对性别的焦虑、对男性气质的追求,反映了华裔男性在美国主流社会被女性化、被阉割的华裔移民史。在写作策略上,汤亭亭跨越性别界线,以女性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者,正是其颠覆男性叙事者、女性主人公这一传统二元对立,改写女性被书写、被构建的“他者”形象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里乘》是清代的一部笔记小说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涉及女性,这些作品篇目不仅单独以女性名字命名,而且在篇幅上不吝笔墨。同时,作者通过惩恶扬善的主旨,来批判男性的原罪。又通过女性在政治、科举,甚至性别文化方面的表现而颠覆了传统对女性的角色定位,使男性形象呈弱化趋势,呈现出明显的反男权书写意识。  相似文献   

17.
以女性主义的观点看来 ,《静静的顿河》无疑是一部男性中心主义色彩十分浓重的作品 ,书中的女性形象受到了贬抑、歪曲、物化 ,而男性力量得以张扬。虽然作者也在作品中塑造了许多具有独特个性的女性形象 ,甚至描写了女性对于男性的反抗和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但这种描写更多地是出于作者的人道主义和平等思想 ,仍是一种男性主体意识的流露。  相似文献   

18.
毕飞宇的小说《玉米》《玉秀》《玉秧》(即《玉米》三部曲)揭示了女性在父权社会的生存困境,表达了女性的欲望主题。论文从身体书写的角度分析毕飞宇《玉米》三部曲,揭示女性在父权社会中受到的压抑和束缚。在父权文化中,女性身体一直处于“被凝视”的状态,女性在男性的凝视下,对身体进行自我规训,并屈从于父权社会。在《玉米》三部曲中,女性身体的觉醒带来的是对父权社会的反抗,女性企图出卖身体来获得权力,以“反凝视”的方式来揭露男性的虚伪和卑劣,然而结局最终走向失败。毕飞宇的女性身体书写肯定了女性情欲的合理性,表达了对父权制社会的反抗,揭示了女性在自我解放的道路上探索的艰难。  相似文献   

19.
方方的《出门寻死》从女性作家的视角出发,描写了底层女性的生存状态,通过一个寻死不得的故事,展现了底层妇女生存的悲剧内涵,在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背后隐藏着作者对现代女性生存困境的深切思考。男性作家张贤亮的《绿化树》则书写了特定历史时期,从男性主义的角度来书写女性的生存困境。两部作品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各自的特征,通过分析比较,试图挖掘女性生存困境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女性形象多被男性们物化。当男性们以一种居高临下的眼光俯视女性的时候,女性们自己也往往屈从于中国封建宗法社会所特有的禁锢女子的思想意识,由它塑造,自觉不自觉地以此“妇德”标准来要求自己或显于他人。或自觉践行,如甘、糜二夫人、刘谌之妻、唐妃等;或虚意标榜,如何太后、蔡夫人等。她们言行上的自敛、自抑、自我束缚,无一不折射出中国封建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