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8 毫秒
1.
"女孩形象"是严歌苓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一类人物,这与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儿童形象有一定程度的重合。严歌苓笔下的女孩形象一方面折射了作家的创伤性童年经验,另一方面体现出作家细腻而又活泼的女性叙事视角。严歌苓塑造的女孩形象可以分为"文革"与"成长"两大类型,她们均体现出了女性特有的心灵世界和真实丰富的人性内涵。  相似文献   

2.
严歌苓将女性追寻个体自由与主体性解放的人生意义这一主题通过其创作的一系列小说表现出来。本文运用比较文学的类型学方法和结构主义叙事学的角色分析方法,通过梳理严歌苓小说中"意象群"中各个系列女性形象的发展脉络,推导出严歌苓追求(建构)文化身份的演变进程,以阐明严歌苓作为女性作家和新移民作家重构文化身份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严歌苓是一位在异域文化语境下热切关注新移民的生存境况的作家。在审视新移民这一弱势群体的坎坷境遇和多舛命运的过程中,严歌苓更倾向于边缘化女性类群的抒写。本文从严歌苓的小说《扶桑》中的女主人公扶桑的边缘人生出发,结合严歌苓的异域生活经历对扶桑这个女性形象进行诠释,由扶桑的生存境况,以及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所展现出来的女性特有的姿态,探索边缘女性内在的特质与心理,从而探求边缘处境下女性的出路。  相似文献   

4.
严歌苓对"文革"期间女性受压迫的命运一直比较关注。基于她自己童年时期对"文革"的记忆与作为舞蹈者自身的经验,在《白蛇》中,严歌苓塑造了舞蹈家孙丽坤的形象。小说中的蛇作为核心意象,与孙丽坤已融为一体,达到了人蛇共舞的境界。多层意蕴的蛇折射出那个非正常年代下人性的压抑、扭曲以及女性的迷失与自觉。  相似文献   

5.
唐璇玉 《文教资料》2012,(26):11-14
《雌性的草地》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女性主义内涵,在文本中严歌苓把自己对女性生命体验的思索通过女性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女性被迫"去女性"的性别异化表现出来,这对一直以来的女性书写既是种继承也是种超越,她本真地展现了女性在特殊年代的生存现状和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6.
严歌苓在旅居海外以后创作了大量的移民小说和新历史小说。从这些小说中可以发现严歌苓始终以高度自觉的女性意识去观照其笔下的女性,创造出一个个强韧的在异国求生存的女性形象。扶桑,小渔,多鹤,菲比等女性形象可以说都是严歌苓心里"包容一切的无限体","只要不被打碎打烂,她一直可以接受"的强者。本文选取严歌苓的作品中的三个寄居异国的女性形象为例,试探析严歌苓笔下的女性在异域夹缝中顽强求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7.
在《雌性的草地》中,严歌苓用智慧、精准且直入人性深处的文字,再现了文革时期川西草原上"铁姑娘牧马班"的非人生活,书写了荒谬年代里一群被平等理想、集体主义、圣洁爱情所异化的女性的艰难生存境况和悲惨命运。文章强烈地凸显了作者对异化人性力量的批判,奏响了一曲悲怆的挽歌。  相似文献   

8.
冯梦龙塑造了一批具有"女性意识"的女性形象,充分体现了他对待女性问题的进步性。但是,这是否符合生活真实却并没有得到证实。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重新评估这批女性形象的内涵、实质以及存在的合理性,揭示其在男权文化尺度深深扎根的实质和女性生存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9.
《第九个寡妇》是严歌苓颇具代表性的作品。以王葡萄的形象和诸多男性形象的鲜明对比为视角,从王葡萄形象对男性神话形象的颠覆、对男权意识中心与寡妇话语偏见的解构以及女性性欲的重构等三个部分,来探讨严歌苓文本中对男性中心叙事的消解和在已有女性文学的基础上对女性文学的自觉书写。  相似文献   

10.
严歌苓的中篇小说《白蛇》以复调式的笔法,通过对传统男性拯救女性模式的反叛和对女同性恋的大胆、细致的描写,展现了孙丽坤、徐群珊两位女性在文革时期的中国的生存发展状态,用丰满、完整、个性化的女性形象表现出对中国以往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反叛。在人物关系层面,小说用大量情节呈现了女同性恋的生活细节,是同性恋题材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11.
严歌苓是新移民小说的代表作家,她善于通过对女性世界的描摹和关照表现女性特有的性别意识、各自不同的现实欲望,从这些女性形象身上,我们深切体验到了严歌苓对女性独特的怀想方式以及对女性内涵、文化意味挖掘的深度。  相似文献   

12.
严歌苓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一直饱受争议,她对女性的理解也处在矛盾、不确定和变化之中,严歌苓以往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大多温柔、宽容,犹如地母般具有强大的道德感化力量和牺牲精神,但缺乏女性主体意识,《陆犯焉识》中恩娘的乖张和神经质,是对宗法父权秩序有力的抗争和颠覆,而冯婉喻的失忆,加强了对封建宗法礼教的控诉,却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完成对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叙事文学中,存在着大量男性作家创造的流浪女性形象。男性作家创造的这类女性形象,是男性自己生命意志的折射,柔弱忧伤也好,意气风发也罢,都张扬了男性的诗意自我。男性作家对流浪女性形象的塑造还存在着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既注意到女性的性别内涵,又更多地在"人"与"生存"的层面上探索人的生命价值与意义,流浪女性形象成为男性作家审视人性的标本。  相似文献   

14.
当代海外华文作家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雌性的草地》,描写了一群女知识青年在与世隔绝的草原上牧马的故事。严歌苓通过对女子牧马班的生动刻画,对雌性生态圈的整体描写,反映了父权制文化对雌性的异化,深刻揭示了女性与动物、女性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同时又涉及性别、等级和社会等生态女性主义者关心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严歌苓文本从女性视角解读时代背景下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而雌性的草地》作为其早期作品之一受到研究者青睐。本文拟从女性主义叙事学角度,运用相关理论,从叙述声音和叙述视角两方面对《雌性的草地》进行解析,以此审视严歌苓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描绘和女性意识的言说。  相似文献   

16.
莎士比亚在传奇剧里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继承了以往莎剧中女性的诸多优点,同时也在某些方面有所超越。但莎剧中的女性始终没能摆脱"既定"的人生结局,这充分说明了社会历史环境对人物生存状况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严歌苓,作为一位长期旅居美国的华人女作家,对两个国家都有着深厚的了解。她素以书写女性形象见长,她笔下的女性形象大体可分为两类:身处中国社会的女性和移民美国的华人女性。本文以这两类女性形象作为切入口,来看不同社会背景下女性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8.
严歌苓笔下的新移民女性的形象较多,她用女性的特有的敏感,结合自己在美国真实的感受和体验,把女性生存的艰难与困惑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她说移居美国的生活“像一个生命的移植——将自己连根拔起,再往一片新土上移植”,以此形容那种脐带断裂式的怅痛和为适应新环境而挣扎的苦楚。  相似文献   

19.
童养媳是“男尊女卑”、“长者本位”等封建宗法思想与贫穷落后的经济联姻所孕育出的怪胎。童养媳的形象是中国文学人物画廊中独有的一类形象。王西彦倾情塑造了一大批童养媳形象,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塑造童养媳形象最多的一个作家。他笔下童养媳在非人的生存困境中被严重异化,达到奴化的绝境,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异化最严重、命运最悲惨的一类女性。  相似文献   

20.
达理厄塞克曾自我标榜:"我是女权主义者",作品《母猪女郎》写的也正是在荒诞的世界里一位遭遇变形的女性形象。为此,该文试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重新解读,认为在面对生活的异化和荒诞的变形时,达理厄塞克向我们呈现出的是一位生存乐观,反抗勇敢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