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抗战后期,国民党对中共实力认识不清,使联合政府的政治取向难以纳入国民党蒋介石的视野;谈判桌上的"以强欺弱",使其丧失了政治上的主动权;把国内政治问题的解决寄托在对美苏矛盾的利用上,使其丧失了驾驭联合政府政治局势的可能性;对民主党派策略的失误,使其丧失了民心.这四方面的历史性错误使得国民党蒋介石无法把握时代脉搏、驾驭时代潮流,让"联合政府"的可行性选择瞬间化作了一片幻影.  相似文献   

2.
1923年下半年(7至10月间),《努力周报》发起了一场有关"国民党"的讨论。尽管其规模和影响均不及同年发生的"科玄之争",但是这次讨论所涉及的政治问题,却给研究者提供了一个观察国民党重新崛起的绝好视角。讨论中反映出南、北政局变动的诸多信息,若能结合相关的历史背景,或对深入了解国民党在当时北方舆论中的形象有所帮助,并可追索国民党势力在往后几年迅速抬升的某些远因。  相似文献   

3.
眼下,在中小学校园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性孩":男生说话细声细气,动作扭扭捏捏;女生则装扮男性化,言行泼辣。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正在中小学中悄然兴起的"中性化"风潮。1.中小学校园出现"中性化"风潮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中国国民党改组后,为了贯彻孙中山"以党治国"的政治理念,国民党政治精英们利用在广东巳有的政治资源和巳建立起来的政治权威,采取组织控制、建立外围组织、利用合法舆论和政治纲领以及受训控制等多种手段,进行广泛的政治动员和党化教育,以人力资本、精神力量弥补了自身资源不足,取得了较好的政治动员效果.但由于盲目发展党员,党员素质良莠不齐,基层组织散漫,凡此种种,无疑降低了国民党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5.
"二次革命"失败后,围绕国民党与国会关系问题,国民党系议员发生了严重分歧,选择继续留在国会的国民党议员寻求通过政治手段而非军事手段解决与执政当局的冲突。为此,他们通过国会平台,采取了一系列动作,以缓和与政治对手、政府以及袁世凯本人的紧张关系。不过,国民党议员的转变很大程度上难以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也使得国民党在国会中的制衡作用不断消解。随着袁世凯成为正式总统,国民党议员被迫暂时终止其政治生命,民初议会政治至此也走到了尽头。  相似文献   

6.
毛邦初案发生于国民党退台后不久,牵涉案情在国民党退台前后。因国民党空军高层权力纠纷,空军副总司令毛邦初及其助手有意泄露军购弊案,引起舆论关注。国民党贪腐形象能否得以澄清,关涉美援大局。为使美国人信服,台湾当局决定通过法律程序提起诉讼。在蒋介石对"挟外自重"者深恶痛绝的心理之下,部分美议员对案情的关心,使毛邦初成为蒋要防范的对象。为获美同情,毛被冠以"包庇不忠"之名。李宗仁的卷入、法统问题的提出,使毛案更添政争色彩。李与蒋之间,美国站在后者一边,这使李对毛的庇护毫无作用,反而加速了李本人被"罢免"。毛邦初案暴露出的问题,使台湾当局的胜诉显得得不偿失。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网络社会的崛起,也为网络政治舆论形成提供了新的平台.网络政治舆论作为一种全新的舆论形式,因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便捷性和隐蔽性等诸多独特优势,具有其特殊性.我们拟从现实出发探讨网络政治舆论的形成,使人们更好地把握网络政治舆论,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蒋介石出版《中国之命运》一书的主要目的是为国民党制定新时期的建国方略和行动方针,并以之统一国民党员和三青团员的思想.不能简单地把它和第三次反共摩擦直接联系起来,以之作为蒋介石国民党发动第三次反共摩擦的思想准备和舆论动员.在第三次反共摩擦中,国民党对共产党采取了政治招降和武装进攻的两手政策.由于国民党的根本目的是要中共交出军队和地盘,其对共政策最终陷入了政治解决不成、武力解决不能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9.
宋燕金 《时代教育》2012,(9):257-259
网络舆论的兴起犹如一把"双刃剑",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环境造成了诸多的影响。一方面,网络舆论的兴起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环境建设的领域,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环境建设的途径;另一方面,网络舆论的诸多不可控性或不可预见性因素又使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环境陷入了某些困境。本文就试图从我国网络舆论的发展状况出发,分析网络舆论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环境造成的深刻影响,探讨在网络舆论条件下如何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30年代河南"区"政权的建设情况表明,国民党的地方改制建设虽然提高了政府行政尤其是税收税率,但这种只顾"消费"不讲"生产"的政治,已使地方当局陷入了农民"诉愿"的重重包围之中。对此进行分析,能揭示国民党在农村陷入困境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1.
“革命党”的同盟会改组为“政党”的国民党是当时政治斗争的需要 ,得到了孙中山的支持。国民党是“二次革命”前后领导反袁斗争的唯一革命政党 ,它维系了一代革命志士不致流散 ,其斗争教育和唤醒了人们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也给后人留下了沉痛的教训。  相似文献   

12.
北洋时期最大的问题乃权势重心失却。袁世凯作为北洋最高领袖,本应固化内部,当上临时大总统之后,却悖论式地表现出"去北洋化"倾向。后袁世凯时代,北洋裂变,国家南北对峙,南与北内部亦纷争不断。皖、直两系在"北洋正统"招牌下,通过武力征讨及和平协商等方式,试图重新整合北洋,以为统一之基础,却未意识到,随着时势转移,曾经为国人寄予厚望的"北洋正统"已经在时人心中幻灭。而一直标榜维护"法统"的国民党则在苏俄指导下,跳出追求"合法性"的政治藩篱,改造自身,追求政治的"合道性",双方竞雄的最终结局,遂因此设定。  相似文献   

13.
李佳白是活跃在清末民初中国社会舞台上的著名传教士。他与袁世凯相识于维新时期,视袁为维新人士,格外推崇袁世凯在新政中的政绩。袁世凯积极拉拢传教士,向外界昭示清政府的对外政策,以获取列强的支持。李佳白则极力支持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并为其专制行为和复辟帝制辩护。李佳白与袁世凯的关系折射出庚子事变后中外关系的变化,也反映了传教士对袁世凯和辛亥革命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辛亥政争中,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的席位让给了袁世凯,很多论者认为,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是由于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一味妥协退让的结果,这不无一定的道理。实际上,民元孙中山让位,它是由当时两大对立的集团清、袁与孙共同直接参与、互相妥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民国初年,袁世凯为镇压异己势力,在京城设立京畿军政执法处,处长陆建章大搞白色恐怖。尽管对于有些重要案件,袁世凯及其属下仍要有所权衡。为加强该机构的军事威慑,袁世凯还让陆氏编成京卫军。1914年春,陆建章将京卫军主力改编成正规陆军,出京镇压白朗起义,处长遗缺由雷震春充任。袁世凯死后,掌握北京政府实权的段祺瑞将京畿军政执法处取消。  相似文献   

16.
学界对于袁世凯的研究,随着上世纪80年代以来所谓“翻案式”的观点反正之沦落,颇形萧瑟。因此,重建史实至为关键。以袁世凯在义和团运动后在东北和天津地区的善后接收为例,该问题就不为学界所重视,缺乏系统研究。其实,这是一个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通过接收,一方面收回了部分利权,在一定程度上可谓起到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有利于稳定地区局势,恢复当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于无形中提高了袁世凯的政治威望,对其后的仕途奠定了政治基础,这也进而影响到了清末民初政局。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任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从这时开始一直到袁氏帝制自为失败郁郁而终,只有短短的四年时间,但这期间却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时期。袁世凯在这段时期,对政府机构的许多方面做出了比较大的改动,主要体现在其政治的整合上。  相似文献   

18.
孙伟 《许昌学院学报》2005,24(4):106-109
袁世凯和慈禧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两者的关系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从第一阶段慈禧对袁初示信任,发展到第二阶段袁开始博得慈禧的真正好感,第三阶段则表现为慈禧对袁从真正信任到有所提防:两者的关系中统一是主要的,但也有对立的一面。对两者关系研究的深入,将更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清末民初政局演变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19.
袁世凯逝世后,以北洋政府为主导的舆论,将袁塑造为“手创民国”的“功臣”,对之极尽颂扬;而在南方革命党人的口诛笔伐之下,袁则完全为“叛国违法”的“元恶”.两种截然相反的评述,反映了民国时期两种政治势力对政局稳定和政治改良的不同考量.在此过程中,“袁世凯”巳非单纯层面上的“民国第一任正式大总统”或者举国征讨的“逆贼”,而已然演变为一种凝聚人心、激励斗志的政治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