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们新闻界,至今仍有一些同志不重视社会新闻,认为社会新闻是“市井琐闻”,“鸡零拘碎”,不能登大雅之堂。社会上少数人甚至持有一种误解和偏见,认为社会新闻就是反映奇闻怪事和报道社会阴暗面,给社会主义抹黑。出现这些不同看法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人们对什么是社会新闻还不甚了解,特别是对社会主义报纸的社会新闻与资本主义报纸的社会新闻性质根本不同还不大了解。二是近年来随着社会新闻的日益繁荣,也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一些报纸没有把握好社会新闻的导向,出现了一些格调不高的社会新闻。一些街头小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为了增强报纸的销量,刊登一些桃色事件、凶杀纵火、怪诞秘闻,在读者中产生不良影响。 总结《西安晚报》多年来的新闻实践,我们认为要把握好社会新闻的导向,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很少有人喜欢写言论,也很少有人喜欢谈言论。 但言论又不能不写,也不能不谈。为什么?因为言论是报纸的旗帜、报纸的灵魂。没有旗帜,没有灵魂,报纸也许只是一堆杂乱的信息,虽也有益有用,但总缺少鲜明的导向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现在关于新闻评论在报纸上的地位,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一种是“旗帜论”,认为评论是报纸的旗帜,是为读者指点政治方向的,也决定着报纸的政治面貌;一种是“灵魂论”,又称“元帅论”,认为评论体现一张报纸的主导思想,是统帅其它新闻、通讯和文  相似文献   

3.
新闻时评,是当前纸媒的热点之一,是引导读者深读新闻的需要,是新闻深度化的体现,是报纸思想品位的象征。许多报纸纷纷开辟时评版面,一时间遍地开花,大有“不上时评没品位”之势。但是,由于盲目跟风,许多报纸有条件的要上,没有条件的也要上,造成目前新闻时评版面本身出现了严重同质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不论广播、报纸、电视,经济报道都是各个新闻传媒的重头戏,对于经济生活,每个传媒都无法回避,对于经济新闻,每个传媒也不会轻视。近几年,随着改革的深入,政治透明度的提高,以及受众对改革介入度的增强,受众越来越多地批评我们的经济报道“不贴肉,不解渴”,我们记者自己也感到这样的报道“没份量,没看头”。恰在此时,一些传媒经过不懈的摸索纷纷推出一种介于社会新闻与经济新闻之间的新闻样式——姑且称之为“社会经济新闻”,它兼有社会新闻的可看性、贴近性和经济新闻的深度、广度,为传媒吹来一股清风,也获得了受众的肯定,…  相似文献   

5.
“着力抓好新闻是军队报纸改革的大方向”,“要进一步办好军队报纸,关键在于增强新闻性。”明确的基本理论和反复的实践,使这些见解已得到普遍的认同。大家在积极地研究、解决增强军队报纸新闻性的问题。今年 7月,作为评委,我参加了 1999军区军兵种报纸好新闻评比,对这个问题也颇多感受。 不是军队没有新闻,而是缺少发现   有的同志认为:“部队生活面窄,色彩单调,缺少变化,没有多少新闻。”这种认识,影响了抓新闻的积极性、主动性。   这次参加评比,展开各报社参评的稿件,便有琳琅满目、新风扑面的感受。就内容而言,有反…  相似文献   

6.
我们报纸的宣传报道工作是不断有所改进的,但是近几年来,报社内外普遍反映报纸办得比较“平”。“平”,就是平淡,读起来没有多大味道,淡而无味,“平”,就是平稳,看起来缺少波澜,不引人注目:“平”,也是平平而过,好象无所作为,不想在各方面起更大的作用。“平”有六个方面的表现,即:时效性强的、思想指导作用强的新闻少,可读性强的新闻更少;有影响的评论少,切中时弊,尖锐泼辣的小言论也少;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少,批评少;有影响的典型少,不大提出问题,也缺少  相似文献   

7.
有一句美学名言,许多人都熟知:“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套用这句话形容我们的新闻工作,可以说是:新闻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新闻,而是缺少发现。那么。怎样发现新闻呢? 经济日报记者许宝健写的通讯《从孟楼到孟楼》至少可以给我们这样一点启示:在对比中可以发观新闻,可以鉴别新闻的价值,还可以增强新闻的感染力。俗话说:有比较才能鉴别。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可是“新近发生的事实”不都是火山爆发、飞机失事、火车相撞、油轮沉海那种地动山摇、振聋发聩的事实。有些事实不过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浅草才能没马蹄”;有些则属于“风起于青萍之末”,尚未形成狂飙之  相似文献   

8.
在如今的报纸和其他新闻媒体上,非事件新闻日益增多。与事件性新闻事物的最新变动,关注突显“事件”的特点不同,非事件新闻报道的是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或某些可供参考的信息、方法。这类非事件性新闻往往没有明确的行为主体,没有事件所具备的明晰的时间空间界限,缺少发生、发展的具体过程。  相似文献   

9.
在与网络、电视等媒体的较量抗衡中,报纸对新闻的反应如何“提速”,引发报人不断的思考与尝试,早报晚报滚动发行、当日重大突发新闻报纸加印等都在“快”字上作了良性的实践。快速反应与深度报道成为现代报纸“立报”的两张王牌。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在没有充裕时间进行多方面采访,缺少理性挖掘的情况下,怎样在第一  相似文献   

10.
在如今的报纸和其他新闻媒体上,非事件新闻日益增多。与事件性新闻事物的最新变动,关注突显“事件”的特点不同,非事件新闻报道的是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或某些可供参考的信息、方法。这类非事件性新闻往往没有明确的行为主体,没有事件所具备的明晰的时间空间界限,缺少发生、发展的具体过程。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读者对图片新闻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阅读需求越来越高。电视和网络又使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超越以往,报纸也鲜有独家图片新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对图片新闻的版面处理,如果仍然固守“只要照片大”、“只要照片多”就会有读者的想法,而不在图片编辑上下功夫的话,就很难在众多报纸中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你的报纸上来。 一张对图片编辑不重视的报纸,一定不是一张抢眼的报纸,不是因为它缺少新闻,而是因为它缺少图书编辑赋予它应有的光彩。因此,在读图时代的报纸中,图片编辑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对图片编辑素质的要求也是非常严…  相似文献   

12.
多年来都市报都是靠社会新闻打天下,不太注重对重大题材尤其是重大历史事件报道的策划,报纸给人没“重量”、缺乏公信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感觉。作为青岛地区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半岛都市报要不要秉持一种不同于其他都市报的社会责任感?答案是肯定的。半岛都市报以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见证大时代——改革开放30周年回眸”为契机,尝试突破既定模式,改革创新报道的内容和形式,使“历史事件”成了报纸的亮点,  相似文献   

13.
有学者认为,如今的新闻从业人员中,好多人没有“精气神”,比起晚清和民国的报人来.普遍缺少理想性。没有“精气神”的新闻从业人员.当然办不出有“精气神”的报纸。这应该是合乎逻辑的推理。  相似文献   

14.
新闻线索的识别和和选择,是新闻采写者的基本功。有人说,世上没有没有新闻的地方,只有没有新闻敏感的记者。此话不假。在我们的周围,不是没有新闻,而是缺少发现,缺少一双“新闻眼”。只有发现,才有开掘。新闻线索隐含在事物运动的过程之中,隐含在众多的一般性事物之中,需要新闻人把它们筛选出来。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一提起新闻真实性问题,人们总是把眼光盯在报纸版面的字眼上,什么人名、地点有误,或时间相差有几等等。当然,这也是应该的。但是,这远远不够,还应该查一查那些应报道却没报道的新闻。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之一的报纸,理应如实地既报喜又报忧,才能使人民群众对现实社会有客观、全面的了解。倘若只报喜不报忧,或只报忧不报喜,尽管所报的喜或忧都是真实的,人们还会产生“不真实”的印象。过去,我们的报纸干了不少不真实的  相似文献   

16.
理论宣传是报纸宣传功能的一项重要内容。任何一张党委机关报,如果缺少理论宣传、就会成为“没有灵魂的报纸”。近几年来,与全国各地市党报一样,温州日报受到各种生活类报刊、电视、电脑网络等媒体迅速崛起的挤压,理论宣传,尤其是理论版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来自外部社会环境与媒体新闻改革两个方面:一是党报理  相似文献   

17.
最近,一家中央级报纸召开国内版主编务虚会提出,要下决心解决“新闻偏弱,独家不多”的难点,使报纸上真正鲜活的新闻多起来。提出这一要求,有很强的针对性,对各级党报富有启示。众所周知,报纸是新闻纸,应当以刊登新闻为主。但是,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对报纸功能的认识比较单一,忽视充分发挥其传播信息的作用,从整体上说,不善于通过用新闻事实来说话,潜移默化地引导受众。如果说,在报业缺乏竞争的年代,“新闻偏弱”尚可维系,那么,在媒体激烈比拼的今天,“独家不多”便很难立足。因缺少新闻而导致读者流失,报纸如何履行“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庄严使命?有鉴于此,本期《前沿关注》讨论“让鲜活新闻和独家新闻多起来”,选发5篇文章,作者谈出了不少新鲜见解。诚如其中一位作者所言,一抓时效性、独占性,力争“人无我有”;二抓深刻性、独到性,瞄准“人有我优”,则党报上的鲜活报道和独家新闻一定会源源不断,如百花争妍。  相似文献   

18.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过对“两翼齐飞、图文并重”的新闻思想的研讨与实践后,长期显得很弱的“新闻摄影这一翼”方兴未艾,有人已经提出“读图时代”的概念。然而摄影记者提供的摄影作品如果不经过图片编辑处理发表,那它就是再精采也还是“自然人”,成不了“社会人”,即发挥不了社会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图片编辑也就没有新闻摄影的社会价值,而报纸头版的图片更肩负准确彰显报纸定位、风格的重任。头版图片编辑责任空前的增大了。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的报纸如何进一步提高质量和品位?就报纸版面来讨论这一问题,当是要让那些好新闻尽量地多登,全登;而那些质量不高的“劣质新闻”,则尽量少登,尽可能不登。究竟哪些是不该见诸于报纸版面的劣质新闻呢?笔者认为:(一)没有时效的“冷饭新闻”。新闻最忌“炒冷饭”。但现在却有一部分报纸中的文章在“炒冷饭”:A:有相当一部分消息的“时间要素”是“去年以来”、“截至日前”、“近半年  相似文献   

20.
有人认为,我们现在的报纸办得不活就是因为会议新闻太多。这种看法是不确切的,片面的。现在报纸上的会议新闻太多太滥是事实,我们应该承认。但同时,读者也并不是就一概不喜欢会议新闻,而是有的会议新闻中没有新闻可言,经常重复已被人们所熟知的政策;有的则是把新信息或称有效信息,埋在大量的名单、“指出”、“强调”之中,读者找不到;有的是写法呆板,语言沉闷,好像一个棋子里浇出来的,没有新鲜感。 由此可见,会议新闻面临的问题,最根本的是“精简”和“改造”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