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图形—背景理论可较好地解释诗歌意境凸显背后的认知因素。本文从词类、句式、语篇三个维度探讨唐代边塞诗歌中体现的图形—背景关系及诗歌中意境得以凸显的成因。词类方面,动词和形容词在图形的凸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句式方面,问句、条件句及感叹句体现出图形—背景关系;语篇方面,唐代边塞诗歌诗篇前部分描写景色,形成语篇上的背景,并将重心放在诗篇末尾,突出语篇上的图形。图形—背景理论在诗歌意境凸显上有较强的解释力,是诗人谋篇布局的重要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2.
王维田园诗歌中空山意象的图形——背景分离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王维(AD701-761)田园诗歌中的意象是文学评论的焦点之一。但以前的研究大多都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出发,过分地强调意象的情感功能,将意象视为一种叙事技巧,在其田园诗歌中主要起到象征和暗示的作用,而忽略了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去考察其田园诗歌中的意象的认知功能。本文将应用用图形——背景分离理论,对于“空山”意象在诗篇中的认知功能加以描绘,并分析意象如何在同一诗歌文本中同其它意象发生互动,从而形成图形——背景分离模式,并构成王维诗歌的“以画入诗”的整体布局。  相似文献   

3.
认知诗学主要研究文学与认知的关系,重在从心理认知过程和规律阐释文学作品的结构、语言和文学效果之间的关系。认知诗学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文本、语境、环境描写作用和文本传达的知识与信仰。本文从认知诗学视角下,对杜甫诗歌进行图形/背景分析。杜甫将普通的图形与普通的背景有机结合,诗歌中贴切的形容词与适宜的动词的使用,使静止的画面变得生动起来。图形/背景的结合使诗歌中的画面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真实感受到唐朝的变迁和人民的生活状态。运用图形/背景理论解读杜甫诗歌,能更好地帮助读者体会杜甫本人崇高的人格和充沛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4.
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以凸显原则为基础的一种理论。与其他文学形式相比,汉语抒情诗更具有图形——背景的特征,由此运用图形背景理论更有利于我们理解原诗。在弥补前人多以文本为主题进行研究空白的同时,本文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来浅议汉语抒情诗的英译,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意象以及诗人的情感。  相似文献   

5.
对双关语的研究多是从修辞学、文体学、语义学的角度进行探讨。图形一背景理论成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后,以其强大的解释功能解释了认知的突显心理机制,认知主体不同、角度不同、从背景中被激活的图形也不同。文章从心理认知的角度拓展了对双关语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6.
认知诗学为诗歌的文本解读提供了一种认知的视觉,弥补了传统诗歌解析中重形式主义的静态的批评方式的缺陷。通过应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来分析李商隐诗歌中的意象,可以为中国传统诗歌赏析开辟一种新的路径,从而揭示诗人运用意象寄托情思的认知机制以及读者理解诗歌主题的认知动因。  相似文献   

7.
传统上,对中国古典诗歌语篇的研究主要从文体学、修辞学角度进行分析。现在也有很多学者从认知学对唐诗意象进行研究,但较少从认知的角度,尤其是意象图式这一认知理论对中国唐诗的连贯性进行解读。试用意象图式对杜甫的《绝句》连贯性进行分析,以检验这一认知理论对唐诗语篇连贯性的可操作性和可应用性。  相似文献   

8.
图形-背景理论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形-背景理论是从心理学领域借鉴到认知语言学领域的,主要被用来进行句法研究,特别是介词的研究。语言学家Leonard Talmy在其专著《走向认知语义学》中对图形-背景理论做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
伊丽莎白·毕肖普的童年充满动荡和残缺。在她还是个婴儿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她的母亲因此精神失常,在毕肖普5岁的时候就被送入精神病院直至终老。对她来说,童年的这一经历给她幼小的心灵所带来的创伤是无法估量的。在《六节诗》中,她遵循了诗歌传统而严谨的六行诗体,房子、祖母、孩子、火炉、年鉴、眼泪在每一句的末尾重复出现并且不断循环。本文旨在通过认知诗学理论下图形—背景的理论以及诗人对意象所使用的陌生化的手法,将流动的意象不断变为图形来了解诗人童年的创伤及在精神上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通过深入解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探讨诗歌中情怀内涵的把握方法。从语言分析、背景调查和多角度解读等途径入手,分析诗中关键词、意象、修辞手法等是如何与诗人的情感相互关联和呈现的,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及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分析诗人的情感和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1.
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意象、意境是诗歌创作、欣赏的核心要素。中国传统诗学、美学对二者在诗歌创作、欣赏过程中的具体运作机制往往仅作印象式的"顿悟"分析。从人类普遍认知主义原则出发的认知诗学研究为解释诗歌意象意境具体生发机制提供了新路径。以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为例,从认知诗学的图形背景理论、文本世界理论入手解释其中的主次意象明晰过程、依依惜别的意境感知过程,从而为读者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诗词提供有益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2.
沙鸥是杜甫诗歌中屡屡提到的意象,从诗人的人生历程的不同阶段入手,探讨不同历程、不同心境下诗人心象与沙鸥意象的内在联系.并简单阐释了沙鸥意象的源流以及杜诗沙鸥意象时后世诗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从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出发,英语名动转用应是这样一种机制:使用者把认知结构“图形─背景”转化为“背景─图形”。这一认知过程在语言中的现实化就是使用者将“原生名词的意象(图形)─生成动词和其它相关知识的意象(背景)”转化为“生成动词的意象(图形)─原生名词和其它相关知识的意象(背景)”。  相似文献   

14.
认知文体学关注语言分析或语言形式选择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从认知的框架来解读文学作品,更能揭示语言中蕴舍的意识与语言形式的关系。本文介绍了认知语言学中的主要理论模式,即图形一背景、意象图式、概念隐喻。并拟从认知文体学的视角,对《春》这一诗歌进行认知文体分析。指出认知语言学对文体学结合的方法更能解释对诗歌语言的选择,为文学作品的探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  相似文献   

15.
所谓意象,即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之外的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意念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中的融合。如: 绝  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首诗有三个意象:“迟日”“飞燕”“鸳鸯”。通过这些意象的组合,描写了明媚宜人的春光,透露了诗人安适、愉悦、自在的情怀。 意象是诗歌构思的核心,是鉴赏古典诗歌的要素,我们常常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来破解诗歌所表达的意义。 一、借助意象体会诗歌所表现的意境。如: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  相似文献   

16.
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当中的重要范畴,诗歌也是语言学中的基本内容,二者存在结合的契机。意象图式强调个人身体与世界的互动体验,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心理认知的加工与整合,完成意境内涵的构建。杜甫作为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创作中就充满了繁复的意象,透过这些意象组合形成意象群并生成意境,达到物质与心境的水乳交融,抒发自我独特的情感内容。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文本细读和个案研究的方法分析诗人玛雅·安吉洛的诗歌,按照诗人使用意象的种类、数量和目的等进行分类,比较各类意象的不同艺术效果。然后用认知诗学的理论方法对分组归类好的诗歌进行分析,解读诗人表达的深层次族裔、性别、政治等思想主题,探讨其中反映的生态女性主义观。  相似文献   

18.
意象图式是认知语义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意象图式是人们的个体经验所得,给予人类认知世界的能力,人们可以通过意象图式来转换和映射进行预测和推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多种意象图示的运用是它的一艺术特色,将诗人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9.
杜甫诗歌中经常出现“花”的意象。借助“花”意象表情达意、烘托氛围、寓含象征、营造意境,显示出诗人运用意象的精妙。同时,诗人的主观情感以及审美情趣也尽在其中。  相似文献   

20.
陈赢 《海外英语》2012,(20):227-229
一词多义现象是认知语义学中讨论的课题,该文通过从原型理论和意象图式角度对多义词和单义词的区分、产生原因进行分析,论证多义词是在认知基础上通过意象图式的隐喻投射从原型词义中引申而来的。该文也提出通过多义词背后的认知机制来调查中国英语学习者对多义词掌握情况的设想,同时也指出认知语义学中尚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