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探讨父母教育卷入和心理韧性在中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生活满意度间的作用,选取565名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问卷、父母教育卷入问卷、心理韧性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进行了横向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中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教育卷入、心理韧性和生活满意度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2)父母教育卷入和心理韧性在中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生活满意度间存在显著的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基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认知行为模型和双元孝道模型,考察粗暴养育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并检验非适应性认知的中介作用和孝道信念的调节作用。以1136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粗暴养育问卷、非适应性认知问卷、孝道信念问卷和网络成瘾问卷进行测试,结果发现:(1)粗暴养育正向影响网络成瘾,非适应性认知在两者之间起中介作用。(2)粗暴养育对非适应性认知的影响受到孝道信念的调节。具体而言,互惠型孝道会弱化粗暴养育对非适应性认知的影响,而权威型孝道会强化粗暴养育对非适应性认知的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粗暴养育会增强非适应性认知,进而增加网络成瘾的倾向。但是,如果互惠型孝道信念较高,粗暴养育对非适应性认知的影响会削弱。如果权威型孝道信念较高,粗暴养育对非适应性认知的影响会增强。研究结果揭示了粗暴养育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同时也为预防和干预网络成瘾行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父母拒绝与青少年疏离感的关系,及情绪智力、社会支持在父母拒绝和青少年疏离感间的内在作用机制,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情绪智力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263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父母拒绝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疏离感;情绪智力在父母拒绝与青少年疏离感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社会支持在中介模型的直接路径和前半段路径上起调节作用,当社会支持水平较高时,父母拒绝对情绪智力的负向预测作用和对疏离感的正向预测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4.
为了构建心理韧性在精神信仰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中介模型,采用大学生精神信仰问卷、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与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量表对57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显示:超自然信仰与心理韧性、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社会信仰与心理韧性、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心理韧性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心理韧性在超自然信仰与生活满意度间具有中介效应,在社会信仰与生活满意度间也具有中介效应。结论:心理韧性在精神信仰对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中起重要作用,注重增强大学生的社会信仰,减少超自然信仰,提升个体的生活满意度水平。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心理弹性在青少年情绪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中介作用,本文采用简式POMS问卷、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四所初级中学的620名学生进行调查。调查显示:青少年生活满意度与积极情绪显著正相关(p0.01),与消极情绪显著负相关(p0.01);心理弹性各维度与积极情绪显著正相关(p0.01),与消极情绪显著负相关(p0.01);心理弹性和生活满意度各维度之间都存在着显著正相关(p0.01);青少年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可以预测生活满意度,心理弹性在该路径中起着中介作用。结论为心理弹性在青少年情绪与生活满意度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考察中学生依恋与安全感对自尊的影响,并检验安全感在其中所起的中介作用,采用自尊量表、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和安全感量表(SQ)对70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的自尊、依恋和安全感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是否担任班干部上,自尊和依恋也存在显著差异。依恋和安全感均能正向预测自尊。安全感在父母依恋与自尊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结论是,中学生的依恋可直接正向影响自尊,也可通过安全感影响自尊。  相似文献   

7.
采用羞怯量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522名初中生进行测量,考察父母教养方式、生活事件、领悟社会支持与羞怯的关系,并探讨生活事件、领悟社会支持是否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羞怯之间起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父母教养方式、羞怯、生活事件、领悟社会支持之间两两相关显著;(2)父母教养方式可以显著预测初中生的羞怯水平,即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能直接负向预测初中生羞怯水平,消极父母教养方式能正向预测初中生羞怯水平;(3)生活事件和领悟社会支持在父母(消极和积极)教养方式与羞怯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手机时代青少年生活事件与获得感的关系,以及公正世界信念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手机冷落行为的调节作用,采用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公正世界信念量表、手机冷落行为量表中文版和获得感问卷对3 104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在控制性别和年龄之后,生活事件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获得感;(2)公正世界信念在生活事件与获得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手机冷落行为在“生活事件→公正世界信念→获得感”这一中介作用的后半段路径(“公正世界信念→获得感”)和直接路径上(“生活事件→获得感”)起调节作用。简而言之,生活事件与获得感之间既存在中介效应,又存在调节效应。本研究揭示了生活事件与获得感的关系及其个体差异,为提升青少年的获得感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9.
父母心理控制是父母教养方式的构成部分,父母心理控制对大学生人际适应有重要影响。研究通过父母心理控制问卷、人际适应问卷、情绪管理问卷对824名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父母心理控制、情绪管理与人际适应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情绪管理在父母心理控制与大学生人际适应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个体中心和变量中心两种分析取向,对全国4个省份691名农村青少年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考察家庭层面上的孝道规范对青少年积极情绪适应的影响及领悟家庭支持、自我分化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权威性孝道、互惠性孝道与积极情绪适应各项指标均显著正相关;互惠性孝道通过领悟家庭支持和自我分化的链式中介作用、权威性孝道通过自我分化的中介作用影响积极情绪适应,且上述模型具有性别等同性;以双高型家庭孝道类型(15.05%)为参照,互惠主导型(48.59%)、双低型(23.35%)和权威主导型(13.01%)三种类型均会通过降低家庭支持或自我分化而负向预测积极情绪适应。结论:互惠性和权威性家庭孝道规范对农村青少年积极情绪适应均具有积极影响且内在作用机制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孝道态度量表》与《父母教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福建省6所高校的12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试图通过大学生对孝道的态度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来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而找到改善父母教养方式提升大学生对孝道态度的认识的有效途径,以期促进个人和家庭的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孝道是中国传统社会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更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和修身之本,它对我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孝道缺失现象屡见不鲜,这关乎到他们自身的成长成才,也关系着校园和家庭、社会的和谐,如何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孝道教育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试论孝教育的价值与实施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燕红 《中国德育》2006,1(2):26-28
孝教育是实现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前提和基础。孝教育可以培养人的敬爱、仁爱、忠爱之心,奠定人的道德素养,帮助人正确处理家庭代际关系。学校德育是实施孝教育的主渠道,学校在开展孝教育时,还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舆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filial piety, goal orientation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mong Chinese students. A survey of 336 university students in Hong Kong was carried out to collect information on their filial piety beliefs, goal orientations and grade point averag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 indicated that reciprocal filial piety was associated with mastery orientation,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Chinese students. Authoritarian filial piety was associated with performance orientation, including performance-approach and performance-avoidance goals, which contribute positively and negatively, respectively, to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Chinese students. Findings were interpreted based on Chinese cultural factors and considerations.  相似文献   

15.
孝是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孝德教育是最基本的道德教育。由于缺乏孝德教育而致使部分大学生孝德观念淡漠,伦理道德水平不高的现象不容忽视。我们应批判继承中华传统孝德,剔除其糟粕,大力发掘、提炼其精华,赋予时代的新内容,以加强对大学生的孝德教育。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relevance of filial piety and the three components of self‐determination, namely, competence, autonomy and relatedness, on academic motivation among Hong Kong Chinese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 total of 461 students completed the questionnaire which consisted of five scales assessing attitudes towards filial piety, perceived scholastic competence, perceived autonomous support from parents, relatedness with parents and academic motivation. By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 a predictive model of academic motivation, with filial piety, competence, autonomy, relatedness, age and gender as antecedents, was developed. All variables explained the prediction of academic motivation, with competence acted as the strongest effect, followed by relatedness and filial piety. The findings highlight the important contribution of the three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 components and the value of filial piety for Chinese adolescents' academic motivation.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 we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主要传统思想,对个体的认知、行为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近年来,从心理学角度对孝道进行的研究逐渐增多,先从孝道的概念内涵和测量方法进行了论述,再从心理学角度总结了孝道的研究内容,最后评述了现有孝道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8.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封建时期,孝道被统治者作为思想统治的一种工具,是一种缺乏人情味的畸型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在对封建孝道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社会主义孝道观。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旧观念的交替,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等都处于一个新的转型期,倡导“孝道”这一传统美德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传统孝道的现代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道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进行重构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传统孝道重构应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赡养老人的侧重点从片面强调物质转向物质与精神的全面重视,代际关系从专制转向民主,价值观念从同一向转向多元,人格类型从依附转向独立,孝道从血缘本位转向社会本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